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最全腫瘤科普:腫瘤預防、早診篩查、治療。一文全包括

本文作者:潘戰和(公眾號:腫瘤專科醫生)

本文將近15000字,可謂是史上最全腫瘤科普,關於腫瘤防治的基本知識都在裡面:什麼是癌症,癌症預防,癌症篩查和早診,癌症早期徵兆,腫瘤標誌物,基本診治原則。

著名節目主持人李詠去世的消息刷爆網路,大家都表示震驚,不敢相信。確實,一直以來,李詠都是陽光正面的形象。之前也一直沒聽說他生病的消息,突聞他因癌症去世的消息,真的讓人難於接受。


癌症有時真的讓人防不勝防,疾病不知哪天就找上門,但我們也不要因此悲觀自棄,該預防的去預防,該篩查的去篩查,該治療的去治療,不要總是抱著僥倖心理,我們能做的就是盡最大可能去降低患癌的風險,盡最大可能去篩查去早期發現癌症,不幸得了癌症,盡最大努力去治療,爭取最好的結果。


一、什麼是癌症?

癌症是什麼?老百姓似乎不知道,又似乎知道那麼一丁點,半懂不懂,似懂非懂,真要認真問起來,壓根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不知道癌症到底是個什麼東東,不然也不會一談癌就色變。人們對某樣東西產生極度恐懼,要麼是對其太了解,知道它的可怕之處,要麼是根本不了解它,對其缺乏基本認識,人們總是敬仰或害怕未知的東西,當然也可能因為缺乏了解,所以反倒不害怕,所謂無知者無畏。談癌色變正是這兩方面因素導致的:一方面是因為癌症確實有讓人害怕的一面,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人們對癌症缺乏最基本的認識。人們往往只知道癌症的可怕之處,卻並不知道癌症其實沒有想像中的那樣可怕。


想要談癌不色變,要從認識「什麼是癌症」開始。

到底什麼是「癌症」呢?癌症其實是一種民間的通俗叫法,實際上泛指所有的惡性腫瘤,英文名為cancer(癌症)。cancer這個詞的本義是「螃蟹」,我們都知道螃蟹的模樣:有很多腳爪子,而且向周圍橫行伸出,活動時看起來橫行霸道極具侵犯性的樣子,用來意指「癌症」再恰當不過。

「癌症」泛指所有「惡性腫瘤」,那「腫瘤」又是指什麼呢?腫瘤就是人體在各種致瘤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新生物(就是新長出來的東西),其實說得通俗一點,就是在人體內新長出來的不正常之物,就像是在不良環境刺激下長出來的異類分子。人們往往把身上長了包塊說成是長了腫瘤,多數情況下這種說法是對的,因為腫瘤在多數情況下表現為包塊的形式,但又不完全對,因為腫瘤有時並不一定形成可見的包塊,比如白血病(俗稱血癌),而且包塊也並不一定就是腫瘤,比如某些炎症也可能形成炎性包塊,外傷可能形成血腫,這些都是包塊,但它們當然不是腫瘤。

此外,還有一個大家接觸比較多的名詞就是所謂「佔位性病變」,一般在CT、磁共振等影像檢查報告中會看到「XX佔位性病變」字樣。「佔位性病變」是一個比腫瘤涵蓋內容更廣的概念,從字面上就可以知道它指的是額外多出來的一個東西,佔據了身體原本某個部位,也就是它佔了別人的位置,它本不該在這個地方,這個東西可以是腫瘤(良性或是惡性都可能),事實上很多情況下最後經診斷證實確實是腫瘤,但也可能並不是腫瘤,比如炎症導致的炎性包塊、膿腫,出血後形成的血腫,都可以算是「佔位性病變」。可見,「佔位性病變」只是一個描述性辭彙,它最終到底是什麼東西,必須要進一步檢查才能明確,本質上它不是一個疾病的診斷,你不能說某個人得了「佔位病」。

腫瘤按照它的性質可進一步分為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還有一種介於兩者之間的所謂交界性腫瘤。

良性腫瘤,從字面上就可以知道它是一種良性的疾病,良性當然也就是比較好的,至少是不壞的,它的生長速度通常比較緩慢,一般向外膨脹性生長,通常不會侵蝕和破壞鄰近組織器官,也不會向遠處發生擴散轉移,因此它的危害相對較小,不帶來嚴重後果。但要注意的是,說良性腫瘤危害性比較小,是指良性腫瘤本身的行為是良性的,不具有侵襲性,但如果它長得很大,也可能會壓迫鄰近組織器官從而影響到這個被壓迫的組織器官,由此也可能帶來不好的後果,特別是如果它長在身體的要害部位,比如,如果腦袋裡長了良性腫瘤,也可能會導致嚴重後果,甚至危及生命,因為腦袋太空有限,儘管良性腫瘤本身沒有多少有害性,但它可能會壓迫重要的中樞神經,而我們都知道,腦袋裡的神經中樞是總管全身的司令部,受到壓迫可能會出大事,假如壓迫到掌管呼吸心跳的生命中樞,可能危及生命。另外還有一點要注意,少數良性腫瘤在一定條件下,可能會惡變為惡性腫瘤,因此也不能掉以輕心。一句話,良性腫瘤是本質上不是壞人,但偶爾可能會做點壞事,或者可能以後變成壞人。

惡性腫瘤,也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癌症,很顯然它是一種惡性疾病,從字面上就可以知道這不是好東西,之所以說它不是好東西,是因為它的生長速度通常比較快,並且具有侵襲性及向遠處擴散和轉移的特性,也就是說,它很不老實,不會隻待在原地,你如果不管它,它就會向深處、往周圍侵犯,直至將它的「種子」轉移到遠處,在那裡生根發芽,也就是所謂的癌症擴散。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控制,可能會導致病人死亡,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所以一直以來人們才普遍談癌色變,對癌症心存恐懼。

良性腫瘤不在本文討論的範疇,重點說一下惡性腫瘤,也就是癌症。惡性腫瘤可以進一步從來源上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從上皮組織發生的惡性腫瘤,我們稱它為癌,比如通常所說的肺癌、乳腺癌、胃癌、結腸癌等,大多數我們所說的所謂癌症(惡性腫瘤)指的是這類上皮組織來源的癌;另一類比較少見的是從間胚葉或結締組織(肌肉、血管骨骼、結締組織)發生的惡性腫瘤,我們稱它為肉瘤,比如骨肉瘤、血管肉瘤、平滑肌肉瘤等。這些癌和肉瘤字眼,很多人經常聽說過或者在診斷報告中看到過,但往往不知道怎麼回事,聽著也是一頭霧水,可見了解一些關於癌症的基本概念非常有必要,會有助於你在現實生活中更好地和醫生溝通病情、參與商討診治方案,同時也能幫助你更好地理解醫生說到的知識,這其實是民眾應該要具備的基本醫學素養。

細心的讀者會發現:癌是指從上皮組織發生的惡性腫瘤,而癌症又是泛指所有惡性腫瘤,惡性腫瘤又包括癌和肉瘤,到底誰是誰啊?唉,真難理解!本來有點清晰起來的思路似乎又變得模糊了。別急!學東西不能急,要細細體會,要心靜,只要靜下心來,一點都不會亂,之所以有點亂,可能只是中文翻譯惹的禍。英文Cancer和Carcinoma翻譯成中文都是「癌」,前者其實是廣義上的癌(Cancer),最好加一個「症」字,也就是翻譯成「癌症」,泛指所有「惡性腫瘤」,後者是狹義的癌(Carcinoma),最好不要加「症」字,僅指上皮來源的惡性腫瘤,是具體指某種癌,比如肺癌、乳腺癌等,不要加「症」字,比如不要把肺癌說成肺癌症,這樣就不會混淆。肺癌是專指來源支氣管肺上皮的癌症,肺癌症是指所有發生在肺部的癌症(惡性腫瘤),發生在肺部的癌症並不一定就是肺癌(肺癌專指來源支氣管肺上皮的癌症),也可能是肺的肉瘤,肺的淋巴瘤,它們跟我們通常所說的肺癌可不是一回事,治療也完全不同。

大家要牢記一點,所謂的癌症是普通民眾對惡性腫瘤的一種通俗叫法,如果可以的話,不妨拋棄癌症這個通俗叫法,跟著醫生一起稱為惡性腫瘤,這樣概念就更清晰了,不容易弄混:惡性腫瘤,按組織來源的不同,分為癌(上皮組織來源)和肉瘤(間葉組織來源,廣義上也包括血液淋巴組織來源的白血病和淋巴瘤)。如此一來,你就知道,當說某人得了癌症,指的是他得了惡性腫瘤,是一種泛指,而如果具體到某個部位的癌症,通常在某個器官組織後面帶「癌」或「肉瘤」字,比如肺癌、乳腺癌,比如骨肉瘤、平滑肌肉瘤,它們當然都是惡性腫瘤,用通俗的說法可以說都是癌症。

但有一點必須注意:不是所有的惡性腫瘤,其名稱後面都一定會帶有癌或肉瘤字樣,比如淋巴瘤,儘管沒有癌肉瘤字樣,但它可不是良性腫瘤,沒有所謂良性淋巴瘤之說,它是名副其實的惡性腫瘤。又比如白血病,它可不是一般的病,儘管沒有癌字,它是真真正正的惡性腫瘤,當然老百姓會俗稱它為血癌。聽起來似乎還是有點亂,其實腫瘤的命名問題,涉及很多方面,不必細究。在具體細節上,建議普通民眾不要隻從字面上進行理解,遇到此類問題一定要顧問腫瘤專科醫生,千萬不要想當然地望文生義錯判病情而延誤治療。


二、日常生活中的這19個防癌小細節,對照一下!

從細節著手,堅持做到,不抱僥倖心理,少一個危險因素,就少一份風險,要有風險意識!切記: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癌症的最終病因儘管並沒有完全弄清楚,但可以說與癌症發病和死亡相關的危險因素很多是基本明確的,包括遺傳和環境兩大因素。所謂的環境因素包括環境汙染、吸煙、酗酒、食品和飲水汙染、營養因素等,而這些與癌症相關的行為和環境危險因素是可以改變的,因此,可以說,多數癌症是有可能避免的。

特彆強調「堅持」的重要性!在我看來,這世界上最可怕的是「堅持」,最有力量的也是「堅持」。「堅持」做錯誤的事,一些不良生活習慣如久坐、吸煙、熬夜,也許短期內看不出傷害,等到一二十年後,你就會後悔,癌症不是一日「養」成的;「堅持」做正確的事,那怕是毫不起眼小事,比如堅持運動,堅持戒煙到底,堅持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你會受益終生,很多防癌的措施,必須要堅持才能見成效,「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很多癌症的發生都與不良生活方式有或多或少的、直接的或間接的關係,這些不良生活方式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所謂的現代生活方式,比如吸煙、酗酒、缺乏運動和久坐、不良飲食習慣、熬夜、焦慮等。

不良生活方式涉及吃、喝、拉、撒、睡、生活、工作、心理等等各個方面,涵蓋面極廣,會增加患癌風險。如果能改變不良生活方式,養成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一定程度降低癌症的發病風險。關於改變不良生活方式與癌症預防的關係,以下給出一些具體建議,供參考。


1. 必須徹底戒煙。這真是老生常談,你聽煩了,我也談厭了。吸煙是對健康危害最大的不良生活方式,必須堅決戒除。不吸煙的人要勸阻周圍吸煙的人,拒絕二手煙的傷害。

2. 不喝酒或偶爾少量適度喝酒。白酒等烈性酒則要盡量避免飲用,能不喝盡量不喝,實在要喝,一定要控制量,偶爾少量飲用。

3. 保持正常體重,避免超重和肥胖。怎樣才算超重?身體品質指數(Body Mass Index,BMI)是世界公認的一種評定肥胖程度的分級方法,計算方法是體重公斤數除以身高米數平方,即體質指數(BMI)=體重(kg)÷身高(m 2 ),按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BMI指數18.5~24.9屬正常健康體重,低於18.5為低體重,25~29.9為超重,大於和等於30為嚴重超重或肥胖。建議將體重控制在健康的BMI範圍之內的低值。

4. 堅持運動,避免久坐。久坐缺乏運動,帶來超重肥胖問題,增加結直腸癌等多種癌症發生風險。建議每工作1至2小時,起來活動一刻鐘。每天至少進行30分鐘以上運動,每周至少150分鐘運動。

5. 保證必要的睡眠時間,作息要規律,避免熬夜。現代人尤其是城市人群,晚睡熬夜司空見慣,短期內看不出傷害,時間一久,問題就來了。建議成年人每天要保證6至8小時的睡眠時間,當然視具體情況可略有調整,關鍵是不要熬夜。另外,睡眠不要開燈。

6. 避免不合理的飲食,要均衡飲食,不偏食,五穀雜糧、肉類蔬菜水果都要食用,要避免和減少吃垃圾食品,包括街頭油炸類食品。

7. 多吃新鮮蔬菜水果,蔬菜水果的品種、顏色都要多樣化,每天最好五種以上不同的蔬菜水果。蔬菜水果吃得少,膳食纖維攝入不足,增加腸癌風險。多吃蔬菜少吃肉,粗茶淡飯保健康。

8. 肉類攝取要適量,以魚肉等白肉為主,少吃豬、牛、羊肉等紅肉。避免或盡量少食用加工肉品如香腸、火腿培根、鹹肉、臘肉等。

9. 飲食規律,杜絕不吃早餐,不暴飲暴食。飲食不過量,不吃得過飽。

10. 不要以飲料代替喝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飲料,白開水最理想。

11. 不要吃得太鹹,限制每天鹽的攝入量,不吃或少吃醃製食品。

12. 避免飲食飲水過熱過燙。過熱的食物或飲料或茶水,不要急著喝,喝熱飲不要用吸管,吸管吸入的水容易直接吸入咽喉燙傷黏膜。

13. 盡量分餐,不要共用碗筷毛巾等餐飲和生活用品,注意做好個人衛生防護,以減少或避免幽門螺桿菌等的感染。

14. 避免過勞,注意休息,勞逸結合。

15. 養成定時大便的習慣,不要憋小便。

16. 避免多個性伴侶,勿濫性,盡量減少婚前性行為、婚外性行為等不安全性行為,儘可能使用安全套,以避免人乳頭狀病毒的傳播。

17. 減少或避免職業性致癌環境的暴露,採取必要的職業暴露保護。

18. 避免日光照射過度。曬太陽要適度,過猶不及。

19. 遠離焦慮,學會減壓放鬆,不要長期處在焦慮和精神高壓之中。

20.最後一點:防控B肝(HBV)C肝(HCV)感染,接種B肝疫苗;防控人乳頭狀瘤病毒(HPV)感染,適齡人群HPV疫苗;預防HP感染並視情況清除HP治療;及時規範處理癌前狀態(癌前疾病,癌前病變);極少數高危人群可視情況考慮化學乾預甚至極個別考慮預防性手術。



三、癌症早期的癥狀和體征有哪些?

癌症在早期會有哪些癥狀和體征,這是很多人都關心的問題。世界衛生組織曾經提出「八大警號」作為人們考慮癌症早期徵兆的參考,本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擴展為癌症早期可能會有的十五種癥狀和體征,供大家參考。


一、腫塊結節要重視,三招可以初判斷


身體某部位出現腫塊結節,第一個可能會想到的就是腫瘤。但也不必恐慌,腫塊結節不一定就是癌症,它可以是非腫瘤性的(比如炎性包塊),也可能是良性腫瘤。對於腫塊結節,我們可以對它做一個初步的判斷:


一看大小。越小的結節從概率上越傾向良性,當然也不是絕對的,因此要注意隨訪複查;如果結節超過1cm則更要重視。除了大小本身,大小的變化趨勢和速度也具有重要參考價值,持續增大特別是增大迅速的結節傾向惡性可能,要特別重視。


二看質地。質軟或囊性腫塊,傾向於良性,質硬、固定或實性腫塊,傾向惡性可能,但淋巴瘤的腫大淋巴結摸起來質韌。

三看邊界和活動度。良性腫瘤通常邊界清,活動度較好;惡性腫瘤多數邊界不清,與周圍組織往往粘連或融合,活動度較差。


二、持續疼痛非外傷,切忌隻用止痛藥


多數人都經歷過疼痛,出現疼痛大家的第一個反應往往是用止痛藥,這其實會掩蓋病情,應該先想一想可能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如果身體某個部位出現非外傷導致的、原因不明的持續疼痛,應去醫院查明原因。


三、長治不愈久咳嗽,止咳更要去查因


大家對咳嗽見怪不怪,也不會太重視。有的人遇咳止咳,其實更重要的是要弄清楚咳嗽的病因。對於久治不愈的咳嗽或痰中帶血,尤其是長期吸煙者,應警惕肺癌等的可能。


四、不明原因總發燒,癌症可能是元兇


出現發燒,我們首先要想的是什麼原因導致的發燒,如果發燒原因不明,且持續存在,要警惕癌症可能,儘早進行相關檢查。


五、莫名消瘦和疲乏,根因或許在癌症


如果沒有主動進行減重煆煉,也沒有刻意節食,體重卻不明原因下降或進行性消瘦,或伴厭食、乏力、易疲勞等,要查明原因,消瘦和疲乏也可能是癌症的表現之一。


六、沒有外傷卻出血,警惕癌症找上門


非外傷性異常出血,比如,便血或嘔血,要注意排除腸癌、胃癌可能;咳血、痰中帶血要警惕肺癌;不規律陰道出血或非月經期出血,可能與子宮內膜癌、卵巢癌等婦科腫瘤有關;無痛性血尿或伴排尿困難,小心泌尿系腫瘤;非外傷鼻出血注意排除鼻咽癌可能。


七、消化異常持續在,莫要大意當胃病


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多數人只是短暫一過性的,如果消化不良持續存在,或伴反酸燒心,上腹悶痛不適,不要想當然認為是一般的「胃病」,要警惕胃癌或食管癌等的可能。


八、吞咽食物梗阻感,儘早就醫找原因


如果進食時有胸骨後悶脹感或胸骨後面的燒灼感,胸骨後疼痛,或者感覺食管內異物感,尤其是進行性加重的吞咽食物梗阻感,要警惕食管癌、喉癌等的可能。


九、聲嘶持續難恢復,喉返神經受侵壓


短暫的聲嘶可能很多人都曾有過,但如果聲嘶難於恢復持續時間較久,要警惕喉癌、肺癌等侵犯或壓迫喉返神經的可能。


十、大便習慣性狀變,小心腸癌已上身


大便習慣、次數或性狀發生改變(比如大便外形變細、大便帶膿、血、粘液等),或便秘與腹瀉交替,要警惕大腸癌,應儘早到醫院檢查。


十一、白斑乃是癌前病,增大灼癢疑癌變


口腔粘膜白斑、女性外陰或男性陰莖龜頭白斑迅速擴大伴灼癢感,應注意排除癌變。


十二、黑痣增大色改變,黑色素瘤有可能


黑痣很多人都有,但如果黑痣突然增大、或邊緣變得不規則、或顏色發生改變、或出現破潰出血、或灼癢疼痛、痣上原有的毛髮脫落,要懷疑黑色素瘤可能。


十三、自發病理性骨折,惡性腫瘤破壞骨


沒有明顯外力或僅有輕微外力作用,很容易就發生的骨折,可能是病理性骨折,應警惕骨惡性腫瘤。青少年如果出現非外傷性關節處疼痛腫脹,要注意排查白血病。


十四、潰瘍傷口久不愈,或是癌症搗的亂


如果皮膚傷口或潰瘍持續不愈,要警惕皮膚癌可能。口腔潰瘍很常見,但如果長時間持續不能癒合,應警惕口腔癌可能。


十五、男性乳房異常變,莫要羞澀早就醫


儘管男性乳腺癌極少見,但如果男性乳房異常增生長大或出現其他異常變化,要警惕男性乳腺癌可能,儘早到乳腺專科就診。


最後要說明的是,以上這些表現,並非特異性的,不能簡單地對號入座,只是提醒你要重視,應到醫院進一步檢查以明確診斷。另外要注意的是,癌症早期甚至晚期都可以沒有任何癥狀,因此推薦適齡人群或某些腫瘤高危人群主動進行篩查。


四、20種癌症的20種典型表現,一旦出現這些表現,要高度重視

【腦瘤】頭痛、噴射性嘔吐、視盤水腫視力減退,是腦瘤顱內壓增高「三聯症」。

【口腔癌】 久治不愈的口腔潰瘍,要特別警惕口腔癌。

【鼻咽癌】回吸性涕血。

【肺癌】陣發性刺激性乾咳、血痰。

【胸腺瘤】重症肌無力。

【食管癌】進行性吞咽困難。

【胃癌】進行性加重的上腹部疼痛、嘔吐、嘔血或黑便。

【結直腸癌】腸刺激癥狀和排便習慣改變(便頻、腹瀉或便秘,有時便秘與腹瀉交替、裡急後重常有便意、肛門墜脹感)、便血。

【胰腺癌】腰背酸痛、腹痛、黃疸、消瘦。

【肝癌膽囊癌和膽管癌】右上腹痛,右上腹包塊、黃疸

【乳腺癌】乳房無痛性並進行性生長的包塊、乳頭改變、腋下腫大淋巴結。

【宮頸癌、子宮癌】接觸性陰道出血或不規則陰道出血,尤其是絕經後。

【卵巢癌】腹脹、下腹部包塊、腹水。

【腎癌】血尿、腰痛、腹部腫塊:腎癌「三聯征」。

【膀胱癌】無痛性肉眼血尿。

【攝護腺癌】尿頻尿急、排尿不盡、不斷、費力等。

【睾丸癌】睾丸逐漸增大的無痛性腫塊。

【淋巴瘤】無痛性淋巴結增大、酒精痛、盜汗、發熱、體重下降、皮膚瘙癢。

【骨腫瘤】不明原因骨痛、無外傷病理性骨折。

【黑色素瘤】色素痣發生異常變化。


以上列舉的是一些常見癌症的典型癥狀表現。但要注意的是,癥狀表現只是參考,只是提示你要去醫院進一步檢查,而不是僅僅根據癥狀表現就認為是得了某種癌症,那是不可靠的,會增加不必要的煩惱和焦慮。不過,如果出現以上這些較為典型的表現,你還不重視,則可能錯失診治時機。供參考。


五、你必須知曉的八種最常見癌症的篩查

癌症篩查是針對那些外表健康、沒有任何身體不舒服的人群所採取的早期篩癌查癌措施,目的是早期發現癌症,實現早診早治,最終目的是為了降低人群癌症的死亡率。世界範圍內,關於癌症篩查的研究有很多,有的已經達成較廣泛的共識。除此之外,肺癌、胃癌、肝癌、攝護腺癌等也有相應的篩查指南或專家共識。


癌症篩查是一種更專業、針對性更強的體檢方式。哪些人要做,要做哪些項目,怎麼做,都是有講究的,這正體現了防癌體檢的針對性和專業性,也正是其與一般健康體檢的根本區別所在。癌症篩查要綜合考慮年齡、性別、家族史、居住地、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等,有針對性選擇檢查措施,主要是針對那些常見癌症而且有明確篩查手段的癌種,比如腦腫瘤、骨腫瘤等這些腫瘤就沒有有效的篩查手段。以下簡要概括常見癌症的篩查,具體的實施(包括要不要做篩查,做哪些項目,如何做,如何隨訪複查等)建議找腫瘤專科或相關專科醫生,按每個癌種來分述,內容太多,這裡只是一個簡要的提綱性內容。


一、肺癌篩查:


肺癌高危人群每年做一次低劑量螺旋CT檢查。篩查發現的肺內結節,根據具體情況決定下一步的隨診和處理方案。


根據最新的美國疾病預防工作組的推薦,符合以下全部條件者,建議進行肺癌篩查:年齡在55至77歲之間;吸煙指數30包年及以上(每天吸煙的包數乘以吸煙的時間:30包年可以是每天一包,吸煙30年,或者也可以是每天兩包,吸煙15年);過去15年一直有吸煙或者戒煙不到15年。


中國的肺癌篩查建議稍有不同,依照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心胸學組2015年《低劑量螺旋CT肺癌篩查專家共識》,建議將高危人群定義為:(1)年齡50~75歲;(2)至少合併以下一項危險因素:①吸煙≥20包/年,或者吸煙指數400年支以上(吸煙指數=吸煙的年數×每日吸煙的支數),其中也包括曾經吸煙,但戒煙時間不足15年者;②被動吸煙者;③有職業暴露史(石棉、鈹、鈾、氡等接觸者);④有惡性腫瘤病史或肺癌家族史;⑤有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或瀰漫性肺纖維化病史。


不符合上述條件的人群,不建議常規進行一年一次的篩查。當然,如果有某些相關癥狀,或者有其它可能的高危因素,建議向相關專科醫生顧問溝通,根據你的具體情況,在權衡利弊後決定是否篩查。如果當前吸煙,應接受循證戒煙顧問。

二、乳腺癌篩查:


一般人群婦女乳腺癌篩查:20~39歲不推薦對該年齡段人群進行乳腺篩查。40~45歲,每年1次乳腺X線檢查,對緻密型乳腺推薦與超音波檢查聯合。45~69歲,每1~2年1次乳腺X線檢查,對緻密型乳腺推薦與超音波檢查聯合。70歲或以上,每2年1次乳腺X線檢查。


乳腺癌高危人群篩查意見:建議對乳腺癌高危人群提前進行篩查(小於40歲),篩查間期推薦每年1次,篩查手段除了應用一般人群乳腺X線檢查之外,還可以應用MRI等新的影像學手段。乳腺癌高危人群的定義:⑴有明顯的乳腺癌遺傳傾向者。⑵既往有乳腺導管或小葉不典型增生或小葉原位癌(LCIS)的患者。⑶既往行胸部放療。


三、宮頸癌篩查:


21~29歲的女性:篩查從21歲開始,每3年進行一次常規或液基巴氏試驗篩查。30~65歲的女性:每5年一次HPV檢測加巴氏試驗作為篩查(首選),或每3年進行一次巴氏試驗(可接受)。>65歲的女性:如果最近10年內巴氏試驗連續≥3次陰性,或HPV檢測連續≥2次陰性,最近一次檢測發生在最近5年內,應停止宮頸癌篩查。已接受過全子宮切除術的女性:不需要接受宮頸癌篩查。

四、攝護腺癌篩查:


年齡≥50歲,預期壽命≥10年的男性,在獲得攝護腺癌篩查潛在益處、風險和不確定性的相關資訊後,與醫務人員一起商討並在分知曉利弊後,決定是否進行攝護腺癌篩查。篩查措施:攝護腺特異性抗原檢測(PSA),同時進行或不進行直腸指檢(DRE)

五、食管癌篩查:


符合下列①和②-⑥ 中任一項者列為食管癌高危人群,建議作為篩查對象:①年齡>40歲;②來自食管癌高發區;③有上消化道癥狀;④有食管癌家族史;⑤患有食管癌前疾病或癌前病變;⑥ 具有其他食管癌高危因素(吸煙、重度飲酒、頭頸部或呼吸道鱗癌等)。


推薦對食管癌高危人群先做普通內鏡檢查,並行食管黏膜碘染色或電子染色內鏡等精查,如內鏡下沒有發現可疑病灶,則定期隨訪;如內鏡下發現可疑病灶,則進行活檢病理檢查,然後根據不同的病理結果採取相應的隨訪複查和處理方案,比如輕度異型增生建議3年隨訪一次;中度異型增生每年隨訪一次;重度異型增生、原位癌、黏膜內癌等則進行內鏡下治療。

六、胃癌篩查:


年齡≥40歲,且符合下列任意一條者,建議作為胃癌篩查對象人群:①胃癌高發地區人群;②Hp感染者;③既往患有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息肉、手術後殘胃、肥厚性胃炎、惡性貧血等胃的癌前疾病;④胃癌患者一級親屬;⑤存在胃癌其他風險因素(如攝入高鹽、醃製飲食、吸煙、重度飲酒等)。


胃癌高危人群可考慮直接進行胃鏡篩查,也可以先採用非侵入性的血清胃蛋白酶原(PG)檢測和危險因素問卷調查等作為初篩手段,篩出胃癌高風險人群,再進一步行胃鏡檢查,似乎更為可行。如果胃鏡檢查發現可疑病灶,則取活檢送病理學檢查,後續根據活檢病理結果採取相應的隨訪複查和處理方案。


七、結直腸癌篩查:


45~75歲:糞便免疫化學試驗(每年);或高靈敏度愈創木脂糞便隱血試驗(每年);或多靶點糞便DNA檢測((每3年));結腸鏡檢查(每10年);或CT結腸成像(每5年);或軟式乙狀結腸鏡檢查(每5年)。非結腸鏡篩查試驗的所有陽性結果都應及時進行結腸鏡檢查。健康狀況良好,預期壽命大於10年的成年人應繼續篩查至75歲。

76~85歲:根據當事人偏好、預期壽命、健康狀況和既往篩查史,進行個體化的篩查決策。如果決定繼續篩查,按上述篩查方案進行。


年齡>85歲具:不建議繼續進行篩查。


高危人群(結直腸癌治癒性切除史、腺瘤性息肉史、一級親屬結直腸癌或結直腸癌家族史、持續炎症性腸病、已知或懷疑存在遺傳性綜合征如Lynch綜合征或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應進行更高強度的篩查,包括更早開始篩查,更高頻度篩查。


八、肝癌篩查:


高危人群(B肝病毒和/或C肝病毒感染、長期酗酒、非酒精脂肪性肝炎、食用被黃曲霉毒素汙染食物、各種原因引起的肝硬化、以及有肝癌家族史等),年齡40歲以上,建議考慮每半年篩查一次,國內多數專家建議聯合血清AFP檢測和肝臟超聲檢查對肝癌高危人群進行定期篩查,發現異常進一步考慮CT或磁共振檢查。



六、全面解讀腫瘤標誌物

1、什麼是腫瘤標誌物?


腫瘤已經是常見病多發病,也因此大家普遍對腫瘤心存恐懼,聽到「腫瘤」兩個字就害怕。正是因為大家的這種恐癌心理,「查癌」幾乎成了必選項,怎麼查癌呢?很多人聽說可以抽血查腫瘤標誌物,既然是腫瘤標誌物,有沒有得癌症,查一查腫瘤標誌物就知道了。有的人乾脆把腫瘤標誌物說成是「癌指標」,還有的說成是「癌細胞」,可見,大家對這個腫瘤標誌物到底是個什麼東西並沒有正確的認識。我們不妨就先來說一下什麼是腫瘤標誌物。


腫瘤標誌物,從定義上來說,就是指腫瘤細胞或機體細胞受腫瘤的刺激而產生並釋放的一類物質,或者也可以這樣說,是指在細胞癌變過程中產生的特異性或相對特異性的物質,這些物質在正常細胞中沒有,或者含量極少;也可能是機體正常細胞受癌細胞刺激產生的正常細胞成分,但在質和量上與正常狀態或良性疾病時明顯不同。這些腫瘤標誌物可存在於血液、體液、細胞或組織中。從這個定義來看,腫瘤標誌物確實和癌症有著密切的關聯,那是不是這些腫瘤標誌物升高了,就表示得了癌症?當然沒有這麼簡單!


2、腫瘤標誌物有什麼作用?


前面說了,腫瘤標誌物確實和腫瘤有關係,不然也不會叫腫瘤標誌物,但不能簡單地把它們和腫瘤直接對應,後面會談到,這裡先說一下腫瘤標誌物在腫瘤中的應用價值,也就是腫瘤標誌物有什麼作用?


通過檢測腫瘤標誌物的存在和表達情況,可以輔助腫瘤的斷、鑒別診斷、療效觀察、複發監測以及預後判斷,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首先,腫瘤標誌物可用於某些腫瘤的早期發現和篩查,但這種腫瘤標誌物很少,目前比較明確可用於早診篩查的標誌物僅兩個:攝護腺特異性抗原(PSA)用於攝護腺癌的篩查;甲胎蛋白(AFP)用於原發性肝細胞肝癌的篩查。當然,它們也只是作為篩查的指標之一,不能僅根據標誌物來篩查,比如原發性肝癌的篩查要結合AFP和肝臟超聲檢查來進行。


其次,腫瘤標誌物可用於輔助某些腫瘤的診斷和鑒別診斷。腫瘤確診的金標準是細胞學和組織病理學,這是病理診斷,但在這之前的臨床診斷,腫瘤標誌物也有一定的價值,比如如果女性的CA125明顯升高,配合影像檢查(超聲、CT等)發現卵巢腫物,就可以八九不離十地臨床診斷為卵巢癌,從而指導我們下一步的處理。而對原發性肝癌來說,在難於取得病理診斷的情況下,AFP可作為臨床診斷的重要指標之一。


第三,腫瘤標誌物可用於腫瘤治療的療效判斷和複發監測,比如癌胚抗原用於結直腸癌的複發監測,CA125用於輔助卵巢癌的療效判斷以複發監測等。


最後,腫瘤標誌物還可作為某些腫瘤預後判斷的參考指標,也就是說,通過觀察腫瘤標誌物是否升高,升高的幅度,治療後是否下降至正常,來大致判斷這種腫瘤的預後,所謂預後,也就是病人以後可能的病程和結局,預後好表示以後的結局好,比如生存時間長,預後差表示以後結局不好,生存時間短。

3、腫瘤標誌物多高算高?什麼原因會導致升高?


腫瘤標誌物怎樣才算升高?這個問題說簡單也簡單,因為每個檢驗指標都會有正常參考範圍,只要是超出這個正常範圍的上限就表示是升高了,而這個正常參考範圍可能受到檢驗試劑或其他因素的影響可能會有些許的差別,這個你不用擔心,每家醫院的報告單上都會附上相應的參考範圍供判斷,而且對升高的指標多半也會用一個向上的箭頭來表示。但其實更重要的問題並不是判斷腫瘤標誌物多高算高,而是腫瘤標誌物升得多高才有意義,比如某個指標的正常參考範圍是2-6mmol/l,顯然,超過6mmol/l就是升高了,那怕是6.1mmol/l,也算是升高了,但這種升高顯然沒多大的意義。


那到底升多高才算是有意義?這個問題其實是沒有絕對的標準或統一的答案,要結合具體情況來分析判斷,而且本身腫瘤標誌物的價值在很多情況也只是供參考,所以不能死板地盯著它的絕對數值是不是升高,升高了多少。一個大致的原則是,升得越高,意義越大,比如升高好幾倍、十多倍、幾十倍,比只是升高一點點、升高一倍更有意義,而如果某個指標升高到幾十倍,通常指向惡性腫瘤的可能性就相當高了,但也不是絕對百分之百的。另外,升高的趨勢有時更重要,特別是對升高幅度不夠大的情況下,動態觀察它的變化趨勢更有價值。


接下來的問題是,什麼原因會導致腫瘤標誌物升高?這個問題可就複雜了,腫瘤當然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這裡說的腫瘤既包括良性腫瘤,也包括惡性腫瘤(癌症),也就是說,惡性腫瘤可能引起腫瘤標誌物升高,良性腫瘤也可能引起腫瘤標誌物,而除了腫瘤,還有很多原因可能引起腫瘤標誌物升高,比如炎症,息肉,增生性病變,更多的是原因不明,也就是說,你似乎找不到引起它升高的原因。不過,總體上,除了惡性腫瘤,其他多數情況下的腫瘤標誌物升高幅度並不會太高(但少數除外,比如子宮腺肌症或盆腔炎有時可引起CA125較明顯的升高),而更重要的是變化趨勢,惡性腫瘤引起的腫瘤標誌物升高,多數會進行性持續升高,也就是說,它會一次比一次升高,而其他非癌性疾病引起的升高,儘管有的可能升得較高,但通常不會持續升高,所以,如果多次複查腫瘤標誌物,結果一次比一次升高,要特別重視。

4、腫瘤標誌物升高就代表得了腫瘤嗎?不升高就意味著沒事嗎?


腫瘤標誌物升高就代表得了腫瘤嗎?當然不是!其實這個問題在前面已經解決了,你了解了導致腫瘤標誌物升高有哪些原因,也就會明白,腫瘤標誌物升高並不表示得了腫瘤,因為除了腫瘤,還有其他原因也會引起腫瘤標誌物升高,比如炎症可能引起標誌物升高,你如果體檢查出某個或某些腫瘤標誌物升高,你當然不能認為自己是得了腫瘤,這個時候要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既不能簡單地認為肯定得了腫瘤,當然同樣不能簡單地認為沒得腫瘤。


那是不是不升高就意味著沒事?同樣也不是!良性腫瘤可能導致腫瘤標誌物升高,惡性腫瘤也可能導致腫瘤標誌物升高,其他的非腫瘤良性病變也可能導致腫瘤標誌物升高,而反過來,惡性腫瘤卻完全可以腫瘤標誌物正常,因為並不是所有的惡性腫瘤細胞都會產生並釋放這些腫瘤標誌物,也就是說,腫瘤標誌物並不是惡性腫瘤的必然,它僅僅只是參考指標之一。


所以,永遠要記住這句看似廢話的話:腫瘤標誌物升高不一定是得了癌症,得了癌症也不一定會有腫瘤標誌物升高。有的人就會說,既然這樣說,那查腫瘤標誌物有什麼用?這又走向另一個極端,並不是說腫瘤標誌物沒有用,只是說它的價值有限,可以供參考,但你不能僅根據腫瘤標誌物就來判斷是不是得了癌症,如果真這樣的話,查癌症就太簡單了,抽個血,驗一驗腫瘤標誌物就可以了,這也正是很多人去體檢查腫瘤標誌物的初衷,但很遺憾,如果帶著這個目的去體檢,你會失望的,甚至反而可能平添煩惱。其實,健康人本來就不推薦常規進行這些腫瘤標誌物檢查。腫瘤標誌物更多用於已經得癌症的病人,僅在有的時候有針對性地用於健康人的篩查,而且也只是參考。

5、發現腫瘤標誌物升高,應該怎麼辦?


如果查了腫瘤標誌物,而結果又顯示升高,該怎麼辦?由於現在大家都重視體檢,而現在的體檢基本上都會查腫瘤標誌物(我不推薦這樣做,有濫用之嫌),所以有很多人都面臨著這個困惑,怎麼辦?怎麼辦?會不會得了癌症?


前面已經分析了,腫瘤標誌物升高並不表示是得了腫瘤,也不表示沒得腫瘤,這可怎麼辦?既不能認為得了腫瘤,也不能認為沒得腫瘤,很多人糾結了,焦慮了,這正是濫查腫瘤標誌物的危害,增加了太多不必要的煩惱。


既然已經查了,而結果又恰好升高了,怎麼辦?看具體情況。一般來說,如果升高非常明顯,肯定要重視,首先建議再覆核一次以排除檢驗出錯的可能,如果經複查確實是大幅度明顯升高,比如升高幾十倍,惡性腫瘤的可能性很大,但也不是一定是,建議到腫瘤科就診,讓醫生根據你的具體情況來分析判斷,並安排必要的進一步檢查,可不能就此認為自己肯定得了癌症而瞎折騰。如果升高幅度不是很高,通常建議定期複查,動態了解它的變化趨勢,如果持續進行性升高,也要進一步檢查以排除癌症可能。如果多次複查,結果大致保持穩定,沒有一次比一次升高,允許小幅度上下波動(有時升高一點,有時下降一點,總體穩定),那就通常表示它不是癌症引起的,但也並不是說你就沒得癌症,只是說你這個指標跟癌症沒有直接關係,而不能說明你沒得癌症,因為即便你所有的腫瘤標誌物都正常,也不等於你沒得癌症。這就屬於另一個問題了,不管你有沒有查腫瘤標誌物,也不管你的腫瘤標誌物是不是正常,合適的人群建議主動進行常見腫瘤的篩查,比如食管癌和胃癌高危人群進行胃鏡篩查,40歲以上的女性進行每年一次的X光或彩超以篩查乳腺癌,高危女性還應該提前進行。其他還有宮頸癌、結直腸癌、肝癌、肺癌等的篩查,它們並不是簡單地通過抽血查腫瘤標誌物來篩查,所以你如果真擔心得癌症,真想篩查癌症,建議找專科醫生就診,讓專科醫生在對你全面評估後有針對性給你安排相應的檢查,而不是跑到體檢中心漫無目的地查所謂的腫瘤標誌物,甚至一查一整套,真的意義不大,還可能徒增煩惱。


七、得了癌症怎麼辦?

很多人在潛意識中認為癌症是「不治之症」,所以一聽到得了癌症,就想到放棄,怎麼安排後事之類的。其實,得了癌症,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並安排:

1、一定要先明確病理診斷,而不是只根據臨床的檢查發現身上長了包塊,初步考慮癌症可能就認為得了癌症,這不是確診。一定要確診,通過活檢或手術取得病理,這是最最基本的前提。不只是確定是癌症,還需要確定是哪種類型的癌症,比如就肺癌來說,有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而後者又有腺癌、鱗癌等的區分;比如淋巴瘤,更是有多達幾十種的類型之分,這個都需要明確,而不只是簡單地診斷說淋巴瘤,必須明確是哪種類型的淋巴瘤。

2、明確分期。要通過全面的檢查來明確是哪一期別的癌症,因為分期是判斷預後,更是決定治療策略的最重要依據。可以說,沒有分期,就沒有治療方案的制定,錯誤的分期必然導致錯誤的治療方向。

3、需要考慮身體狀況、臟器功能、是否合併其他疾病等來綜合判斷是否能耐受治療。

把診斷和分期等檢查做完後,有了最基本的資訊,然後就是要和醫生充分溝通,了解得的這種癌症是否有治癒可能,治癒率有多大,如果不能治癒,能控制的機率有大,權衡獲益與風險比,綜合家庭經濟情況等因素,慎重做出決策,既不輕言放棄,也不盲目樂觀,要在充分了解病情的前提下去決策。特別是不要聽信各種不靠譜的傳言。



聲明:圖片來源網路,不作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如侵權請聯繫刪除。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