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資管新規60日:公募的焦慮與銀行資管子公司的破局

  資管新規60日: 公募的焦慮 與銀行資管子公司的破局

  郭璐慶

  6月26日,在距離資管新規正式下發60日後,銀行的自我變革正在加速。

  日前,南京銀行(601009.SH)發布設立資管子公司的公告,這也是3月份以來第8家公告擬設立資管子公司的上市銀行。今年來,除南京銀行外,先後還有招商、華夏、北京、寧波、交通、光大、平安等7家銀行發布公告擬設立資管子公司。

  公募基金看在眼裡,焦慮也慢慢在心中升起。“個人客戶絕大多數是通過銀行管道來購買基金的,基金公司手上沒有客戶。”北京某公募基金高管對第一財經感慨。

  公募基金的長短板

  專業的投研團隊,是公募基金的優勢之一。“可能最近幾年銀行資管子公司還沒法超越公募基金,但是3年甚至5年以後,一些沒有特色的小基金公司大概率是要被取代。未來基金公司的發展,我們還是覺得銀行資管子公司的管道能力強,再加上經過幾年時間對投研團隊的培養,可能會成為一個新的局面。”一位北京公募高管表示。

  多位受訪人士告訴記者,與銀行相比,基金公司最大的優勢在於激勵層面,同時公募基金也有人才優勢、隊伍優勢以及多年的投資管理經驗,在主動投資管理能力以及機制方面,公募基金目前的優勢明顯。

  此外,在投資領域方面,銀行子公司和公募基金也各有專注。一位股份行財富管理部門人士對第一財經表示,商業銀行很明顯會在債券、信貸方面優勢強一些,因為未來銀行資管子公司業務跟做融資的信用管理基礎有關係。

  上海一家基金公司副總告訴第一財經,資管新規之後對於基金公司機遇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過去投資者習慣購買銀行理財、信託等等類剛兌的產品,雖然基金公司的股票基金的長期年化回報達到15%,但股票基金的短期波動較大,跟高收益的剛兌產品相比沒有特別優勢。資管新規之後,最大變化是打破剛性兌付,產品相對比較優勢就出來了;二是資管新規頒布後,長期來看,無風險收益率會下行。無風險收益率是整個金融投資的定價基礎,無風險收益率下降後,未來整個權益類資產的估值太空就打開了。

  “跟基金公司比起來,銀行資管子公司可能在權益方面,特別是在股票市場上、二級的權益市場上需要補課。原因很簡單,商業銀行過去這麽多年發的理財產品裡面,直接投資在股票市場很少,量級決定了經驗、人員訓練比基金公司弱一些。”該股份行財富管理部人士稱。

  上述北京公募高管也分析,銀行資管子公司有可能首先發展短期產品,貨幣類產品,有一定積累之後,就會發展量化基金、指數基金等工具類的產品。工具類產品依托的也是客戶和系統,這樣便回避了主動管理人才缺乏的短板。

  並且,資管新規要求基本上要把所有的資管產品變成像基金這樣的淨值化產品,基金公司具有一定的實踐經驗,而銀行相關經驗相對缺乏。

  “另外系統等都要改,對銀行而言是全新的,做到淨值化管理需要一個時間,這就是基金目前的先發優勢。”上述北京公募高管進一步表示,“未來基金公司的定位還是為各類投資人提供基礎產品和投資管理服務。”

  銀行資管子公司的破局

  3月份以來,已經有8家上市銀行公告擬設立資管子公司。

  3月23日,招商銀行(600036.SH)公告,擬出資人民幣50億元,全資發起設立資產管理子公司——招銀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初始注冊資本擬定為人民幣50億元,本公司持股比例100%,在適當時機,根據業務發展的需要並在監管批準的前提下,可引進戰略投資者。

  招商銀行在公告中表示,設立資產管理子公司是公司為滿足監管機構的最新要求、促進資產管理業務健康發展的重要舉措,可進一步完善本公司資產管理業務的交易主體地位和體制架構,並有效防範化解主體風險,以實現“受人之托、代客理財”的服務宗旨。

  6月6日,平安銀行(000001.SZ)發布公告稱,公司擬出資設立全資資產管理子公司“平銀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本不超50億元。6月7日,南京銀行(601009.SH)公告,擬出資不少於人民幣20億元發起設立資產管理公司,持股比例佔100%。

  “將強化公司資管領域風險管控和風險隔離,”南京銀行公告稱,設立資產管理公司符合國內外銀行業發展趨勢,有助於提升公司資產管理業務的市場競爭力,有利於提升對公司客戶的綜合金融服務水準,增強公司服務實體經濟、價值創造和整體抗風險能力。

  “在打破剛性兌付、回歸資管本源的監管導向下,國內銀行的資管模式正從賺取表外淨息差轉向收取管理費和收益分成的模式。”業內人士指出。

  興業研究建議,一方面銀行資管子公司須正視其資源稟賦,明確在資產端/負債端還是服務端的優勢,同時建議適當參考非銀金融機構的組織模式和激勵機制。

  不過,對於銀行能否像基金公司一樣通過薪酬制度優勢吸引人才加入,業記憶體在兩種不同的觀點。

  “制度所限,短期內銀行的激勵還是比不上基金公司,未來銀行這方面可能需要改變。”一位資管機構投行人士也告訴第一財經。

  “參考海外資產管理機構的發展,我們認為其多元的出路更依賴於自身稟賦,如資產端體現了高超的主動管理能力和產品線創設能力、對並購資管機構後的整合能力;負債端上如體現對高淨值客戶的黏性,爭取長期穩定資金;服務上針對資管機構交易結算能力。”興業研究進一步指出。

責任編輯:李鋒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