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五毒月| 3種禁忌不可信,4種毒要謹慎,還有5種人不艾灸易得病

最近幾天,網路上開始流傳很多關於「毒五月」的文章,幾乎都提到同樣的觀點:本月要端容肅己,嚴禁殺生、行淫,否則嚴重損害身體,消耗精氣。其中端午是九毒日之首,因此要喝雄黃酒,插艾蒿,尤其要忌諱房事。


很多人看了,很疑惑,很恐懼。

這個毒五月到底怎麼回事兒?有道理嗎?該怎樣避免


一、「五毒月」怎麼來的

民間自古就有農曆五月百病泛濫,故有「毒月」之說,至少在先秦時代就開始流行。人們認為這個月毒蟲肆虐、瘴氣流行、瘟疫爆發、邪靈傷身,在古代自然科學不是很發達,醫療條件很落後的前提下,這個月生病、死亡、意外的人特別多,那時人特別迷信,對這個月特別恐懼,故將這個月稱之為「毒月



農曆五月中有九天為「天地交泰九毒日」,一天為「天地交泰日」。即農曆五月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另外加上十四,一共14天,古人認為是最毒的日子

二、五毒月,確實有5種人最難受



在農曆五月,確實會有很多人出現不適。此時六邪並存並相互侵凌,比較混亂。五月即是午月,五行屬火,此時的陽氣達到最旺,火旺至極,此時陽氣外散,內裡虛弱,人體就易受邪氣干擾。另外在秋冬人們對寒冷多有所準備,但在初夏,人們對溫暖卻缺少防範。有5種體質人感覺會很明顯。


比如這個季節,氣象驟熱,陽氣上升,此時腎精不足,腎陰不足之人腎水不能涵養腎陽,則陽氣顯得有餘,就會出現虛火上炎情況,引起頭面部熱症,如面癱、麥粒腫、三叉神經痛、頭疼、口腔潰瘍、咽喉腫痛、咳喘等。


而氣虛之人,因收攝無力,本來就易自汗,此時氣象變熱,會驟然汗出, 「血汗同源」,大量汗出會造成人體津液受傷,也會引起身體失調。


肝氣不舒之人,本來肝陰不足,肝火就旺,氣象暴熱,身體會特別不舒服,特別易發火,


濕熱之人在此濕熱季節更不好受,易出現腳氣、濕疹、痤瘡等各種病症。


陽虛體質如果吃冰鎮西瓜,冷凍啤酒飲料,太陽一曬,覺得自己熱了,其實體質沒有改變,結果腹瀉了,腹痛胃痛了。

三、五毒月這些禁忌有道理嗎



1、五毒月必須喝雄黃酒?

這個季節氣象溫暖,各種微生物開始大量繁殖,它們其中有些可以叫做外邪。所以端午,古人喝雄黃酒,說是祛除五毒,其中蜈蚣、蠍子等,都是毒蟲,這就是這種習俗的來源。我們今天不必喝雄黃酒祛除五種毒蟲了,因為雄黃有毒不說,我們知道了其中的道理,注意食品衛生即可。


2、五毒月不能同房?

在古代還有已婚女子在「毒五月」回娘家,避免與夫同房的做法。古人認為此月行房會傷身害命,死於非命。其實主要是為了減少腎精消耗。而現在人消耗腎精的原因比較多,比如熬夜,勞傷心神等。在古代基本就是房事多引起的,因為古人操心的事兒沒有那麼多。可見有些習俗是不能照搬的。


3、五毒月生的孩子不吉利?

古人連在毒五月生的孩子都不想要了,著名的孟嘗君就是五月初五出生的,因為這個日子不吉利,古人認為會「克傷」父母,因此他差點小命不保。後世的宋徽宗也是五月初五生的,所以從小就被寄養宮外。

四、五毒月主要有這4種毒



五毒月正氣不足的人最要注意防毒。正氣不足,一是不能對抗外界病菌的入侵,二是陽氣不足,陰氣內生,身體就會沉積很多「陰毒」,包括痰毒、濕熱毒、寒濕毒、瘀毒等。只有排出了這些「陰毒」,才能為陽氣生長創造條件。


1、痰毒:痰多,容易發胖,水腫、身體沉重、大便不正常、小便渾濁、起泡沫。血液粘稠,高血脂,易患三高、脂肪肝等慢性病。


2、濕熱毒:容易長痘、膿瘡,大便粘馬桶、皮膚油膩,小便黃異味大、口臭。


3、寒濕毒;舌苔白、怕冷、時常流清鼻涕,鼻炎,容易胃寒腹瀉,手腳涼、經常肩頸、腰背冷痛,反覆的口腔潰瘍、人懶動不夠陽光。


4、瘀毒:面色晦暗,愛長黃褐斑,身體容易有淤青、情緒容易煩躁抑鬱,健忘,身上長腫瘤、腫塊等。


五、艾灸扶正氣,可百毒不侵


艾灸是能量最強的,有開鬱、祛濕、補陽氣的作用,還能調動人體自身的修復功能, 氣血充足了,正氣自會對抗病邪。


在這個「五毒月」,如果懂得抓住時機艾灸,利用夏季陽氣旺盛,體表毛孔打開,通過溫灸的方式將秋冬季節儲存在體內的寒氣排除體外,可以振奮全身陽氣,排毒驅邪。


經常艾灸以下穴位,可以讓您輕鬆避免五月常見疾病,度過睏乏的「毒五月」。


1、關元穴:



為養生保健強壯的要穴。


2、命門穴:



為元氣「住宿」的地方,強腎要穴。


3、氣海穴:



氣虛之人必灸穴位


4、足三裡穴:



扶正氣,健脾胃


5、豐隆穴:



是祛濕很好的穴位。


如果您有更多空餘的時間,可以對照下您身上有哪種毒,再分型艾灸:


有寒濕毒的人,可以堅持艾灸大椎穴、神闕穴、足三裡、湧泉穴。


有瘀毒的人:堅持灸三陰交穴、關元穴、內關穴、足三裡穴,瘀血、腫塊不知不覺就不見了。


有濕熱毒的常艾灸陰陵泉、合谷穴、曲池穴,可以清熱活絡、健脾化濕,對火毒、濕熱毒都有效。


有痰毒的常艾灸承山穴、豐隆穴、足三裡穴,健脾祛濕、化痰通絡。

備註:更多辨證配穴顧問可以關注 「艾灸匠心居」微信公眾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