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山寨怎麽了,韓國就“抄”出了一部9.3

近期有樁案子頻頻反轉,讓吃瓜網友們吵翻了天。

說6月11日,一位女快遞員聲稱自己多次遭受某位顧客的惡意投訴,無奈之下選擇報警。

她表示,自己因一連串的無理投訴被扣除了數千元工資,還面臨著被辭退的風險。

本著保護群眾利益與尊嚴的原則,當地警局為女快遞員開出了一具「暖心證明」,要求快遞公司收回對其處罰。

並批評了那位惡意投訴的顧客。

相關快遞公司也迅速做出反應,力挺自家員工。

如你所知,此事沒過兩天就開始大反轉

迫於社會輿論壓力,當事快遞員向媒體承認,罰款離職等內容系自己編造,為的是博得大眾的同情,給顧客施壓。

那位成為眾矢之的顧客,當初只是按照正常流程進行維權。

然而卻因草率開具證明的警局而遭受嚴重的名譽受損。

如今他的個人信息被扒光,被無數網友無端謾罵,遭受了可怕的網絡暴力

一波三折的劇情,逼得不少之前「站錯隊」的大V紛紛道歉。

然後又迅速調轉槍口,將快遞員批的體無完膚。

反正,不管站哪邊,都是找個人懟就完事兒了。

吃瓜網友們則迅速分化成支持快遞員與支持顧客的兩派,不亦樂乎地用杠精、聖母婊、鍵盤俠等詞給對方扣帽子。

事後想想也是不寒而栗。

一樁小小的民事糾紛,都能因錯誤裁決而攪亂當事者的正常生活;

若是刑事案件發生了誤判,那毀掉的,將是被告人的一生。

因此,為了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捍衛法律體系的公平公正,法庭審判必須慎重再慎重。

《陪審員》

????

陪審員,被稱為是法庭上「不穿法袍的法官」

陪審制度廣泛見於英美國家,是以吸收一定數量普通公民參加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審判的一種司法制度。

比如不朽神作《十二怒漢》

就講述了十二位美國公民擔任陪審員,為一個涉嫌弑父的少年進行無罪推定的故事。

近年來,不少亞洲國家也開始試著將該制度引入本國的法律體系之中。

我國在去年4月公布並施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陪審員法》。

不過目前我國的人民陪審員不參與審斷、判斷、分析,而只是作為保障人民群眾對審判工作知情權、監督權的一種有效途徑。

而在韓國。

早在2008年就正式引入了陪審制度,引導國民參與刑事審判。

這部《陪審員》,就改編自韓國有史以來第一場國民參與的審判

影片於今年五個月上映後,在韓國影評網站NAVER收獲了高達9.31分的觀眾評分(滿分10分)。

既然是陪審題材,難免會被拿來與《十二怒漢》作比較。

還真別說,兩部影片的確有不少共通點。

《陪審員》中評判的案件,是與《十二怒漢》中弑父案極度相似的弑母案

嫌疑人薑鬥植,被指控殺害自己的親生母親。

在監視者看來,薑鬥植的動機似乎很明確——

報復。

他在五歲時曾因母親的疏忽受困火海,全身受到大面積燒傷

雙手也留下了永久性的傷害,只能依賴假肢做一些簡單的動作。

因為面容醜陋又身患殘疾,多年來飽受歧視,心理變得扭曲暗黑反社會。

而且嚴重缺乏獨立生存的能力。

如今,由於社保政策上的缺陷,這個沒有勞動能力的男人必須與母親解除親屬關係後,才能領取低保,維持生計。

可是母親卻拒絕填寫解除家庭關係聲明書。

薑鬥植一氣之下,動了殺心。

而這一切推測,還有目擊證人作證。

這位目擊者稱,他親眼看到薑鬥植將母親拋下樓。

控方言之鑿鑿,各方面的證據都對薑鬥植極為不利。

這一邊倒的形勢與《十二怒漢》的設定頗為相似。

不僅如此。

還有身份各異、互不理解的陪審團隊;

逼仄空間內的真相揭秘;

以及對叛逆少年先入為主的偏見。

一開始,魚叔內心不由得犯嘀咕:

韓國人怕是又在山寨名作了。

不過看完全片後,魚叔不得不承認,《陪審員》在繼承前輩先進經驗的同時,也做出了不少值得讚許的改動。

既然這是一場受全國群眾關注的審判,視角自然不能局限於陪審團。

本案的審判長,由文素麗(《詠鵝》《小姐》)飾演的金準兼,也是本片的關鍵角色。

金審判長入職多年,卻壯志難酬,長期得不到晉升。

今天的這場審判或許可以扭轉她的前途。

可作為韓國歷史上的首次國民參與審判,本案的社會意義和影響極大。

一般人避之唯恐不及,處理起來談何容易。

全國人民都高度關注本案,各路媒體更是想著法的挑刺,找新聞點。

法院門口,長槍短炮都蓄勢待發。

法院領導們也是如臨大敵,一再強調要將審判打造成政治秀。

必須把戲做足了。

然而偏偏就在這節骨眼上,出問題了。

在開庭前一小時,法務人員突然發現參與此次審判的8位陪審員中,有一名是媒體安插的眼線。

絕不能讓他出庭。

情急之下,金審判長只得臨時選取了另一位「不合格」的公民作為替補。

他就是由當紅小生樸炯植飾演的待業青年權南祐

之所以說他不合格,是因為他患有一定程度的選擇性障礙

對於一些基本的法理邏輯問題,權南祐總是猶豫不決,難以做出正確的判斷。

遑論攸關生死的審判了。

但由於時間實在緊迫,若連陪審員都湊不齊,司法部門很可能會掛不住臉,只能硬著頭皮讓他上了。

開庭後,控方相當自信的亮出了自己的人證物證。

正如之前所說,本案目前形勢基本是一邊倒的,對被告非常不利。

雖然辯方也提出了不少疑點:

比如死者腦部的傷痕不像遭人擊打所致、嫌疑人能否用假肢揮動釘錘等等。

但相當不巧的是。

薑鬥植在母親墜樓後自己也不慎滑倒,失去了當晚記憶,無法為自己辯護。

這基本就等同於放棄抵抗。

接下來,只需等陪審團作出定罪決定,審判長就可以宣判結果了。

過程似乎相當順利。

可咱們那位選擇困難症小哥,又在關鍵時刻陷入了糾結之中。

Guilty or not guilty

That is the question

猶豫不決中,他決定拒絕參與定罪投票,並要求查看案情記錄。

隨著陪審員們對案情記錄的徹夜調查,令人難以置信的真相漸漸浮出水面……

結局究竟如何,魚叔就不劇透了。

但基本大家已經可以猜到,本片會是個正能量的暖心結局。

而也導致本片不免囿於俗套,新意平平。

可既然都在套路之中,為何《陪審員》還能收獲大眾的好評?

因為它貴在真實

畢竟,韓國編劇一貫是最擅長自黑的。

相較於陪審制度成熟的歐美國家,東亞群眾在初遇陪審制度時,會感到一絲謹慎、好奇,甚至是不屑。

這些細節都被捕捉,並毫無顧忌地呈現了出來。

雖然被冠上了陪審員的身份,但這些平民們起初都還意識不到自己的職責所在。

隻覺得是另一場政治作秀罷了。

當權南祐拒絕投票時,一位大叔過來拍了拍他的肩膀:

小火汁,不知道怎選就隨大流吧!

另一位大嬸,則是瞎搬「民主理論」強詞奪理,逼迫他站隊。

大叔大嬸們是故意妨礙司法嗎?

不,他們眼裡根本還沒有真正立起「司法」這個概念。

只不過是想早點回家休息而已。

這些陪審員們糟糕的表現,似乎驗證了法院領導的擔憂:

「讓平民參與審判,無異於讓普通人拿手術刀做手術。」

可事實真是如此嗎?

非也。

他們只是以居高臨下的姿態,以為只有自己才配拿手術刀罷了。

他們太自信了。

自信得連自己犯錯都不願意承認。

6號陪審員,是一位從業三十年的入殮師。

他在看到死者傷口的照片時,當即指出法醫鑒定存在錯誤。

但審判長卻因他沒有專業的法醫資質而無視了他的提議

這位大爺也因在庭上大發雷霆,而最終被強行帶離。

多一種聲音,就多一條可能靠近真相的路徑。

而這正是召集底層公民參與審判的核心目的——

去精英化。

這些受過高等教育,在層層應試中過關斬將成功入職的法務人員,確實擁有者淵博的法律知識。

但對自己社會精英的身份定位,注定會與普通群眾的心理和思維方式產生隔閡。

簡而言之,就是不夠「接地氣」。

西裝革履的5號陪審員,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身為大企業高層的他,是貨真價實的社會精英,分析起案情來思維縝密、頭頭是道。

可其他陪審員提出案件疑點時,他卻裝聾作啞,充耳不聞。

在他的上層社會思維中,一個卑賤的殘疾人,會為了生存拋棄一切道德與原則。

精英主義意味著階級對立,階級差異則自然會產生偏見。

法庭上的偏見,很可能就會奪走一個無辜者的性命。

而其他來自底層社會的陪審員,就是打破這些偏見的關鍵。

瞧瞧他們的言行舉止:

邋裡邋遢的大叔,在陪審結束前,將休息室中免費的礦泉水與零食悄悄塞進包裡。

一直對陪審進行吐槽的大嬸,卻在孩子的面前將其形容為「重要的事」。

他們確實不懂法與理。

但他們卻更懂生活,更懂人與情。

所以在權南祐指出案件疑點後,他們開始設身處地地從嫌疑人自身的角度,來挖掘案件中的更多細節。

生活皆苦,為何不能拋開偏見,正視這個嫌疑人作為人的真實狀態呢。

除了去精英化,陪審制度更深層的意義,在於它是無罪推定的最後壁壘

哪怕是充滿偏見的5號陪審員,也在投票的最後時刻請求審判長針對案件疑點重新調查。

被折騰了半天的審判長,望著這群大韓民國第一批陪審員們,意味深長地說了一句:

「做出決定一個人人生的判斷,絕不是件令人舒心的事情。」

這也正是陪審制度存在的意義。

陪審員的每一個決定,都關乎一個人的命運,由不得半點馬虎。

哪怕在證據再確鑿的情況下,只要有一丁點疑點,陪審員都有責任提出異議。

這種無罪推定的思維方式,是法治精神的核心所在。

很多人都認為,法是用來治人,為了懲戒罪犯的。

其實恰恰相反。

「法律是為了不處罰人才存在的。」

法律的意義,在於保護人。

即便那個人看上去是個嫌疑犯,但在其罪行獲得完全確定之前,任何人都不能枉加責罰,侵犯其作為人的權力。

否則,法律就與屠刀無異了。

法律是至高無上的,但它終究為人而服務。

千千萬萬普通卻不平凡的陪審員,站在冰冷的法典前,守護著人性與道德的底線。

真相沒有態度,但我們可以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