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九部門聯合發文為學生及家長減負 促進高考教、學、考一致

封面新聞訊(記者 張崢)12月28日,經國務院同意,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警察部、民政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全國婦聯等九部門聯合向省級人民政府印發了《關於印發中小學生減負措施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共三十條。《通知》強調,堅決控制考試次數。小學一二年級每學期學校可組織1次統一考試,其他年級每學期不超過2次統一考試。

《通知》特別強調,強化高考育人導向,深化考試內容改革,普通高中學業水準等級性考試和高考命題要以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和高校人才選拔要求為依據,促進教、學、考相一致。從2019年起,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每年通過各省自查、跨地區交叉檢查、隨機抽查、實地督查等多種方式對地方各級人民政府開展減負工作督導,並向社會公布結果。2019年5月底前,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針對行政區域內中小學生學業負擔情況完成摸底分析,並制定詳細減負實施方案,抓好組織實施。省級實施方案要於2019年6月底前報教育部。

規範學校辦學行為 嚴禁學生將手機帶入課堂

教育部要求,學校嚴格依照課標教學。杜絕“非零起點”教學。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嚴禁以任何名義設立重點班、快後段班、實驗班,規範實施學生隨機均衡編班,合理均衡配備師資。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三至六年級家庭作業不超過60分鐘,初中家庭作業不超過90分鐘,高中也要合理安排作業時間。

教師不得給家長布置作業或讓家長代為評改作業。

堅決控制考試次數。小學一二年級每學期學校可組織1次統一考試,其他年級每學期不超過2次統一考試。不得在小學組織選拔性或與升學掛鉤的統一考試。考試成績實行等級評價,嚴禁以任何形式、方式公布學生考試成績及排名。

限制競賽評優活動。合理使用電子產品。嚴禁學生將手機帶入課堂。建立彈性離校制度。提供豐富多彩的課後服務內容,嚴禁將課後服務變為集體教學或集體補課。

培訓機構:嚴禁超標培訓 不得留作業

培訓機構取得辦學許可證及營業執照(或事業部門法人證書、民辦非企業部門登記證書)後方可開展培訓。開展語文、數學、英語及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知識培訓的內容、班次名稱、招生對象、培訓進度、上課時間等要經所在地縣級教育行政部門備案審核並向社會公布;培訓內容不得超出國家課程標準,補習班次必須與招生對象所處年級相匹配,培訓進度不得超過所在縣(市、區)中小學同期進度。杜絕機械訓練、強化應試等不良培訓行為。不得留作業。

控制培訓時間。培訓時間不得與當地中小學教學時間相衝突,培訓結束時間不得晚於20:30。

家庭:理性設定對孩子的期望值

《通知》同時指出,家長要正確認識孩子成長規律,尊重孩子個體差異和天性,保護孩子的想象力、創造力,把培養孩子的好思想、好品行、好習慣作為家庭教育的首要目標。切實履行家庭教育職責,嚴格對孩子的教育管理,支持學校和教師正確行使對學生的教育管理權利。要理性設定對孩子的期望值,鼓勵孩子盡展其才。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選擇適合的培訓,避免盲目攀比、跟風報班或請家教給孩子增加過重課外負擔,有損孩子身心健康。

引導孩子合理使用電子產品,上健康網站,不沉迷網絡遊戲,不用手機刷屏。不讓孩子長時間看電視,保證小學生每天睡眠時間不少於10個小時,初中生不少於9個小時,高中階段學生不少於8個小時。

各級政府:嚴禁給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下達升學指標

克服片面評價傾向。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嚴禁給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下達升學指標,或片面以升學率評價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不得將升學情況與考核、績效和獎勵掛鉤。嚴禁各類新聞媒體炒作考試成績排名和升學率,不得以任何形式宣傳中高考狀元;多層次多角度宣傳科學教育理念,引導家長和社會轉變觀念,努力破除“搶跑文化”“超前教育”“劇場效應”等功利現象,營造良好育人氛圍。婦聯組織要做好家庭教育指導,促進家長做好學生減負有關工作。

嚴格活動競賽管理。不得隨意要求學校組織學生參加與教育教學無關的活動,不得隨意要求學校增加專題教育內容。警察機構和民政部門要對“山寨社團”“離岸社團”舉辦以營利為目的的所謂“國際”“全球”“大中華”賽事,堅決予以查處。

各地可根據課後服務的性質,采取財政補貼、收取服務性收費或代收費等方式籌措經費。有關部門在核定績效工資總量時,應當適當考慮學校和部門開展課後服務因素;學校和部門在核定的績效工資總量內,對參與課後服務的教師給予適當傾斜。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