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人民藝術家”班克西以及史上那些錯愕的表情

(每天讀幅經典 13)

班克西的塗鴉 Grin Reaper

有關班克西(Banksy)的故事實在太多了,這些故事常常讓規則製訂者們的神經緊張,讓一部分人臉紅心跳、氣急敗壞、暴跳如雷,因此都盼著讓它能早點結束,但是至今,這些故事還遠遠沒有收場的跡象。

這一回,班克西嘲弄了蘇富比。

國慶長假期間,在10月5日蘇富比當代藝術晚間的一場拍賣會上,一副名為 Girl with a Balloon 的畫作剛以104.2萬英鎊(大約人民幣939萬元)成交後,厚重金色畫框中內藏的碎紙機便開始啟動,這幅紙質的作品開始從畫框下部緩緩移出,變成一串串面條一樣的廢紙。

神秘的班克西一直像是位社會活動家,而塗鴉僅僅是他的手段。將一幅本來來自街邊塗鴉的小品,裝置在一本正經的、厚重的金色畫框內,這本身就構成了一種絕妙的對比和諷刺。在這位小女孩和她的氣球變成一堆廢紙時,拍賣會現場的工作人員及觀眾那一刻錯愕的表情,與整個自毀的過程,構成了另一幅絕妙的、帶有批判現實主義氣質的作品,可能在那一刻,現場的人們都還無法判斷,自己參與製作的這場行為藝術,會不會被載入史冊。

10月5日蘇富比當代藝術晚間拍賣現場

班克西 Girl with a Balloon

在這幅作品被銷毀之前,一切看起來還秩序井然,有人出價、有人落錘,甚至都會聯想起這幅風格清新的畫作連同那個誇張華麗的畫框,今後可能會出現在某位富豪或者企業的會客廳中,每天都接受著人們羨慕或崇拜的目光。但班克西用整個過程告訴我們:藝術,並非這樣的金錢遊戲。審美,也不應該擁有過度的功能性。也許有很多人對此有各種解讀,我感覺的是有那麽一些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意思——你們有錢是嗎?咱們不賣。

他像是一位惡作劇的小孩,但讓一本正經的大人們開始忌憚和畏懼。此時的班克西,依然保持了他以前的創作態度,利用塗鴉這種反叛的形式對抗主流商業社會,關注貧窮、環境、戰亂等公眾問題,尤其是他對經典藝術本身的對抗和諷刺,也一直提醒著我們對事物認知的偏見。但這一次,他似乎更遞進了一步,對構成我們現代社會最本質的介質——金錢(作為現代人的我們都被其圍困和統治著),開始毫不留情地諷刺。

現場的觀眾和網絡看客們那些錯愕的表情,興許會讓班克西有一些小小的得意。但他收獲的恐怕遠不在此。這些錯愕的表情,在藝術史上比比皆是。在人們第一次看見德拉克洛瓦、庫爾貝、莫奈、塞尚、畢加索、達利、波洛克、沃霍爾的作品時,人們都是這樣的表情。西方現代藝術的發展史,也是不斷推翻前人規則、開創新的創作風格、流派的歷史,大師們總是保持著對社會、對藝術本身的批判立場,而優秀的現代作品,也是對現代社會——由資本和金錢所推動的遊戲規則——不斷進行反省和批判的結果。

從上世紀90年代班克西出道以來,他的各類塗鴉和行為都代表著“向整個世界宣戰的決心”,如果用“最有才氣的街頭藝術家”來定義班克西,顯得狹窄了,他還有街頭藝術家、破壞分子、政治活動家、電影導演等一系列身份。班克西雖然名聲在外,但他一直與媒體保持著距離,在一次蒙面接受採訪時,他曾透露自己於1974年出生於英國布裡斯托(Bristol)。

他被英國媒體稱做“恐怖主義藝術”,因為塗鴉的非法性質,他也一直被各地的警察打擊和追蹤。他的作品本身,充滿了黑色幽默和反叛精神。他通過自己的作品,諷刺政府,挑釁既有的社會規則,與他眾多的粉絲們一起形成了“Banksy現象”。班克西的真實身份從來沒有被正式公開過。我更傾向於這是一個團隊的說法,若是如此,那麽這個團隊本身就帶有社會試驗的性質。

Naked Man 班克西

班克西作品

班克西的反戰題材塗鴉

班克西的反戰題材塗鴉

班克西的反戰題材塗鴉

如果將班克西現象,以及這類現象對社會的反省與批判,在藝術史上找一個參照群體,可以聯想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達達主義以及杜尚。

1915年秋天,羅馬尼亞人特裡斯唐·查拉(Tristan Tzara)、德國人漢斯·阿爾普(Hans Arp 1887-1966)理查德·胡森貝克(Richard Huelsenbeck)等青年人聚集在瑞士的蘇黎世,他們正沉迷於克魯泡特金(Kropotkin)和巴枯寧等人的無政府主義的著作中。在這座城市中,列寧曾在此於1916-1917年在這裡完成了著名的理論著作:《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最高階段》一書。

這批歐洲年輕人,親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殘酷和荒謬,開始對戰爭本身及造成戰爭的資本主義制度展開了反思與批判。他們租下了一家妓院將其改造成酒館,這家名叫伏爾泰的小酒館於1916年2月5日正式開業。在酒館裡,特裡斯唐·查拉宣布了“達達主義”的正式誕生。查拉在達達主義運動宣言中,引用了笛卡爾的話說:“我連在我之前是否有人存在都不想知道”、“我貶低未來!”。

由信奉無政府主義、反戰爭的年輕藝術家們所發起的這場文藝運動,試圖通過廢除傳統的文化和美學形式,從而發現真正的現實。達達主義者們認為催生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正是中產階級的價值觀,而這種價值觀是一種僵化、呆板的壓抑性力量,不僅僅體現在藝術上,還遍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這些看似荒謬的做派正反映了這群年輕人對待現實世界的看法:在戰爭的摧殘和破壞下,所有社會既定價值、道理或者美感標準,都變得毫無意義,一切都具有偶然性和不可知性。達達主義不可避免地帶有濃厚的虛無主義的色彩,而但這些外在的形式也準確地概括了他們的主要特徵:追求清醒的非理性狀態、拒絕約定俗成的藝術標準、幻滅感、憤世嫉俗、追求無意、偶然和隨性而做的境界等等。

達達主義看似一場偶然誕生的、時間不長的運動,但也有其承上啟下的思想的沿革。達達主義被看作是一場早期的超現實主義,尤其體現在視覺藝術方面。而早在達達這個名稱出現以前,法國人馬塞爾·杜尚(Marcel Duchamp)就表現出了明顯的達達精神。在1912年,杜尚將“時間-運動”作為考察對象,創作出了《下樓梯的裸女》。反映出杜尚已經開始對傳統靜止、凝固的繪畫表現方式產生了懷疑並做了突破。

除了傳統的架上繪畫外,他還嘗試在創作中使用錫片、鉛絲、油彩、粉末等非傳統材料和全新技法進行創作,這讓他的作品充滿了獨特大膽的狂熱想象力。後來,他發展到用自行車輪、鐵鍬、梳子等現成品做成雕塑,甚至讓現成品直接成為作品,比如在1913年,他就把一輛自行車座倒置在一張凳子上,利用光影投射,讓作品顯示出獨特的幾何圖案。

(現成的自行車輪》杜尚1913年)

杜尚這類“現成品”藝術,徹底顛覆了人們對藝術乃至整個世界的看法,引領人們開始對傳統的價值觀進行反思並質疑。他將現成的工業生產品作為藝術品,讓人們感到藝術與生活的界限消融了,這種行為本身正是針對工業革命之後的西方文明,對——什麽是藝術?什麽是美?——這樣的問題開始重新思考。杜尚的創作被認為是典型達達式的——這意味著思想的開端,一扇朝向新事物的窗戶被悄然打開了,新的藝術遊戲規則開始因此而醞釀。

1915年,杜尚來到了紐約,將他的達達主義帶到了美國,繼續以他驚世駭俗的創作思維反叛傳統藝術。他把署有R·Mutt簽名的一尊陶瓷做的小便器送至1917年紐約獨立藝術家協會展覽,題名為《泉》 。

杜尚 《泉》

以《泉》命名的藝術作品首先會讓人聯想到安格爾那副著名的《泉》,這幅新古典主義名畫是一幅將抒情美、純潔美和恬靜美結合在一起的典範,成為人們心中至高無上的審美法則。這種審美思維已經佔據了人們的腦袋幾乎一個多世紀了。而杜尚這種標新立異的行為當然被當時的人們視作是對傳統審美的褻瀆,自然這幅作品也遭到了自詡前衛的組委會拒絕。此後,1919年,杜尚又用鉛筆給達·芬奇筆下的蒙娜麗莎加上了式樣不同的小鬍子,於是“帶胡須的蒙娜麗莎”成了西方現代繪畫史上的名作。

在杜尚漂洋過海將達達主義帶到美國時,這場文藝運動很快傳遍了歐洲,席卷了視覺藝術、文學(主要是詩歌)、戲劇和美術設計等各個領域,他們通過公開集會、示威、出版藝術及文學期刊,表達自己對藝術、政治、文化的熱情洋溢的評述和見解。

達達主義直接影響了後來的超現實主義。這個流派的代表人物薩爾瓦多·達利在後來與安迪·沃霍爾有一次交集。據說沃霍爾曾應邀參加達利的一場晚會,他帶著自己的作品請達利過目。達利接過沃霍爾的作品,對他說:這還不是藝術品。然後達利背過眾人,在沃霍爾的作品上撒了一泡尿,再將作品還給沃霍爾,對他說:現在,這就是藝術品了!

在當時看來達利的行為確實令周圍所有人錯愕,他們的表情,與10月5日在蘇富比拍賣會現場,看著班克西的作品被裁成廢紙條的人們幾乎一樣。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