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肺癌高危人群,篩查,早期診斷的處理流程

前言

肺癌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由於其發病隱匿,早期臨床癥狀不典型,診斷率較低,具有高發病率與高病死率的特點,嚴重危害人類健康與生命安全。晚期肺癌傳統化療的療效有限,預後仍不樂觀,中位生存時間僅為8 ~ 10 個月,1 年生存率僅在40% 左右。因此,肺癌高危人群定期進行篩查,對肺癌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十分有必要的。

美國提出的肺癌篩查風險因素

美國國立綜合癌症網路(NCCN)指南中提出的肺癌篩查風險評估因素包括:

1.吸煙史(現在和既往)

2.氡暴露史

3.職業史

4.患癌史

5.肺癌家族史

6.疾病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肺結核)

7.煙霧接觸史(被動吸煙暴露)

並可根據風險狀態分為3 組:

①高危組:年齡55 ~ 74 歲,吸煙史≥ 30 包/ 年,戒煙史< 15 年,或年齡≥ 50 歲,吸煙史≥ 20 包/ 年,另外具有被動吸煙除外的1 項危險因素(即上述風險因素去掉被動吸煙後剩餘的任何一項)

②中危組:年齡≥ 50 歲,吸煙史或被動吸煙接觸史≥ 20包/ 年,無其他危險因素

③低危組:年齡< 50 歲,吸煙史< 20 包/ 年。

NCCN 指南建議高危組進行肺癌篩查,不建議低危組和中危組進行肺癌篩查。也就是說,年齡大、吸煙史較長的人患肺癌的可能性較大,需注意篩查。

我國對肺癌篩選高危人群的定義

我國中華醫學放射學分會推出的「LDCT肺癌篩查專家共識」建議將高危人群定義為:

①年齡50歲-75歲

②至少合併以下一項危險因素:

1.吸煙≥20包年,其中包括戒煙時間不足15年者

2.被動吸煙者;

3.有職業暴露史(石棉、鈹、鈾、氡等接觸者)

4.有惡性腫瘤病史或肺癌家族史

5.有慢性阻塞性肺病或瀰漫性肺纖維化病史

隨著工業化的發展,我國大氣汙染較重,與早已完成工業化的美國不同,此外,還有著基因遺傳等多方面的差異。因此人們在區分自己是否是危險人群時,按照我國的標準可能更為準確。

目前用於肺癌早期的篩查方法主要有影像學檢查、痰脫落細胞學檢查、支氣管鏡檢技術以及生物標誌物等。

影像學檢查方法

影像學檢查方法主要有X線檢查、CT、MRI、CT-PET等。胸部X線檢查是傳統的影像學檢查手段,能夠觀察胸部結構的整體,但解析度較低、易漏診。胸部CT解析度高,能夠有效提高對肺內孤立結節、隱蔽部位微小病灶定位診斷的準確性及可靠性。MRI可區分血管和肺實質病變。CT-PET則將CT與PET結合了起來,診斷靈敏度及準確性好,對淋巴結分期準確,可以鑒別病灶的良惡性以及判斷治療後殘存腫瘤的活力,使肺癌診斷的定性、定位、定量及定期更準確。

痰脫落細胞學檢查

痰脫落細胞學檢查是建立在對肺癌細胞形態學識別的基礎上發現早期肺癌的一種重要手段,可用於肺癌的早期篩查,對中心鱗狀細胞癌敏感度最高。

支氣管鏡技術

支氣管鏡技術則是可以直接對病變處細胞進行觀察,取樣。通過對病變處細胞的檢查,可以直接了解到該處細胞是不是癌變。

生物學標誌物

目前應用於肺癌早期篩查的生物學標誌物主要有腫瘤標誌物、肺癌自身抗體、循環腫瘤細胞、血清微小RNA等。血清學生物標誌物檢測方法取材方便、可重複、易於操作,還可以實時監測腫瘤的動態變化。

對於肺癌高危人群,需要到門診就診,當醫生根據病史、體格檢查等判斷患者患肺癌的可能性較大時,則需要進行相應的影像學檢查、組織病理學檢測、肺癌相關標記物檢測等,來確定患者是否患了肺癌。若是,則進行相應治療;若不是,則排除肺癌診斷,繼續隨訪。

專家介紹

王科平,南京市胸科醫院胸外科,副主任醫師,醫學碩士。2014年援藏醫生,海峽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協會心臟重症專業委員會江蘇工作委員會委員,從事胸外科20餘年,在江蘇省率先開展劍突下單孔腔鏡肺葉切除手術,核心期刊發表論文十餘篇,SCI論文2篇(第一作者)。

擅長:胸部小結節的早期診斷和治療;胸部微創單孔手術治療;高齡患者胸外科治療;食管癌微創手術治療。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