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真實案件改編,這部韓版《十二怒漢》看得我淚流滿面

不久前,涉嫌綁架殺害中國赴美訪問學者章瑩穎的嫌疑人克里斯滕森終於認罪,承認章瑩穎在死前遭受了強姦和折磨,並表示她是自己手下的第十三個受害者。

一時之間,眾多網友義憤填膺,呼籲一定要將克里斯滕森判處死刑。

但根據當地法律,案件的判決需全部12名陪審員的一致同意。

我們現在能做的,唯有等待、期望陪審團能夠作出公正的裁決。

剛好,最近韓國新出了一部高分電影,劇情就圍繞著陪審員判決一樁殺人案展開——《陪審員》。

說到反映陪審團制度的影片,想必大家都會首先想起偉大的《十二怒漢》。

在這部電影中,一名少年因涉嫌弑父被告上法庭,12個陪審員需要達成一致意見,裁定這名少年是否有罪。

雖然是密室群像戲,但《十二怒漢》毫不沉悶枯燥,反而在對話中處處顯露機鋒,12個陪審員的形象也個個有血有肉、性格鮮明。

最終,陪審團共同判定少年無罪的結論,更是讓觀眾看到了普通人身上的人性光芒。

因此,影片在上映後的幾十年裡,仍然不斷被各個國家翻拍。

比如四年前,我國就將它翻拍成了《十二公民》。

上映之後同樣好評如潮,可以說是近幾年來國內最成功的翻拍電影。

而日本、俄羅斯等國也先後翻拍了自己的版本。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原作劇本過於強大,《十二怒漢》的每一版翻拍都口碑不俗。

俄羅斯版《12怒漢:大審判》

今天要聊的這部《陪審員》,可以視作是韓國版的《十二怒漢》。

早在2008年,韓國就正式實施了國民參與審判的陪審員制度。

影片的故事,正是取材於韓國首次國民參與審判的案件——被告人薑鬥植,被指控殺害了自己的母親。

薑鬥植年幼時因為母親的照顧疏忽,燒傷了臉部和雙臂,從此留下殘疾,需要借助假肢生活。

不久前,他想要申請低保,無奈親屬中只要有一人有勞動能力,就不滿足申請標準。

於是,他提出了與母親解除家人關係。但母親一口拒絕,這讓他心中多有不快。

案發當晚,薑鬥植在與母親大吵一架後,一怒之下起了殺心。

他先用釘錘殺死母親,再把屍體從陽台扔了下去,偽裝成意外死亡的樣子。

隨後,薑鬥植又打了報警電話,還企圖下樓尋找掉落的假肢,毀滅證據。

但不巧的是,案發過程被一名小區保安看見了。

據他所說,薑鬥植的母親在墜樓之前,看上去已經沒了生命跡象。

而且,薑鬥植在下樓時不慎踩空,摔到腦出血,當即陷入昏迷。

等到醒來後,面對警察的薑鬥植對自己的罪行供認不諱。

因此,鑒於鐵證如山且被告人已經認罪,陪審員只需要決定給被告人量刑幾何就行了。

看起來,這是一個簡單的任務。

連法官都認為,這次審判一定會順風順水,只需要將其做成一出好看的官場大秀就好。

但誰也沒想到,審判過程中還是出了點岔子——薑鬥植忽然臨時翻供,說自己失去了案發當天的記憶,並否認了所有的公訴事項。

這也就意味著,案件需要重新審理。

對此,法官感到氣急敗壞——薑鬥植在這個節骨眼上翻供,不就是知道陪審員們都不是內行,想左右他們的想法嗎?

的確,在處理這個案件的8個陪審員中,有正在申請失業救助的青年,

有著急回家給孩子做飯的家庭主婦

有愛貪小便宜的大叔,也有西裝革履的大企業高層……

總之,8個人的性別、年齡、職業各不相同,但沒有一個人是法律專業出身。

但負責此案的審判長金準兼,對薑鬥植有罪這一點極為自信,於是選擇了繼續審判。

可事情的發展,卻遠遠出乎她的意料——

先是6號陪審員在法庭上對法醫的結論提出異議,試圖強行發言,結果被強製退庭;

而後8號陪審員又提出了“被告作為殘疾人,可能無法使用釘錘這樣的凶器”的疑點。

不過,在審判結束後,檢察廳仍然給出了判決被告人死刑的意見。

但8號陪審員在陪審團評定時,不僅認為被告人無罪,還提出要查看案情記錄。

在他看來,案件其實還有很多疑點,不該就這麽輕易下結論。

此舉不僅讓法官們頭疼不已,也讓其他陪審員無法理解。

在陪審員們看來,參與審判只不過是“走個流程”——我們本來就是外行,跟著法官、檢察官的想法走不就好了嗎?

但8號陪審員認為,如果他跟著大家投票,那麽案件審理將就此結束。

能夠決定別人一生命運的判斷,不該如此草率。

於是,由於他一人的不同意見,其他陪審員不得不開始重新審視案件,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逐漸發現了令人難以置信的真相……

可以看出,影片與《十二怒漢》不乏相似之處——

同樣都是有悖人倫的罪行,同樣有不少對被告人極為不利的證據,就連唯一對案情提出懷疑、努力說服其他人的陪審員,也都是8號,不知主創是不是有意致敬。

因此,影片的結局也不難猜到——案情發生反轉,薑鬥植被無罪釋放。

原來,小區保安看到的案發情景,其實是薑鬥植在救助正要跳下陽台的母親。

母親為了能讓他申請低保,主動填寫了解除家人關係的申請單。而薑鬥植發現此事後,一把奪過申請單,並將它揉成了一團。

為了不拖累兒子,母親在無奈之下選擇跳樓自殺。

薑鬥植見狀急忙衝過來搶救,但他的手臂殘疾,即使裝上假肢也沒有多大力氣,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母親摔落。

而小區保安看到的,剛好就是這一幕。

因為薑鬥植的母親沒有呼救,他便以為對方早已死去。

於是,在撥開層層迷霧、推斷出這個真相後,陪審團全員將審判評定為“無罪”。

審判長金準兼在最終宣判時,本著“存疑時有利於被告”的原則,也有感於陪審員們對真相鍥而不捨的追求,改判薑鬥植無罪。

在影片的最後,在眾人迷蒙的淚眼中,薑鬥植被當庭釋放。

客觀來說,這個結局雖然圓滿卻並不現實,依舊是韓式煽情的老套路。

而且,在陪審員推理真相的過程中,邏輯不太嚴謹——

比如因為薑鬥植的母親在墜樓過程中沒有呼救,所以陪審員們認為她一定是想要自殺;

可是,如果薑鬥植的母親在墜樓之前就已經昏死過去,她同樣是不能呼救的啊……

不過總的來說,《陪審員》畢竟也不是推理片,作為聚焦陪審團制度的劇情片,它算得上一部值得一看的佳作。

影片雖然展現的是審判過程,但卻毫無嚴肅呆板之感,而是全程節奏明快,結尾感人至深,看完後還能引起人久久的思考。

如果問大家,法律的設立究竟有何作用?

可能有很多人的回答都會是——法律是用來懲罰壞人的。

但影片卻告訴觀眾,法律其實是為了“不隨便懲罰人”設立的。它要懲罰罪犯,但同樣也需要讓好人不蒙受不白之冤,所以才會有“無罪推定”這樣的原則。

可以說陪審員的加入,讓冷冰冰的規則戒條,有了一絲人情味。

為什麽善惡有報、絕對公平的社會難以實現?我想,就是因為人的複雜性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

即便有了專業而公正的“法官”,比如片中的審判長,她也仍可能會被經驗或其他因素蒙蔽雙眼,作出失誤的判斷;而來自社會各個階層的陪審員,如果面對案件時都能不違背自己的責任心,以己度人、追究到底,將理性與感性相結合,才能實現最大化的公平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