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名家視點 | 對HBV感染免疫耐受的新認識

播放GIF

編者按:在2018年華夏肝病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醫學部教授莊輝應邀做主題演講,他從HBV感染免疫耐受命名的由來、命名的爭議和定義及患者管理三個方面,全面剖析了對「HBV感染免疫耐受」這個熱點話題的最新認識和發展。現將報告的精彩內容整理如下,供大家學習。

莊輝院士

一、HBV感染免疫耐受命名的由來

1972年,Sherlock教授等在《柳葉刀》上發文,首次提出「HBV感染免疫耐受」的概念,認為HBV感染是自限性還是表現為不同程度肝損傷的持續感染,是由T細胞介導的免疫系統決定的,高病毒載量引起的免疫耐受,導致輕微肝損傷或無肝損傷,但病毒持續複製。

1983年,廖運范教授等在《胃腸病學》雜誌上發文指出,HBeAg陽性慢性HBV感染患者在轉換為HBeAg陰性之前,突然發生生化學和組織學肝炎發作,可能是宿主免疫應答增強導致HBeAg消失。

1985年,廖運范教授團隊正式提出將慢性HBV感染分為免疫耐受、免疫清除和殘餘整合3個時期,相關文章發表於《肝臟病學》雜誌上。

2006年,Lok教授團隊在《肝臟病學》雜誌上發表文章,進一步完善了慢性HBV感染自然史的命名,將其分為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非活動性攜帶狀態和再活動期。其中,免疫清除期和再活動期需要進行抗病毒治療(見圖1)。

圖1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自然史

二、關於HBV感染免疫耐受命名的爭議

2015年,新加坡的Bertoletti教授和英國的Kennedy教授對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的命名提出新的看法。在胎兒早期已存在效應性和調節性免疫應答;新生兒和嬰兒可產生病毒特異性T細胞應答;新生兒和嬰兒的免疫系統本身並無缺陷;出生時暴露於HBV的新生兒可產生HBV特異性T細胞應答;兒童在1歲內注射乙型肝炎疫苗,可產生免疫應答,因此,他們對免疫耐受的概念提出挑戰。

2016年,美國Mason教授等在《胃腸病學》雜誌上發表研究論文,對26例慢性HBV感染者(其中9例為免疫耐受期,10例為HBeAg陽性活動性肝炎,7例為HBeAg陰性活動性肝炎)的肝組織和外周血標本檢測表明,3組患者均檢測到HBV DNA整合、克隆性肝細胞擴增和HBV特異性T細胞,表明在HBV感染的免疫耐受期已經啟動免疫應答,有疾病進展,並已啟動肝細胞癌(HCC)的發生(因已發生HBV DNA整合)。因此,他們建議將免疫耐受期改名為高複製低炎症期(High Replication,Low-Inflammation Stage,HRLI)。

在同期《胃腸病學》雜誌上,發表了兩篇意見完全不同的編者述評。其中,德國的Protzer教授贊成修改免疫耐受的命名。他認為:根據臨床研究結果,高複製低炎症的「免疫耐受期」患者已經啟動HCC的發生,進一步說明對慢性乙型肝炎病期和治療結局的命名需要修改。而美國的Milich教授則提出不同意見,認為現在尚無足夠證據將「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更名為「高複製低炎症期」,「高複製低炎症期」術語是描述性的,但「免疫耐受期」一詞解釋了高複製低炎症期的機制,因為乙型肝炎主要是免疫介導的,應盡量考慮應用免疫學參數來定義慢性HBV感染的不同分期。

Manson教授對上述兩篇編者述評給予答覆,提出:① 免疫耐受期患者可有組織學病變和肝纖維化,與免疫活動期患者無區別,因此免疫耐受期HBV感染不一定是良性的;② 免疫耐受期患者有HBV DNA整合,是進展為HCC的最初事件,是宿主DNA高水準損傷的替代指標;③ 免疫耐受期患者有克隆性肝細胞增殖,是HCC的危險因素;④ 免疫耐受期與免疫活動期患者相比,外周抗HBV的T細胞數量無明顯區別,說明免疫耐受期可能已存在破壞肝細胞的T細胞。

2017年,廖運范教授團隊在《胃腸病學》雜誌上提出了他們的看法:「我們以極大興趣拜讀了Mason等的論文和2篇相關的述評,基於現代分子學和免疫學的研究結果,他們對存在已久的免疫耐受期術語是否合適進行了辯論,但尚未達成共識。從臨床觀點考慮,我們同意Milich教授的意見,免疫耐受期的術語和概念仍然是正確的。」

因此,到目前為止,對HBV感染免疫耐受期命名的爭論尚未達成共識。2018年美國肝病學會(AASLD)乙型肝炎指導仍然將慢性HBV感染的自然史分為免疫耐受、免疫活動、非活動和再活動慢性乙型肝炎;而2017年歐洲肝病學會(EASL)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管理臨床實踐指南則將慢性HBV感染的自然史命名改為HBeAg陽性慢性HBV感染、HBeAg陽性慢性乙型肝炎、HBeAg陰性慢性HBV感染、HBeAg陰性慢性乙型肝炎和HBsAg陰性期(隱匿性HBV感染)(見圖2)。

圖2 AASLD和EASL對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自然史命名

三、HBV感染免疫耐受的定義及患者管理

2018年AASLD、2015年亞太肝病學會(APASL)、2017年EASL和2015年我國B肝防治指南對HBV感染免疫耐受期的定義相似。

AASLD指南對HBV感染免疫耐受期的定義為:HBsAg陽性≥6個月;HBeAg陽性;HBV DNA水準很高(通常>107 IU/mL);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和(或)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水準正常或輕度升高;肝活檢或非侵襲性檢查顯示輕微炎症和無肝纖維化。

APASL指南對HBV感染免疫耐受期的定義增加了「圍生期感染」和「可持續10~40年」。

2017年EASL指南將免疫耐受期改稱為1期或HBeAg陽性慢性HBV感染,並增加了現代分子生物學和免疫學的描述:有高水準HBV DNA整合和克隆性肝細胞擴增,提示感染早期可能已啟動HCC發生,多見於圍生期感染者,持續時間較長,與直至年青成年期才顯示的HBV特異性T細胞功能有關。

因此,除HBsAg陽性≥6個月,HBeAg陽性,HBV DNA水準很高,ALT和(或)AST持續正常之外,對免疫耐受期或高複製低炎症期定義非常重要的一條標準為:肝活檢或非侵襲性檢查顯示無或輕度炎症和無肝纖維化。但目前常規臨床實踐中,主要通過上述血清檢測結果診斷為免疫耐受期的HBV感染,一般不做肝組織學檢查。因此,對臨床常規診斷為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的患者進行肝組織學檢查,發現30%~40%有明顯肝組織學病變,這些患者並非是真正的免疫耐受期,這些患者需要抗病毒治療;另有60%~70%無明顯肝組織學病變,是真正的免疫耐受期患者,無需立即抗病毒治療,但需要定期監測。

隨訪期間ALT波動者與ALT持續正常者相比,有顯著肝組織學病變的比例顯著較高:對美國亞裔患者的一項隨訪研究表明,以40 U/L作為ALT的正常值上限(ULN),隨訪期間ALT持續正常者和ALT持續波動者有顯著肝組織學病變的比例分別為25%和48%,有顯著差異(P=0.019)。

我國廣州一項研究對516例HBeAg陽性慢性HBV感染患者的肝活檢結果進行分析表明,ALT持續正常、1~2×ULN和>2×ULN組有顯著肝臟炎症(≥A2)的患者比例分別為1.2%、23.8%和51.1%,有顯著肝纖維化(≥F2)的患者比例分別為49.4%、69.8%和81.6%。

無論ALT波動或正常,高年齡組患者有顯著肝組織學病變的比例高於年輕患者。對美國亞裔患者的一項隨訪研究表明,在年齡≤35歲的患者中,ALT持續正常和ALT波動組有顯著肝組織學病變的比例分別為0%和22%;在年齡為36~50歲的患者中,ALT持續正常和ALT波動組有顯著肝組織學病變的比例分別為22%和42%;在年齡>50歲的患者中,ALT持續正常和ALT波動組有顯著肝組織學病變的比例則分別鋼彈45%和69%。以30 U/L和19 U/L分別作為男性和女性ALT的ULN,進行亞組分析的結果也獲得類似結果。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年齡較大是肝組織學顯著病變的預測因素,年齡>35歲或ALT波動患者有顯著肝組織學病變的比例明顯升高。

最近發表的韓國一項研究表明,與免疫活動期(ALT水準≥80 U/L)治療組相比,輕度活動期(ALT水準為1~2×ULN)未治療組和免疫耐受期(男性ALT水準< 30 U/L,女性ALT水準< 19 U/L)未治療組患者的累積HCC、死亡或肝移植髮生率顯著升高(P值均<0.001)。以免疫活動期治療組作為參比,免疫耐受期未治療組患者發生HCC和死亡或肝移植的風險比(HR)分別為2.23(95%CI:1.38-3.61,P=0.001)和2.73(95%CI:1.54-4.84,P=0.001),輕度活動期未治療組患者發生HCC和死亡或肝移植的風險進一步升高,HR分別為3.23(95%CI:2.28-4.57,P<0.001)和3.21(95%CI:3.07-4.95,P<0.001)。因此,對有明顯肝組織學病變的免疫耐受期患者進行抗病毒治療,可降低HCC發生率和病死率。

對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進行肝纖維化或肝臟損傷程度的評價,對制定管理策略非常重要。我國香港中文大學Wong推薦的對慢性HBV免疫耐受期患者的管理流程為:對年輕患者(<30歲)定期監測,對年長(≥30~35歲)或者有HCC家族史的患者,進行肝纖維化評價,如果無明顯肝纖維化(F0~1),可以定期監測,如果有明顯肝纖維化(F2~4),則進行抗病毒治療(見圖3)。

圖3 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管理流程

希臘雅典國立卡波德蘭大學醫學院Vlachogiannakos和Papatheodoridis推薦的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的管理流程為:對於持續ALT<ULN且HBV DNA≤20 000 IU/mL的患者,定期監測,對於持續ALT≤ULN且HBV DNA>20000 IU/mL的患者,如果年齡<30歲,可以定期監測,如果年齡≥30歲,應予以治療,如果年齡<30歲,則進行肝瞬時彈性成像檢查,如>9 kPa,則進行抗病毒治療;如<9 kPa,則進行定期監測(見圖4)。

圖4 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管理流程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