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這隻小熊火了:熊媽媽的教育令人深思

昨天看到一個很感人的影片,被暖哭了。

俄羅斯一處陡峭的雪山上,一隻小熊正跟著它的媽媽一起爬雪山。

小熊鼓足勁,盡最大努力往上爬。但是因為它太小,沒有經驗,它一次次地爬上去,又一次次在快抓住媽媽的瞬間滑落。

這種場景我看著十分揪心,但是熊媽媽面對熊孩子屢次挫敗的情況,縱然心裡萬般不捨,始終沒有伸出熊掌去幫忙,而是用等待無聲地鼓勵小熊。

最後小熊憑著執著的努力,爬到了媽媽身邊。這樣的”熊孩子”,簡直刷新了我們的認知。

很想說,這樣的小熊請給我來一打,但是如此充滿正能量的可愛小熊到底是怎麽修煉成的?

小熊爬雪山,其實藏著熊媽媽的教育玄機,熊媽媽看似絕情放手的舉動,有著最真的深情。

父母最深情的愛,是狠心和放手

想起前段時間,跟拍福原愛24年的短影片《福原愛:鏡頭下的四分之一個世紀》火了。

紀錄片中,4歲到28歲,福原愛從一個愛哭愛拚的小女孩成長為日本“國寶級”乒乓球手。

當12歲的福原愛慘敗於何智麗手下時,何智麗的一句話警醒了福原愛的媽媽:

“在中國,福原愛這樣的選手有1000個。”

為了女兒的前途,媽媽福原千代選擇了放手,她不得不目送孩子離去。

“想要她技術變好的話,就不能去幹擾孩子。”

“當然捨不得,不過愛醬她想要變強呀,所以我肯定會支持她。”

12歲的福原愛獨自踏上了去中國的旅途。

以前每次比賽,媽媽會一直站在她一回頭就能看到的地方,而如今再無數次地回頭,那個朝夕相伴的人已經無法觸及。

她最終以飽滿的樂觀精神克服了在異鄉的孤獨與壓力,用一系列閃耀的榮譽,完成了職業傳奇的涅槃。

16年成為日本歷史上參加奧運會年齡最小的選手;

24歲率領日本隊拿下倫敦奧運會團體亞軍,是日本乒乓球在奧運會歷史上的第一枚獎牌......

這源於媽媽在陪伴的歲月裡給足了女兒愛的滋養,在她需要獨立的時間裡,又果斷選擇了放手。

她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去嘗試,相信孩子的能力。看似狠心的背後,實則是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如作家伊姐所說的:愛到深處,無言最真。懂得放手的父母,付出了比限制孩子,更多萬倍的深情。

多少父母在用“不放手”毀掉孩子

可是現實中,很多父母往往以愛之名,在各種擔憂裡,不捨得放手,對孩子進行了無死角的包辦與掌控。

我們的日常中,到處可見這樣的新聞:

開學初期,半數孩子在吃飯的時候,面對蝦卻傻眼了,有人拿起來聞一聞,有人拿起來舔一舔,然後忍痛割愛,望蝦興歎。

老師問清原因後才感歎:原來是不!會!剝!蝦!

或者父母追著孩子喂飯,每天為了吃飯這事,全家人頭疼不已。

更有為了陪娃寫作業導致腦梗塞,要叫救護車急救的家長。

紀錄片《零零後》中,錫坤的媽媽就是個不懂得放手的媽媽。

媽媽把所有心血都花在了錫坤身上,為他搬家,辭職,把孩子照顧地事無巨細。

撐傘、提書包各種細節以外,她給孩子報英語補習班,逼他表演。連小學畢業的夏令營,都要她電話指導穿什麽顏色的衣服。當孩子不想參加魔術表演時,她不顧他的感受趕來幫他”解圍“。

因為媽媽無孔不入的關注和過滿的愛,他從一個可愛活潑的孩子變成了鬱悶壓抑的小學生。

媽媽當然很愛她,甚至愛到完全沒有自我,但是她沒有意識到,這種過滿的愛,讓孩子感受到窒息般的壓力與無奈。

媽媽以愛的名義寄生在孩子身上,他不忍心傷害媽媽,只能選擇了消極的妥協。

媽媽的不肯放手,成了他生命裡沉重的枷鎖。

只有自私的父母,才會因為自己想要享受這種付出,而生生折斷了孩子自由飛翔的翅膀。

不懂從孩子的世界裡得體退出的父母,並不知道自己在一點點地毀掉孩子生命中更多的可能性。

父母死不放手的背後,

是孩子被壓抑的能量

奧斯卡獲獎影片《黑天鵝》裡的女孩一直和媽媽相依為命。

媽媽生活裡只有她,為了她付出了全部,把所有夢想寄托在她身上。她仿佛被媽媽塑造成了牽線木偶,活成了媽媽想要的樣子,唯獨沒有自己。

為了不愧對媽媽,她選擇絕對地順從媽媽,生命卷紙上所有的塗色都是媽媽來完成。

然而人的能量是守恆的,她的潛意識裡深藏著被壓抑的生命能量。

她得到了期待已久的角色,可以同時飾演白天鵝和黑天鵝兩個角色,這引發了她強烈的內心衝突。

她淪陷於擔憂與恐懼之間,而黑天鵝的角色也打開了她生命裡一直潛藏的負面能量。

因為長期被動接受媽媽的包辦,她的本能需求一直被壓抑。這次借由和她純白特質完全不同的黑天鵝角色,她需要釋放激情,表現出黑天鵝的誘惑。她的生命力開始次第爆發,同時也產生了幻覺。

在亦真亦假的內心吞噬裡,她的精神開始一步一步地瓦解,產生了巨大的黑暗能量,脆弱又危險,她無數次地抓傷自己的後背,卻沒有引起重視。

影片的高潮裡,她殺死了乖巧的自己,另外一個長滿了黑色羽毛的自己得以誕生,她決絕地讓黑天鵝殺死了白天鵝。

那個無力反抗母親,一直被壓抑的自我,終於在毀滅中得到重生。

只是,這種方式太過慘烈。

因為媽媽的不放手,女兒一直無法釋放潛意識裡不被察覺的衝突與壓力,成為精神上的孤島,這些年其實一直活得極為壓抑。

這樣的孩子,讓人心疼。

懂得放手的父母,

都會分清自己與孩子的邊界

父母如何放手?

第一點,父母要處理好自己的焦慮,勇敢面對分離。

不捨得放手的父母,需要回顧自己的童年經歷以及與原生家庭的關係,借由這樣的梳理,看見自己內心裡住著一個害怕分離的小孩。告訴自己分離只是一種生活方式的改變,要以彼此獨立的姿態產生更深的情感鏈接。

因為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都要創造屬於自己的個人價值。

龍應台曾在《親愛的安德烈》裡寫過安德烈的獨立宣言:

“媽媽,你跟我說話的語氣跟方式,還是把我當十四歲的小孩看待,你完全無法理解我是一個21歲的成人。你一邊給我自由,一邊覺得那是你的‘授權’或‘施予’,你並不覺得那是我本來就有的天生的權利!也就是說,你到今天都不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於你的‘別人’!”

兒子一番話,讓龍應台很震驚,雖然她為孩子的“歐洲價值”而失落,但是從此,她把孩子當成了真正的大人。

這是一個睿智的母親,優雅地退出與放手。

第二點,孩子能做的事情,遵守自我安排、自我選擇、自我實現的原則。

美國《青少年周刊》中說,孩子們在成人初期表現出來的各種消極現象,與父母不願意放手有直接關係。

很多孩子長大了,依然是生理斷奶而心理重度依賴父母的巨嬰,這源於成長中的的自我效能被父母的過度付出剝奪了。

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停止以孩子為中心的模式,在安全的前提下,聆聽孩子的獨立需求,學會放手。

引導孩子做他們想做能做的事情,放下焦慮、擔心的執念,讓孩子慢慢體驗到被接納的積極反饋,相信孩子可以從小事情開始逐步地找回信心。

美國總統川普的女兒伊萬卡十分優秀,這背後其實是精英家庭教育的生動詮釋。

伊萬卡的父母非常重視孩子的獨立性,在一定範圍內捨得放手,讓孩子接受錘煉。

她雖然從小生活在富裕的家庭環境中,但是在經濟上,川普隻提供生活費和教育費,其他的要靠自己打工去賺取。

母親則在伊萬卡很小的時候,就鼓勵她在社交場合學習待人接物的禮儀。

只有學會逐步地放手,區分清父母與孩子的邊界,選擇相信孩子自我成長的力量,讓孩子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這才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深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