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蘋果市值衝頂兩兆美元,也是中國供應鏈的魔力

當地時間8月19日,蘋果公司(NASDAQ:AAPL)股價創出歷史新高,總市值一度突破2兆美元(大約13.4兆元人民幣),創出全球紀錄,不僅成為美國首家市值達2兆美元的公司,也繼續穩站全球第一大市值公司。

從1兆美元到2兆美元市值的里程碑,蘋果僅花了兩年時間。

蘋果公司於1976年由聯合創始人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的車庫中開始經營。到了今天,它的全年營業收入已超過葡萄牙、秘魯等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

今年迄今,這家全球最具價值的上市公司股價上漲了約60%;在過去的一年中,蘋果股價上漲超過120%,蘋果的市盈率也已經達到33倍。

從全球資本市場來看,上市公司市值的變遷主要是科技股逐步成為市值較大的公司。重陽投資相關負責人對第一財經記者稱,從高收入經濟體和成熟資本市場的結構來看,互聯網、醫藥、消費、金融的市值佔比相對較高,重工業、原材料等行業的市值佔比較低。

目前微軟的市盈率為36倍,而亞馬遜的市盈率更是超過123倍。投行愛德華·詹姆士(Edward James)分析師洛根·普爾克(Logan Purk)認為,這意味著蘋果公司開始真正與大型軟體巨頭看齊,讓投資者像軟體公司一樣看待它。

蘋果之所以成為全球的巨無霸,也與中國供應鏈的支持不無關係。

中國已經成為大多數技術產品的生產國,並且是各種科技產品和服務的龐大消費市場,在很多美國科技公司中佔有可觀的收入份額。這主要是由於持續融入的全球供應鏈、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以及不斷壯大的中產階層的規模。

硬體為基礎帶動軟體發展

儘管2兆美元市值很大程度上是象徵性的,但它彰顯了蘋果公司CEO蒂姆·庫克(Tim Cook)對公司從硬體(蘋果手機)到軟體(iOS系統生態)的轉變。

蘋果公司計劃於8月31日開盤交易時將其股票以四比一的比例分拆,目的是使個人投資者更容易買得起它的股票。

蘋果的市值攀升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在iPhone X將iPhone系列的均價帶到高點之後,其在iPhone XS及XR系列上遭遇了增長瓶頸。

蘋果隨後將iPhone系列的重心從高零售價高硬體轉向了以更加親民的價格從而獲取更多用戶基數。

中國是蘋果不可忽視的市場。市場研究機構Canalys發布的2020年第二季度智能手機出貨統計數據顯示,蘋果iPhone 11以及新iPhone SE兩款更低價位的產品帶領蘋果手機業務實現了同比25%的全球出貨增長,在中國更是實現了35%的大幅躍升。

“作為蘋果硬體業務核心的iPhone實現快速增長,整體進一步激活了蘋果其他生態產品如Apple Watch、AirPods的發展。” Canalys分析師賈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同時更高的蘋果終端設備裝機量也成為了高利潤的互聯網服務業務進一步高速發展的基石。”賈沫說。

庫克也用過去的9年時間,擺脫了賈伯斯的陰影,並成功地證明了與蘋果創始人賈伯斯相比,他仍然具有獨特的領導優勢。庫克於2011年8月接替賈伯斯,在他的領導下,蘋果的收入和利潤均增長了一倍以上。庫克也終於在擔任蘋果CEO的第9年之際,個人財富淨值超過了10億美元。

中國供應鏈的支持與增長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製成品生產國,並且在供應端與消費端均有巨大潛力與成長空間。

例如,中國已經成為智能手機、筆電電腦和商業IT產品等重要的終端市場。中國還是僅次於美國的iPhone全球第二大市場。

正因如此,蘋果的產業鏈在中國進行了關鍵布局。從大大小小的硬體到蘋果應用商店的中國App,蘋果已與中國產業相關領域緊密捆綁。

8月18日晚間,剛剛披露業績大增的蘋果供應商藍思科技(300433.SZ)再下一城。公司及其全資子公司藍思國際與蘋果供應商可成科技(Catcher Technology)於2020年8月18日簽署了《股權買賣契約》,藍思國際以現金99億元收購可勝科技(泰州)有限公司以及可利科技(泰州)有限公司各100%的股權。

可成科技是台灣地區鎂合金壓鑄領導廠商,目前是蘋果iPhone、MacBook和iPad的零組件供應商。

而藍思科技是內地一家以研發、生產、銷售高端視窗觸控防護玻璃面板、觸控模組及視窗觸控防護新材料為主營業務的上市公司。

這筆交易的規模為99億元人民幣現金。

就在上個月,iPhone代工廠商緯創曾宣布,已同意以33億元人民幣的價格將華東地區的兩家子公司出售給立訊精密(002475.SZ)。與此同時,立訊精密也發布公告稱,將收購緯創投資(江蘇)有限公司和緯新資通(昆山)有限公司100%股權。

蘋果產業鏈在中國愈發壯大,也意味著蘋果在中國的巨大商機。

根據標普公司的數據,2018年在全球2.25億部手機中,約有4400萬部手機在中國售出。為了打入這一重要市場,蘋果將99%的iPhone生產放到了中國。

Canalys移動業務副總裁彭路平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如果中國的市場進入門檻更低的話,蘋果的發展空間可能會更大。但是無法回避的是,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市場規則。”

由於中美間的貿易摩擦,美國工業界正在重新思考他們的供應鏈戰略。比如一些科技公司已經將產業鏈逐漸轉移至東南亞,例如谷歌和微軟都計劃將其新手機和PC電腦的生產轉移到泰國和越南等地,蘋果公司也把蘋果耳機的部分生產線轉移到越南。

對此,標普全球評級認為,要從中國大規模轉移供應鏈的可能性不大。“即便是較低的關稅以及其他的利益,仍然可能無法完全抵消供應鏈轉移到其他地方的成本,以及進入中國市場的低門檻,而中國的新興中產階層已成為製造商的重要終端市場。”標普在報告中寫道。

標普分析認為,美國公司認為可以簡單地轉向其他亞洲國家供應商的想法可能難以實施。

“在中國以外的國家尋找替代製造的潛在成本高昂,這是因為其他地方缺乏有效的勞動力以及對現成的原材料和資源的需求。”標普公司表示,“科技公司搬遷生產基地的成本很高,其代價是可能疏遠和失去進入中國的機會。”

標普公司還表示,隨著跨界貿易和投資的增加,產品變得越來越複雜,許多供應鏈變得更加分散和高度專業化,通常涉及到廣泛的利益相關者網絡。因此,美國製造商甚至試圖改變供應鏈的能力和意願因行業而異。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