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百強縣榜單:30個千億縣,除了江浙還有誰?

每經記者:朱玫潔 每經編輯:楊歡

圖片來源:攝圖網

“截止2018年末,我國縣城戶籍人口已達9.06億,佔全國總人口的65%,縣域經濟總量達39.1兆元人民幣,約佔全國的41%……”

日前,賽迪顧問《2019中國縣域經濟百強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發布,根據經濟實力、增長潛力、富裕程度、綠色發展四個方面對全國(不包括港澳台)1879個縣級行政區劃進行評價。

郡縣治,天下安。縣域經濟既是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的結合點,又是城市與鄉村的結合點。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提高新型城鎮化質量。作為區域經濟的基本單元,縣域經濟承擔著極其重要的基礎性功能和作用。

百強縣是引領縣域經濟發展的排頭兵,根據《報告》,發展規模方面,百強縣實力突出,有30縣進入千億方陣;發展貢獻方面,百強縣以不到全國2%的土地,7%的人口,創造了25%的縣域GDP,10%的全國GDP。(百強縣完整名單附文尾)

東多西少,中部崛起

30座千億級縣城中有26位來自東部沿海省份——江蘇、浙江、山東、福建。

其中,江蘇一省就佔了近半席位,昆山市以3832億元的GDP總量拔得頭籌,江陰市以3806億元緊隨其後,張家港市、常熟市分列三、四名。可以說,蘇南縣域已成為我國縣域經濟的標杆。

而湖南省作為內陸省份,千億級縣城中佔據3席(瀏陽市、長沙縣、寧鄉市),成績亮眼。值得一提的是,湖南這三縣市均隸屬於長沙,在長沙2017年GDP突破兆大關中,貢獻近4000億。

不僅是千億級縣城,此次報告中,百強縣的整體分布也呈現了東多西少、強省強縣的主要特徵。

具體而言:東部地區佔71席,中部地區佔19席,西部地區佔7席,東北地區佔3席;江蘇、浙江、山東三省百強縣數量最多,分別佔26席、19席和18席。

賽迪顧問縣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馬承恩表示,與2018年相比,今年百強縣東部地區席位減少3位,中部地區增加3席,西部地區減少1席位,東北地區增1席,表明中部崛起和東北振興發展初現成效。

對於此次中部地區取得的成績,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葉青在接受媒體記者採訪時表示,相比西部地區,中部地區的自然發展條件尤其是生態條件要好很多,平原面積多。相比東部地區,中部地區的土地成本優勢明顯,勞動力充足。中部崛起對未來我國經濟發展將形成重要的支撐作用。

GDP雖高,財政收入卻低

當下,百強縣發展的主要動力是第二產業,2018年其第二產業增加值5.03兆元,佔比高達52.4%,高出全國平均水準11.7個百分點。

按照錢納裡工業化進程階段劃分,百強縣人均GDP10.1萬元,第一產業增加值服務業比重,已處於工業化後期,也就是服務業開始由平穩增長轉入持續高速增長的階段。

實際上,前30的百強縣,2018年其服務業增速已明顯高於第二產業增速,分別為9.19%,7.04%。在馬承恩看來,這個發展階段也促使了百強縣近兩、三年GDP快速增長。根據報告,從2016年至2018年,百強縣的GDP從8.2兆增加到9.6兆,實現了17%的增幅。

“就一般的市轄區而言,其製造業逐步走向空心化,主要由三產拉動發展。而此時百強縣既有工業產業的支撐,又有服務業的強拉動,促成其快速發展。”馬承恩告訴城叔,“同時,大多數百強縣初步具有都市化的特徵、仍處於快速城鎮化中,擁有土地、人力成本上的比較優勢。”

不過,在與經濟總量相近的省份對比時,我們發現百強縣的財政收入稍顯弱勢。例如,2018江蘇GDP總量為9.3兆,低於百強縣群體的9.6兆,但江蘇財政收入為0.86兆,高於百強縣的0.74兆。

“百強縣以工業為主,整體仍處於價值鏈和產業鏈的較低端,一些產業產值雖高,但增加值率較低。比如1000億的工業產值,可能增加值率也就200億300億。自然,稅收更少了。”馬承恩告訴城叔。

在他看來,縣域經濟和城市經濟(尤其大型城市)相比較,一個明顯的短板正是其創新活力的薄弱。經濟學上有一個微笑曲線,在產業鏈中,附加值更多體現在兩端,也就是研發設計和品牌行銷環節,位於曲線低處的則是加工製造。

“縣城在加工製造這一層面鏈條已比較完整、門類也比較齊全,但由於創新驅動的能力還是不強,研發、行銷兩端都處於弱勢。”馬承恩解讀說。

排名越靠前,人口密度越高

創新,縣城也需要吸引人才。在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的背景下,如何吸引集聚人口,特別是高素質人口,將是影響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命題。

此前,上海財經大學教授張學良統計,從2000年到2010年,中國337個地級/副省級行政區中,有90個城市發生了人口流失,佔比高達26.71%。城市收縮主要分為四種類型,欠發達縣級市收縮正是其中之一。

此次報告指出,在東部主要縣域中,百強縣的排名越靠前的縣,人口密度越高,對人口的集聚力越強。

當前,明星城市“搶人”給補貼、給戶口,還拿響當當的城市品牌做擔保。而縣城,其財政實力可能承擔不了高額補貼。至於教育、醫療等人們看中的公共服務,比起城市也顯得遜色。

這樣的情況下,一座縣城該用什麽來吸引人才?“給創業的機會和條件。”這是馬承恩的建議。整個國家在發力營商環境,縣域可以打造比城市更優良的營商環境來吸引人才。

在馬承恩看來,目前有借鑒意義的是,像特色小鎮這樣產業載體——大型的企業瞄準一個方向去打造特色小鎮,資金、技術、人才緊跟著從城市中流動出來,“也許我在城市做三年仍是職員,但在這兒做三年可能就成了副總。”馬承恩說,“我覺得這是縣域吸引人才比較現實的出路。”

大城市有十裡洋場、車水馬龍,但人們在快節奏中追逐的同時,其它方面的需求可能就會被降低。縣,也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徵。其實,當很多美好的傳統文化在大都市中擠壓流失時,縣域,正是適合它們延續的一個社會空間尺度。

實際上,馬承恩認為,目前縣城還缺乏的正是一種自信。“比較好的狀態是生活在縣城的人能有歸屬感,相信我在縣城裡做事業也會有廣闊空間,認同我生活在縣城並不比在城市裡差。”

每日經濟新聞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