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房產開發商業績上漲 危機意識不斷提高

  開發商業績上漲,危機意識不斷提高

  羅韜

  受益於中國巨集觀經濟的不斷增長,開發商在年報季紛紛交出了不錯的答卷。

  第一財經記者不完全梳理發現,目前大部分主流開發商的銷售、營收、利潤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上漲,而面對2018年的市場,這些公司同樣下定決心要衝擊更高的排名。

  中原地產統計發現,從已經發布的企業業績看,2017年房地產全行業主流房地產企業利潤爆發已經成為定局:A股已經發布年報的房地產企業合計37家,港股等超過15家。

  合計超過50家房地產企業的年報數據顯示,2017年房地產行業主流企業平均淨利率高達12.3%。相比2016年全年房企的平均不到10%的淨利率明顯上漲。2015年為9.69%,而2016年為9.73%。

  業績普遍上漲

  2017年,碧桂園實現合約銷售金額5508億元,同比增長78.4%,整體去化率達81.5%,並成為首個年銷售額突破5000億元的公司,合約銷售面積6066萬平方米,同比增長61.9%。這是繼2016年銷售增長120%至3088.4億元,首次跨入行業前三之後,碧桂園再次發力,並躍居行業第一。

  碧桂園年報顯示,該集團發布的2017年度業績報告顯示,期間實現營業收入約人民幣2269.0億元,毛利約人民幣587.9億元,公司股東應佔利潤約人民幣260.6億元,本公司股東應佔核心淨利潤約人民幣246.9億元,同比增長分別達48.2%、82.4%、126.3%、106.0%。

  恆大3月26日發布的2017年財報顯示,2017年全年營收3110.2億元人民幣,較2016年增長47.1%;淨利潤為人民幣370.5億元,較2016年增長110.3%。

  公告指出,恆大2017年毛利為人民幣1122.6億元,較2016年增長88.9%;毛利率為36.1%,較2016年上升8個百分點。同時,恆大核心業務利潤為人民幣405.1億元,較2016年增長94.7%;核心業務利潤率為13.0%,較2016年上升3.2個百分點。淨利潤為人民幣370.5億元,較2016年增長110.3%;淨利潤率為11.9%,較2016年上升3.6個百分點。

  萬科在2017年實現銷售金額5299億元,同比增長45.3%,在全國的市佔率近4%。

  2017年,萬科實現營業收入2429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280.5億元,同比增長33.4%;每股基本盈利2.54元,同比增長33.4%。

  旭輝年報顯示,2017年全年,旭輝實現合約銷售金額1040億元,同比增加96%,全年合約銷售面積629萬平方米,同比增加116%。旭輝淨利潤為人民幣48.3億,同比增長72%;核心淨利潤達人民幣40.8億,同比增長45%。同時,2017年的毛利率29.7%,2016年則為25.4%。

  同樣發展較快的新城控股年報顯示,公司全年合約銷售金額達1264.72億元,同比增長94.39%,銷售面積達928.28萬平方米,同比增長61.44%。

  2017年年報數據顯示,新城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60.29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99.68%,公司整體平均融資成本為5.32%,淨負債率63%,毛利率上升8個點至36%、淨利率提升至15%。

  融信年報顯示,報告期內2017年公司全年實現合約銷售額約502.35億元,同比上升103.88%,合約銷售面積為238.69萬平方米,公司合約銷售平均單價達到21046元/平方米。毛利潤為50.25億元,同比增長118.3%;淨利潤為26.46億元,同比增長55.40%。

  “由於2015、2016年的銷售火爆,市場主要房企可結算貨值充沛,業績較為穩健。從已經公布業績預告的房企來看,預虧的均為轉型或者中小型房企,主要業務依然是房地產的房企業績為正增長。”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說。

  謹慎樂觀

  雖然很多開發商業績很好,但是它們對未來的風險意識也在增強。

  恆大總裁夏海鈞表示,恆大要由原來的規模型向規模加效益型轉變。以前恆大是高負債、高增長、高周轉、低成本,未來則要降低自己的負債情況。恆大計劃,2020年,要實現總資產3兆,年銷售規模8000億,納稅超過1500億,要進入世界百強企業。負債率要大幅下降,到同行業的中低水準。

  事實上,從2017年開始,國家對地產行業收貸,銀行在風險條件下,偏向大企業,隨後銀行融資成本開始走高。對中小企業是寒冬,但是對大企業是並購發展的機會。同時,大企業同樣開始注意到潛在風險,開始選擇更加穩健的車輪。

  “8000億的銷售目標,距離現在還有3年時間,每年增長1000億,規模增長是15%左右,意味著土地一定是和這目標匹配的。現在目標定了,規模適度增長,注重增長品質。”恆大董事局主席許家印說。

  碧桂園沒有定出自己的業績目標,雖然業內判斷碧桂園將大概率完成8000億的銷售額,但是碧桂園則開始不設定目標。

  旭輝總裁林峰說:“我們一直是對當下表示焦慮,但是我們從來都會對未來留有美好希望。旭輝這麽多年在市場上看多,這個看多一直基於中長期市場。”

  因此,旭輝今年的對外目標是1400億,雖然業內預測旭輝定得偏“保守”,但是可以發現每個公司都開始越來越低調。

  大公司謹慎的同時,也有很多房企同樣提出了更高的業績目標。

  融信就把自己的銷售目標定在1200億,相比2017年銷售500億,融信繼續保持大幅度增長。

  新城控股目標同樣很高,在對未來五年的規劃中,新城希望能進入top10,爭取進入top5。而對於2018年的目標,新城希望銷售1800億,從外界看,新城的實際目標可能更高。

  雖然樓市調控重壓,但市場表現依然樂觀,從全國看,房企也收獲歷史最豐收一年。房企年度目標完成平均超過100%。大部分房企超額完成年度任務。

  張大偉認為,千億房企數量在2017年超過16家,在調控持續加碼的趨勢下,房企依然在非常明顯的拿地加速過程中,2018年多家房企的銷售目標依然明顯提高。

  不過,隨著金融手段的不斷嚴控,房企也開始不斷化解自己的風險。也有業內房企高管認為,負債過高的房企今年將面臨很大的資金壓力,可能出現以價換量情況。

責任編輯:李鋒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