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節日!又到一年吃粽時,這些吃粽子的禁忌,你知道多少

端午節將至,有什麼比「粽香」更有「端午味」呢?無論你鍾情甜粽還是青睞鹹粽,粽葉的清香融入綿軟的糯米,這畫面想想都讓人垂涎三尺~

粽葉包裹留住了糯米的清香,肉餡相蒸,香味撲鼻,風味極佳,往往讓人一嘗再三。粽子雖好,卻不能貪吃哦,下面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吃粽子的注意事項。

不能一次吃太多

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不易消化,如果一次吃的太多,容易引起腹脹等不適感覺。一般來說,成年人一天以吃1~2個(不超過250克)為宜。

不和寒性瓜果同吃

吃粽子時可搭配一些新鮮蔬菜和水果,以幫助腸胃蠕動,避免消化不良。但不要與寒性瓜果類一起食用,比如西瓜、生蕃茄等,以免引起腹脹、腹痛或腹瀉。

不要空腹吃

如早晨空腹吃粽子,由於不易消化的糯米等在胃裡停留時間較長,會刺激胃酸分泌過多,易出現「燒心」或「泛酸」等癥狀。尤其是原有慢性胃炎、食道炎的患者,還可能導致舊病複發。

不宜涼著吃

粽子最好不要涼著吃,吃前要加熱。

一是因為糯米和粽子餡都是容易變質的食物,加熱不充分很容易發生食物中毒;

二是因為變涼的粽子過油、過粘,更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不能同時喝冷飲

吃粽子的時候可搭配一些用絲瓜、紫菜、海帶、豆腐等為主料的熱湯,有利降低粽子的滑膩感,並能均衡營養。但不要同時喝冷飲,因喝冷的湯水會使糯米發硬凝固,容易引起腹部滯脹難受。

最好不要當夜宵

特別是肉粽和豬油豆沙粽等含脂肪多,屬油膩食品,睡前食用會加重胃腸負擔,易引起消化不良,還影響人正常睡眠。

沒熟透的不吃

有不少家庭自包粽子,但注意一定要煮熟煮透才可食用。不然的話,未熟透的粽子不僅口感差、味道不好,而且食後極難消化,會給胃腸增加極大負擔。

不宜多吃的四類人

老人和兒童:粽子黏性大,多吃易導致消化不良、腹脹等癥狀。心血管病患者:肉粽和豬油豆沙粽含脂肪高,多吃可增加血液黏稠度,加重心臟負擔和缺血程度。胃腸道病患者:糯米性溫滯氣,吃多了會加重胃腸負擔,不利病情康復。糖尿病患者:包有紅棗或豆沙類粽子,含糖量較高,多吃會加重病情。

不能存放太久

粽子要現包現吃,不宜保存太久。尤其炎熱的氣象裡,粽子很容易變質,棗粽和豆沙粽放冰箱也不要超過3~5天。

如果是肉餡粽子,應在3天內吃完為佳。粽子剝開後如有粘絲,則表示粽子可能不新鮮了,最好別食用。

六道靚湯搭配粽子促消化、解油膩

1. 綠豆知母冬瓜湯

【配方】知母20克,綠豆50克,冬瓜250克,鹽適量。

【製法】

a.知母、綠豆分別洗凈;冬瓜去皮瓤,切塊。

b.鍋內放綠豆、知母、冬瓜,加水,大火燒沸,改小火燉30分鐘,加少量鹽,也可根據自己的愛好加少量雞精、香油等,調勻即成。

2. 紅豆白菜湯

【配方】白菜200克,紅豆30克,蔥段、薑片、鹽、植物油適量。

【製法】

a.紅豆洗凈,放入清水中浸泡;白菜洗凈,切段。

b.炒鍋內放植物油燒熱,下入薑片、蔥段爆香,倒入1000毫升水,放入紅豆,紅豆煮爛後,加入白菜煮至斷生,加鹽調味即可。

3. 紫菜墨魚苦瓜湯

【配方】紫菜50克,墨魚、苦瓜各100克,蔥段、薑片、蒜片、鹽、植物油適量。

【製法】

a.墨魚切片;苦瓜去瓤,切片。

b.炒鍋內放植物油燒熱,下入薑片、蔥段、蒜片爆香,倒入600毫升水,大火燒沸後放入墨魚片、苦瓜片、紫菜、鹽,再次燒沸後改小火煮25分鐘即成。

4. 梨藕荸薺湯

【配方】梨2個,鮮蓮藕250克,荸薺125克,白茅根15克,冰糖或白砂糖少量。

【製法】

a.梨洗凈,去皮核,切塊;蓮藕荸薺分別洗凈、去皮、切片;白茅根洗凈。

b.鍋內放入以上四種材料,加清水適量,小火煎煮成湯,加少量糖調味即成。

5. 金銀花蓮子羹

【配方】金銀花25克,蓮子50克,冰糖或白砂糖少量。

【製法】

a.金銀花洗凈,蓮子用溫水浸泡回軟,去皮心,洗凈。

b.砂鍋內放入蓮子,加清水適量,大火燒沸,改用小火煮至爛熟,放入金銀花,煮五分鐘,加少量糖調味即成。

6. 絲瓜花綠豆飲

【配方】鮮絲瓜花8朵,綠豆60克,冰糖或白砂糖少量。

【製法】

a.鮮絲瓜花、綠豆洗凈。

b.砂鍋內放入綠豆、絲瓜花,加清水適量,大火燒沸,改用小火煎煮35分鐘,去渣取汁,加少量糖調味即成。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粽子本身就是高糖高鹽高油食物,因此烹調這些湯羹時盡量少放油鹽糖,如果能接受原始味道,不放更好。

或者可以這樣選擇:甜粽子搭配鹹湯,鹹粽子搭配甜湯,例如,紅棗糯米粽搭配綠豆知母冬瓜湯、肉粽搭配梨藕荸薺湯。

只要記住總的原則:將油鹽糖盡量控制在合理的範圍內,並增加膳食纖維促進消化,然後,你就可以開開心心享受粽子和節日帶來的快樂。

「城市那麼大,噪音那麼多,套路那麼深,一隅之地總有一顆放慢靈魂的內心,安靜的品味生活。從今天起,不急躁、不抱怨,做一個認真生活的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