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人類的未來困境:科幻小說閱讀劄記

草茅,青年學者

資深科幻讀者

賽博年間的風塵三俠

寫在雙翅目小說《精神采樣》讀後

被追認為鼻祖的《弗蘭肯斯坦》(瑪麗·雪萊,1818),給科幻小說留下繞不開兩根弦——超越現實的奇幻想象和對人類處境的巨集觀省思。想象必須得超越,不超越那不足為“幻”想,思維的邊疆怎可是陳舊的風景;省思不能不巨集觀,否則對不起“科學”,科學專就對付大千世界——早多少年前,來個支點就能撬起地球,如今一個個等式的右邊流淌著無垠時空。所以今天,要找不羈的思想,還得看科幻:當全天下攘攘的眼球,皆向乾貨、神劇、十萬加披靡之時,風吹草低,喜見科幻小說家們仍踏著這兩條暗伏200年的創作之弦,踽踽前行。

瑪麗·雪萊和她小說的主人公科學怪人

by Raymond Jackson

此間有一枚喚作“雙翅目”的生物,她在豆瓣閱讀上發布的《精神采樣》已經引起了不小的關注。這個故事與賽博朋克經典《當人成為機器時》、《神經漫遊者》,當然存在精神上的淵藪——在未來一個人腦已與芯片有效結合的年代,主人公陳更的職業是一名精神采樣員。他將個人精神的高峰體驗製成采樣切片,賣給客戶享用。整個故事便是陳更與好友——宇宙理論家尼古拉斯和機器人訓練師蕾拉創造傳奇的歷程。作為合格的科幻故事,裡頭不時閃現著像這樣令人皮膚過電的描寫:

蕾拉把細長的五指插入陳更被大麻燒得汗津津的亂發。她把他的頭蓋骨揭開又闔上。

《公雞王子》,2017 東方出版社 雙翅目 著

這個故事裡,“精神采樣”是人物糾纏的中心。采樣切片技術的發明者山繆發現,以芯片儲存知識無法提高精神層次,“重要的是靈感,是頓悟,是啟示,是芯片無法帶給你的超越。人類一直在共享知識,問題在於,我們要如何共享超越。”切片技術發明後,人類得以分享獨特的精神體驗,但體驗根植於個人的靈與肉,排異與衝擊難以避免,這就造成了“玷汙”的難題。而陳更因天生沒有精神內核,他的腦波可以與任何人相匹配,他腦中形成的連接組從不與客戶衝突。所以他所製作切片的適用面和使用率就很大。

“精神采樣”作為商品的概念,犀利地指涉當前世界的處境——我們正生存在一個高速更新的、狂熱追逐資訊與符號的消費社會。本來根植於個人身心的“體驗”必將被剝離成為可交易的商品。人類正無可避免地滑向雙翅目所描述的世界。

所謂消費社會,根據《黑客帝國》哲學基礎構建者、法國“後現代巫師”讓·波德裡亞(Jean Baudrilliard)總結,就是當前人類一切的制度安排,都是圍繞“消費”構建的——從國家目標、社會文化,到個人的價值和選擇,全部以消費的物質及符號進行計算。在名為消費的大交換中,物的使用功能與符號交換功能分離了——罐頭是果腹的食品,選擇罐頭成為了“階層”或者“品味”符號,而被畫下來放入審美視野的罐頭成為“藝術”符號,最終被印到T恤上變成“致敬”繼而“個性”符號——符號在交換中形成了精密複雜的社會等級結構,原來的湯罐頭也不再重要,只有安迪·沃霍爾的罐頭及所指的社會等級符號才是人們追逐的目標。人們在對符號的交換中,拚貼出自己的“個性”和“價值”。知識和資訊的消費也遵循這樣的邏輯。知識和經驗本來的使用功能是解決具體問題,但它們在消費社會裡成為了指向等級和權力的“符號”。對知識經驗的追捧,總是暗藏“有學問”等文化期待。

安迪·沃霍爾 By Iris Inoue

可是獲得一手經驗並不容易:像歐幾裡德那樣,以血肉之軀思考,把每一個概念牢固地建立在上一個的基礎上,刻骨銘心地點滴積累真知,沒幾人有這個能力。二手經驗則是方便法門,聽一下午《羅輯思維》或《一千零一夜》就可以假裝讀書人。這兩者在部門製作成本上的差別就像牛肉面和牛肉味方便麵一樣大,但聞起來卻差不多。另一方面,擬像與仿真技術,如影像與虛擬現實,正日漸抹平這兩碗面的區別,而“精神采樣”就是經驗仿真的極致概念,所以它不可能不受到追捧——作者的設定完全符合邏輯。

但問題是,經驗不僅是商品,它還是“自我”成立的基礎。一手經驗之所以寶貴,是因為它與人本質特性相互依存,卻與表面的差別無關。比如,一個人學游泳的一手經驗,與他的體重體溫、四肢長度、心肺功能、肌肉力量、身體協調、勇氣毅力、水對身體的刺激感覺組合成了關於“自我”的沉澱物,但與他在符號等級社會裡的品味、身份、標簽、自我想象的關係很小。而且,一個人僅靠二手經驗(看書、聽講解、觀看影片)不可能學會游泳,只有肌肉皮膚和鼻腔心肺的反應記憶,才是學會游泳的唯一途徑。

如果此說成立,人可以被比作一條內容不斷更新的河流,“自我”就像是河水在大地上日夜不停刻畫出來的河床:河水與泥土石塊、森林草地、湖泊溪水之間觸及本質的“對話”,塑造出獨一無二的形狀,也就是“自我”。但“精神采樣”是浸入式的二手經驗,是一個真實與仿真無法被區分的世界在個人精神世界的投影。忽然間,河流所有可能的流向同時出現,其實質就是一場全面淹沒“自我”邊界的決堤泛濫——當你帶著無數其他人的身心體驗一覺醒來,還能知道自己是誰嗎?自我和世界都被“精神采樣”包裹進無限含混的“超真實”(Hypereality)中。

作者雙翅目敏銳地覺察到這種危機。因此,陳更作為精神采樣員的天賦,必須是他“自我”的消失:

陳更,你的精神和你的人生沒有支點。你只有不斷向前,才能填補內心的空洞。

主人公也意識到這一點:

他知道。那是因為他從未對人類的生命有過執念。他從沒有過屬於自己的人生。他的大腦裡只有認知的骨架和錯綜複雜的結構。但那只是精神的廢墟,從未承載過靈魂,從未擁有過精神的內核。

到最後,“他的精神世界千瘡百孔。”

重要的是,這種精神危機不是可能會發生在未來某個世界的某個人身上的噩夢,而是已然啟動、覆蓋全體的現實。今天,資訊的水位不斷上漲,人們耳目洞開任憑洪流通過移動設備直灌腦中,卻還繼續饑渴追逐“知識”“能力”“品味”,在符號的商場裡以生命時間為代價選購虛構的“個性”“身份”“標簽”時,人已經無從抗拒地被卷入最深不見底的漩渦。

故事的三個主人公是如何面對這樣的世界的?他們就像是唐傳奇裡的“風塵三俠”李靖、紅拂女和虯髯客,以積極入世的姿態相互扶持,弄潮其間,並在抵達頂峰後企圖超越和隱遁。這在隋末唐初的前工業時代沒有問題。虯髯客將全部家產贈於李靖夫婦以幫助李世民統一天下,自己黯然離開了唐朝的勢力範圍,在“東南數千里外”的扶余國當上了國王。但在符號體系無遠弗屆的資訊社會這還有可能嗎?陳更最後的決然選擇,是不是就像又一個在舞台上憤怒咒罵資本主義的搖滾歌手一樣,不過是開啟一個新的消費符號流派,或曰,生活方式?是不是像《黑客帝國》的尼奧一樣,完成了對系統的漏洞測試,幫助矩陣母體完成又一次更新?回答這個問題,不是作者的責任。而有人替我們在科幻這個最合適的語境裡思考這樣的問題,卻無疑是一樁幸事。

《公雞王子》作者雙翅目簡介:

“一個擁有魯迅手辦的超級酷的女人” via 豆瓣 不知知

《公雞王子》目錄

總序:

中國科幻的新起點|韓松

推薦序:

在理性未及之處,故事熠熠生輝|陳楸帆

1、精神采樣

2、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

3、公雞王子

4、太空圍棋

後記

東方出版社

題圖作者:Erik Norrhede,英國

behance.net/eriknorrhede

關於博爾赫斯的一切

歡迎關注、投稿

查找公眾號:搜索“borges824”或者“博爾赫斯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