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小米造富神話虛實:員工平均年薪16萬 470億期權怎分

  澎湃新聞記者 楊鑫倢 來源:澎湃新聞

  隨著小米5月3日在港交所提交首次公開募股(IPO)申請,一場廣受關注的造富運動也拉開帷幕。

  這將是今年全球最大一筆上市交易, 也是這家私營公司神秘的財務數據首次公開。2017年度,小米銷售收入已過千億元人民幣,超過三分之一的員工持有期權。

  眼下,一級市場對小米的估值討論十分熱烈,投資者用蘋果2017年3.5倍的P/S(市銷率)來估量小米的價值,約為620億美元,而如果將小米視為互聯網公司,則能衝刺1000億美元的市值。

  如果能實現1000億市值的目標,那麽僅算小米公司持股,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雷軍的財富就將達到314億美元(大約人民幣1992億元),他將成為僅次於馬化騰、馬雲、李嘉誠的中國第四大富豪,幾位聯合創始人的身家也將普遍超過10億美元(大約人民幣63億元),可能有上千名員工成為千萬富翁。

  小米離職員工高磊(化名)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2012年初前入職的工號1000以內且仍然在職的部分小米員工,才可能財富自由,“一些超級大股東可能每個人持有幾百萬份小米股票。”

  對更多的普通員工來說,能否熬過公司早年的創業期,抵禦隨後的行權誘惑,都是問題。

雷軍手持港交所受理小米IPO申請的收據雷軍手持港交所受理小米IPO申請的收據

  “苦日子”熬出頭

  小米的員工財富略高於其他中國互聯網公司,除了一般股權激勵外,主要因為雷軍早期為了提高員工凝聚力,慷慨出讓公司股權,讓員工自願持股。這些買了公司股票的人如今“賺翻了”。

  2017年8月4日,在順為資本舉辦的一場活動上,雷軍透露,小米在早期允許員工在股票和現金之間彈性調配比例作為自己的薪酬。 在自願選擇後,15%的人選擇每月全部拿現金工資,70%的人拿70%-80%的現金和少數股票,還有15%的人隻拿一點生活費但拿較多股票。

  雷軍說,這樣員工有了創業心態,全身心投入,“賺了是自己的決策,虧了誰都不怨。 ”

  在2012年小米B輪融資時,雷軍還允許員工自己掏錢投資,每人封頂30萬元人民幣。“當時公司一共70多人,差不多60個掏了錢,總共投了1400萬元。”雷軍說。

  小米總裁林斌也曾自掏腰包買公司股票。小米的幾名聯合創始人基本都持股3%左右,而林斌持股13.3%。

  “2010年,雷軍拉我創業,零工資我答應了,又問我否願意自己掏錢投資小米,我猶豫了。但想了幾天,和太太商量,既然決定創業,豁出去了。我們準備過幾年苦日子,我把谷歌和微軟的股票賣了,全部投到小米。” 林斌2015年在其母校中山大學演講時透露。

  小米高管持股。

  林斌說,5年後,小米股票账面價值長了大概800倍。如今,按照林斌目前持有的股份計算,林斌在小米上市後的身家理想情況下可達到133億美元(按小米能衝刺到1000億美元市值算)。

  招股書披露,截至2018年3月31日,小米總共14513名員工中,5500名員工持有以股份為基礎的獎勵。 這意味著至少三分之一的小米員工擁有期權。 期權指的是員工將來可以以現在價格購買股票的權益,結算的時候以差值計算受益。

  截至2017年末,小米未行權的期權近1.9億份,平均行權價為1.05美元。如果按照目前市場測算40美元/股的IPO價格來測算(下同,除特殊說明外),這些期權將可給員工帶來74億美元(大約人民幣470億元)的收益。 粗略算來,這5500名員工平均每人能在小米上市後獲得價值135萬美元的收益(大約人民幣857萬元)。

  按照雷軍的說法,“在我當初創辦小米時,中國很多人沒有在期權上掙過錢。尤其吸納的都是硬體方面的人才,沒有人相信股票值錢。”雷軍認為,小米創造奇跡的背後跟整套的激勵制度是有關的,“小米彈性的報酬體系,再加上自願的投資行為,使公司在初期階段的凝聚力非常強。當然,作為CEO,我的壓力也很大,動不動員工就來辦公室問我:我們家公司現在乾得怎麽樣?”

  “很多非技術崗位員工至今沒期權”

  小米員工期權。

  不過,並非每人都能拿到那麽多期權,要拿到小米的期權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高磊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只有2014年或者更早時候加入小米的技術類崗位員工,要求薪資越低,則期權越多,無論是應屆畢業生或者社會招聘的,基本都有或多或少的期權,“他們基本上能拿5000到20000股,他們都說熬到股價飆到阿里那麽高,很少人會折算為現金。”

  但不是每個早期加入小米的員工都擁有期權。高磊稱, 很多非技術崗位員工,至今沒有期權。只有在崗位等級達到類似阿里p7級別這樣的員工,才可能擁有期權,“也不多,大概5000股,分五年行權。”

  “只有大咖大牛,據說能拿幾百萬股,他們工號1000以內且在職,才可能財富自由。其他員工一般期權都不多,即使1000工號以內也未必能財富自由。”高磊透露。

  陳一之(化名)則告訴記者, “小米早期不好招人,因此給的期權很高,一些普通員工可能都有20萬股。”

  而在小米開始高速增長後,要拿到小米的的期權則變得不容易。在前述場合,雷軍也提到,後來,很多選擇前兩個彈性薪資選項(多拿現金少拿股票的方案)的同事反悔,想多持有一些股票,但都被他回絕了。

  不過,到了2015年,小米增速又開始放緩。據彭博社援引小米聯合創始人黎萬強的話稱,整個2016年,他以前的熬夜變成了通宵達旦,偶爾休息一會,喝點啤酒,吃點烤串,抽會煙。分析師們紛紛看衰小米。那時,小米靠貸款維持運營,而不是尋求尋獲風險投資,因為那樣會面臨估值被下調的風險。

  招股書顯示,2015年是小米近三年唯一一次行使期權的一年,一些小米員工以0.14美元的價行使了4507719份股票,套現63.11萬美元(大約人民幣400萬元)。

  “2015年前,小米曾按幾美元的價格行權兩三次。”陳一之透露,“雷軍此前一直強調‘五年之內不上市’,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等。不過現在想來,當時賣了股票的員工估計現在得後悔死了。”

  員工年薪平均僅16萬元?

  實際上,除了期權之外,小米還有兩類股權激勵手段。

  一類是限制性股票。“限制性股票”是公司授予你的股票,但你需要達到一定的工作年限,或者達到某個工作目標,才能解鎖股票,從中獲取收益。

  截至2017年末,小米已解鎖的限制性股票為2221萬股,平均買入價格為2.46美元;未解鎖的股票有2450萬股,平均成本為2.94美元。按此計算,除了期權能創造的收益外,限制性股票如能全部解鎖,又能給員工帶來約14億美元(大約人民幣89億元)的回報,將在小米員工中創造出大量千萬富翁。

  還有一類是針對部分被邀請員工參與的小米發展基金。如果員工在投資後的五年內離職,僅能收取初始投資的本息。如能待滿五年,可成為基金權益持有人。此後離職時可要求小米按公允價值回購股份。在2015-2017年期間,在小米利潤表中確認的相關費用分別為6910萬元,5737萬元和1.0億元。

  股權激勵之外,小米員工純現金部分的薪資不高。

  招股書顯示,小米2017年雇員工資、薪金和花紅(紅利)開支共計24.28億元(除去社會保障福利、住房福利等),相當於每位員工的年均年薪為16.73萬元。

  小米的員工薪酬及福利開支。

  此舉引發市場人士質疑,公司是否在上市前通過壓低工資但增加期權來粉飾業績?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教授陳欣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小米在2015-2017年期間給員工的薪酬及福利開支分別為20.3億元,28.3億元和40.5億元。而以股份為基礎的薪酬開支則分別為6.9億元,8.7億元和9.1億元,佔員工薪酬及福利開支的比例為34.0%,30.8%和22.5%。

  “這說明小米在早期為了增強對優秀員工的吸引力傾向於多給股權激勵,而在臨近上市的2017年反而授予較少。以此數據來看,小米的會計處理方式合理。 ”陳欣表示。

  實際上,採用期權的方式進行員工激勵,讓創業公司無需在急需現金的成長期付出大量現金,也是一種通行做法。

  雷軍也曾表示,小米2015年艱難期時,依然保持了極高的現金儲備,“不然肯定關門。 ”

  雷軍不領薪水,但上市前收到一筆大紅包

  小米最高薪的人士不是雷軍。

  招股書披露,小米前五名最高薪人士2017年總薪酬達到1.96億元,其中主要涉及工資、薪金和花紅為814.8萬元,期權開支為1.87572億元。平均下來,前五名高管不計算期權的人均年薪超過160萬元,計算期權的人均年薪接近4000萬元。

  小米還列出了這5位高薪人士總薪酬的分布範圍,2017年,年薪在1億至1.5億元的有1人,年薪在3000萬元至1億元的有2人;年薪在1億至3億元的有2人。

  不過,招股書稱,這5人均非小米集團董事。按照小米的安排,2015年至2017年這三年期間其董事酬金均為零。

  當然,雷軍通過所持31.41%的小米股份,身家能達到220億-314億美元,大約1400億-2000億元人民幣(按照小米700億-1000億美元的估值區間來算)。

  除此之外,按照董事會的安排,2018年4月2日,小米還向雷軍控制的Smart Mobile Holdings按0.000025美元發行了約6400萬股B類普通股,作為雷軍對小米所作貢獻的回報。以40美元/股的價格來測算,這筆酬金的價值約為25.6億美元(大約人民幣162億元)。

  從財務會計處理上來看,陳欣教授認為,小米的董事們不需從薪酬方面獲取回報,可降低公司的管理費用,但事實似乎並非如此。

  “且不談公司在上市前授予雷軍如此巨額薪酬是否合理。如果是為了回報雷軍對小米所作的貢獻,那麽按照會計收入費用的配比原則,此筆費用應該體現在前幾年的股權激勵費用中,與此前的小米營業收入對應。但小米將費用推遲體現在上市後(編注:算入2018年第二季度),將大大低估上市前的高管薪酬費用,這對公司當然是好事,但可能會讓投資者誤判公司真實的盈利能力。”陳欣說。

責任編輯:陳悠然 SF104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