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專業選手與業餘選手的跑姿差異到底在哪兒?

我們首先來看一個動圖。

短跑技術(左)與長跑技術(右)

這是小編剪輯的一個長跑短跑的軌跡動圖,從動圖上看,左邊短跑選手重心要更靠上,提膝的動作非常明顯,腳尖在重心下方點地,幾乎沒有腳跟著地的片刻;右邊的長跑選手跑姿則明顯的特點就是重心沒有那麼高,向前提膝的動作幅度縮小到了最省力的幅度,全腳掌著地。

實際上,專業選手與業餘選手的跑姿差異除了一些肢體上的細節之外,根本差異還是在於速度。而決定速度的因素就在於步幅。

步幅的定義:跑動時左腳與右腳的距離。

有很多人認為,決定步幅大小的因素在於跨多大步,而實際上,決定步幅大小的因素是腰腹力量。

為什麼短跑運動員相對於長跑會有很明顯的腳掌先著地特點呢?排除錯誤跑姿之外,主要的原因在於速度上。跑步速度的快慢由步頻和步幅決定,步頻的快慢達到一定程度後便無法再快,即便是短跑運動員,步頻也不會超過300(蘇炳添步頻約每分鐘288步),所以,在最後拚絕對速度時,更重要的是步幅,短跑運動員的速度正來源於此,他們利用腰腹力量的能力堪稱一絕。

博爾特平均步幅2米44,最大步幅能夠達到2米65就是這個原因;我們在來看5000米、萬米米紀錄保持者貝克勒在跑馬拉松時的步幅也能達到1米8左右,他們靠的並不是大長腿,而是超強的腰腹力量。

實際業餘選手與專業選手的最大差距就是在步幅上,很多業餘選手步幅都在1米以下,很多人為了追求步幅,使勁向前邁腿(非常錯誤的跑姿,跑步膝的主因),增大步幅的正確方法應該是利用腰腹帶動整個身體向前,提高空中的位移。

下面來總結一下專業運動員跑姿必備三要素。

1、空中位移的長短、垂直浮動的高低

我們經常會說步幅,但對於跑步來說,步幅這個詞描述的並不全面,他更適合於描述走路,跑步是有騰空的,是有空中位移的。上面我們說過,自然地跑姿會有腳尖空中的上翹,而如何把上翹瞬間轉化為腳掌觸地,當然就需要空中的作業了,「步幅」越短,越沒有時間改變上翹,由此導致腳跟著地也是必然。

但是速度選手不然,他們憑藉著長距離的前躥和騰空高度,在空中完全有時間自然地跟隨重力改變上翹為下壓,以腳掌著地。這也是短跑選手為什麼是絕對以腳掌著地的原因了。

2、腿部前後擺動的角度適中;

貝克勒是大家公認的後撩腿第一人,他的後擺幅度讓他的雙腿像鐘擺一樣前後自然做功,並且,如果想用腳掌著地,著地的地點必須在自己的身體正下方(如果永動機成為可能,那麼他絕對是最會用力的長跑運動員)。

業餘跑者在跟隨一些專業名師學習跑步的時候也經常會學習到後撩腿的重要性,只有在跑步過程中腳跟盡量踢向臀部,腳尖不要超過重心,才能逐漸的完成標準動作,讓跑姿顯得更漂亮。

3、整體力量保障

當然,一切運動和姿勢離開力量都是空談,跑步這項運動雖說是腿如車輪一般的運轉,但他更注重的是整體力量的保證,核心力量的強大,沒有強大的腰腹力量,是沒有辦法做到前面兩項的,更別談腳掌著地了,所以,力量訓練是跑者的必修課。

當然,我們普通跑者不要太在乎著地方式,這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準則。唯一確定的是:跑步,要目視前方,把胸打開,上身微向前傾,讓重力起到作用,小臂帶動大臂,以腰腹為核心,髖胯帶動雙腿,讓所有動作一氣呵成,把跑步當作跳躍,而不是走步,讓全身放鬆,用最小的力做最大的功,這就是正確的跑步動作。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