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四肢才是「陽氣之本」!手腳越涼,陰氣越重

(本文為「文君然文化工作室」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與應用!)

本文理論依據:《張仲景醫方精要·傷寒篇》、《黃河醫話》、《名老中醫方劑醫案》

列位看官,今天我們來和您聊一件事,這就是冬季低溫氣象裡常見的「手腳發涼」這件事。

其實,咱們祖國傳統醫學,缺乏現代醫學的高精尖端的檢測和診斷儀器,所以就特別重視患者的實際癥狀。以人為本,從其實際癥狀出發,辨證施治,是祖國醫學的精髓所在。也正因如此,手腳發涼,一直以來備受古人的重視。

手腳為什麼發涼?看官,您若目及《素問》,當了解一句話——「陽氣日損,陰氣獨在,故手足為之寒也」。另外,《素問》裡還有一句話,就是「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這些都在暗示我們陽氣和四肢之間的關係。古代醫家王冰更是說的清楚:「陽受氣於四肢,故四肢為諸陽之本」。

其實,這些古訓很好理解。如果一個人,陽氣充盛,則可以順利輸布到四肢百骸。這個時候,四肢,儘管距離臟腑較遠,但是依然可以受清陽之氣的滋潤,進而有適當的體溫維持,感覺靈敏,不麻不痛。相反,如果陽氣虧虛,重要臟腑運轉都還勉強維持,就更難以溫煦四肢了。所以說,這個時候,我們就會四肢發涼、發冷。

可見,四肢作為「陽氣之本」(這裡的「本」,當標誌講),體現了我們身體內陽氣的盛衰與否。所以,四肢越涼,陽氣越弱,陰氣也就越重。

那麼,遇到這種四肢常年發涼、疼痛、麻木的情況,醫家有什麼辦法來應對呢?

在這裡,本訂閱號把一張古方簡要說給你。普通的患者,可以在簡單了解之後,遵醫囑,經辯證之後應用。這就是妙用張仲景在《傷寒論》裡面所在的當歸四逆湯:

當歸12克,桂枝9克,芍藥9克,細辛1.5克,炙甘草5克,通草3克,大棗25枚。水煎服,每日一劑,分早晚3次溫服。臨證常有加減。此等用量,我們擇選自《張仲景醫方精要》。

這裡面,桂枝溫陽化氣散寒,細辛散寒通絡。兩味葯配伍,解決的是「寒凝」的問題。當歸養血活血,配芍藥和營養血,解決的是「血虛」的問題。陽氣不達於四末,不就是因為寒邪擋住去路,以及血虛不能運送陽氣嗎?那好,這四味葯,一組散寒,一組養血,血虛寒凝的問題就解決了。在此基礎上,用通草通經脈,再用大棗和甘草來健脾和血,固護中焦,令氣血生化有源,如此全方大功告成。

上述方劑,看官必須在中醫師辯證指導下應用,切不可不經辨證而貿然應用。

總而言之,四肢,是陽氣的之本。對於一年四季手腳不溫,尤其是冬天一到手腳發涼得厲害,甚至冷痛麻木、不能持物者,在這方面應該多加留意了。

全文完。您意下如何?請在評論區暢所欲言。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