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違約風險可控 精選個券是製勝關鍵

  近期,相關部門多管齊下,擴大MLF擔保品範圍、推動金融機構聯合授信等舉措,有助於避免違約蔓延、緩解緊張情緒、恢復信用債市場正常融資功能。分析人士認為,我國債券市場歷史違約率和違約風險總體較低。良好的經濟基本面支撐下,信用風險不存在大幅爆發的基礎。信用風險重估的進程已開啟且難以逆轉,信用債內部分化是大勢所在。未來,信用債投資危中有機,做好風險辨識和個券甄選將是投資製勝的關鍵。

  最近負面信用事件有點密

  6日,評級機構大公宣布,將陽光凱迪新能源集團有限公司主體及其發行的“16凱迪債”的債項信用等級下調至C。按照大公的定義,C是最低信用等級,意味著不能償還債務。對於已發生違約的陽光凱迪來說,這樣一個評級行動遲早是要來的。

  本月4日,16凱迪債未能按時付息,構成實質違約。在核心上市子公司凱迪生態發生債券違約一個月之後,陽光凱迪自己也未能從這場債務危機中抽身。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月1日的時候,陽光凱迪就已發布公告,稱16凱迪債無法按時付息。提前宣告(不是預警)債券將違約的做法,在我國債券市場上極為少見。由此也可看出,面對短期償債壓力,陽光凱迪確實已經束手無策。

  今年5月7日,陽光凱迪上市子公司凱迪生態發行的“11凱迪MTN1”未能按期足額兌付本息,構成實質性違約。5月16日,大公將陽光凱迪主體及16凱迪債債項評級均下調至BBB+,又於5月25日進一步下調至B。

  凱迪生態和陽光凱迪先後違約,使得今年以來,債券市場新增違約主體進一步增至7家,分別是億陽集團、神霧環保、富貴鳥、中安消、上海華信、凱迪生態和陽光凱迪,超過了去年全年的6家。此外,有業內人士認為,今年新增違約主體還應該算上柳化股份(進入司法重整程,11柳化債發生利息代償)和金特鋼鐵(擬破產重整,13金特債打折兌付),從本質上看,這兩家發行人及相關債券均已構成違約。

  不管怎樣算,今年以來,新增違約主體確實比較多,涉及債券規模比較大。除了這些新增違約發行人,幾家已經違約過的發行人又發生了到期債務的違約現象。違約風險暴露頻率明顯加快。此外,還有部分企業陷入流動性緊張,暴露違約風險,甚至已發生其他債務融資工具的違約。房地產及地方融資平台領域也出現多起負面信用事件。一時間,違約風險暴露頻率加快,信用風險引起較大關注。

  債務滾動難度加大

  近段時間,信用風險事件有點密,信用債市場也因此有點慌。

  今年3、4月份,受債券市場回暖、債券融資成本下降等因素刺激,信用債供給量反彈,兩個月合計淨融資量達到6600億元,1-4月合計淨融資量達到7500億元,是2017年全年的兩倍有余。但進入5月,信用債融資出現斷崖式下滑。據Wind數據,5月份,非金融企業信用類債券(不含資產支持證券)共發行4351億元,當月到期量約為5000億元,淨融資額為負。中金公司等機構認為,這當中固然有“補年報”等季節性因素影響,但下滑依舊過於明顯,應該與信用債市場需求弱化,特別是一系列負面事件加重市場風險規避情緒也有很大關係。

  進一步看,近期債券一級市場分化格局顯著,新發AA+級及以上等級債券佔到九成,高等級不愁賣,低等級沒人要,發行失敗的情況增多,不少中低評級民企即便提高發行利率也難募到資金。原因何在?違約多發形勢下,投資人面對中低評級債券自然更加謹慎,尤其是近期違約主體以民營企業為主,導致市場對民企債券的規避情緒濃厚。

  與過去幾輪信用風波相比,最近這一輪違約有一個鮮明特徵——風險源頭並不是企業經營惡化,而是外部融資管道收縮。

  有研究團隊統計了債券發行人的2017年年報及2018年一季報,發現去年以來企業經營整體表現不俗,主業收入、主業利潤和利潤總額都有20%-30%的增長,改善幅度為2012年以來的新高,淨虧損發行人的數量佔比也處於歷史低位。但現金流的表現遠不及盈利,自由現金流缺口比2016年擴大了不少。今年以來,隨著融資環境收緊,債券發行人籌資現金流下降,對自由現金流缺口的覆蓋比例已創出歷史新低,企業流動性緊張的跡象十分明顯。

  企業盈利與現金流發生顯著背離的巨集觀背景是,金融系統進入了嚴監管、去杠杆的階段。金融嚴監管、去杠杆進程的開啟,宣告了過去金融體系加杠杆、信用擴張過程的逆轉。由於之前企業享受了較長一段時間寬鬆的融資環境,信用債市場高速擴張,存量債務已陸續迎來還債高峰期。隨著信用創造放緩,企業融資難度加大,債務滾動接續與再融資收緊之間的矛盾激化,提升了資金鏈條斷裂、債務違約風險暴露的幾率。

  這一過程中,金融生態重塑,市場風險偏好下降,使得那些處於融資鏈條下遊的中小微企業、民營企業更易暴露風險。這解釋了,最近這一輪違約中,為何民企債券會成為重災區。

  政策多管齊下避免風險擴散

  應該說,違約並不可怕,違約是債券市場走向成熟必然要面對的情況,是“成長的煩惱”。但密集的違約,特別是無序的違約值得警惕,需加以應對。

  業內人士警告,因再融資風險引發的違約,具有預測性差、突發性強的特徵,對市場衝擊可能更顯著。一旦出現負面輿論,就可能導致企業融資環境急劇惡化。同時,在市場風險辨識能力還不強的當下,風險事件發生時,市場投資者對待特定類型的發行人時,容易產生“一刀切”的傾向。這些都使得“融資收縮—信用違約”之間容易形成惡性循化。而如果放任信用違約走向惡性循環,可能演變為大面積信用風險,觸發流動性風險,甚至是系統性金融風險。這就需要監管部門果斷出手,切斷惡性循環的鏈條,避免事態惡化。

  相關部門已經注意到了這一點,並且已經在行動。6月1日,央行宣布適當擴大MLF擔保品範圍,將不低於AA級的小微企業、綠色和“三農”金融債券,AA+、AA級公司信用類債券,優質的小微企業貸款和綠色貸款納入MLF擔保品。6日,央行超額續作到期MLF,釋放增量中期流動性2035億元。而在宣布調整MFL擔保品範圍及開展MLF操作時,央行均表示進一步加大對小微企業、綠色經濟等領域的支持力度,促進信用債市場健康發展。央行引導資金流向小微企業和信用債領域,恢復債券市場正常融資功能的意圖明顯。

  另外,近日銀保監會印發《銀行業金融機構聯合授信管理辦法(試行)》。分析人士指出,這項政策的意義在於,一方面限制信貸對部分企業的過度供給,從而為其他融資主體騰挪太空,另一方面,聯合授信或有助於緩解單家銀行抽貸對企業財務的衝擊,對於穩定企業融資環境具有一定積極意義。

  無論是增加流動性投放,還是通過各類結構性政策釋放支持信號,對於緩解當前信用債的過度緊張情緒都有一定好處。

  不過,不少市場觀點認為,市場風險偏好下降的勢頭一時也很難出現顯著變化,銀行機構會否真的增加對中低等級信用債的配置仍存在不確定性,上述政策實際效果有待觀察。從較長時間來看,信用風險重估的進程已經開啟並且難以逆轉,違約風險溢價將逐漸回歸合理水準,等級利差將逐漸擴大,信用債內部分化是大勢所在。投資者在面對低等級債券時仍應保持謹慎,風險釋放的過程難言結束。

  也應看到,即便今年違約事件有所增多,我國信用債市場的總體違約率依然處於很低的水準,信用風險總體較低。良好的經濟基本面支撐下,信用風險不存在大幅爆發的基礎。如果市場出現非理性調整,特別是優質債券遭遇錯殺,反而可能帶來一定的機會。當下,信用債危中有機,做好風險辨識和個券甄選將是投資製勝的關鍵。

責任編輯:牛鵬飛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