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人「陰氣重」的表現:後背冒涼風!問題出在脾和腎

(本文為「文君然文化工作室」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與應用!)

本文理論依據:《金匱要略》、《河間六書》

論岐黃之道,謀蒼生之福,歡迎走進「精誠名醫匯」。

列位看官,我們今天來說一個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癥狀,這就是後背嗖嗖冒涼風、脊背發涼。

您切莫對此等現象漠然視之。我們甚至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是一個人「陰氣重」而「陽氣弱」的表現。話說一個人,如果經常出現這種情況,說明身體裡有明顯的虛證

後背為什麼發涼?咱們先說第一個原因,就是腎陽不足。

我們都知道,咱們的後背正中,有督脈。督脈者,主一身之陽,為陽氣之海。一身之元陽,繫於腎。所以,當腎中元陽不足的時候,咱們的督脈就會空虛,出現發涼、發冷的癥狀。其次,咱們的後背還循行著膀胱經。膀胱經上,有很多臟腑的重要「俞穴」,乃是臟腑之氣匯聚輸注之所。如果臟腑之陽氣不足,那麼也會直接體現在膀胱經上,然後導致後背發涼、發冷。

這就是第一個原因,腎陽不足。

再說第二個原因,就是痰飲內伏。

看官須知,痰飲,乃是陰邪。痰飲內伏之人,陰氣盛而陽氣弱。痰飲內伏,則水濕停留。痰飲水濕留積之處,陽氣被阻遏不能布展,於是形成陽虛發涼的問題。正如前所說,臟腑之俞穴在膀胱經。而今臟腑為痰濕所擾,陽氣無法輸布,就勢必引起後背發涼了。這裡,尤其是心陽不輸導致的「背心」冷痛,最為常。

可見,這個後背發涼,還真不能等閑視之。它作為中醫學裡面的一個癥狀,從古至今是受重視的。比如說《金匱要略》裡面,就把它叫做「背寒冷」。《河間六書》裡面,把它叫做「背怯冷」。這是個大問題,不能馬虎。

那麼,如何解決呢?

方才說了,導致背冷的,一個腎陽虛,一個是痰飲內伏。這兩個主要因素裡面,更為根本的,還是腎陽不足。為什麼?就痰飲來說,它源於哪裡?源於脾陽不足,無法運化水濕。而脾陽不足又是為何產生?原因之一,在於腎陽不足。腎陽不足,不能溫煦脾陽,於是造成脾濕不化。所以說,就咱們老百姓自我調理來說,固護腎陽,是較為直接有效的辦法。

怎麼做呢?比較簡單的,就是每天用半個小時的時間,來艾灸命門穴。命門穴,位於後背正中,肚臍的正對面處。古人有一個「命門」學說。命門到底意味著什麼?千百年來有爭論。但是爭來爭去,發現,所謂命門,其實就是腎氣所在之處。命門之火,其實就是腎陽。因此,可以說,命門穴是陽氣之宅。它對於腎陽不足,下焦虛冷病症,有很好的療效,這自然就包括腎陽不足、脾腎陽虛而後背發涼的狀況了。

好了。文說到這裡,即將告一段落。您意下如何?請在評論區暢所欲言。本訂閱號微信平台sywmz2014開放,歡迎您參與討論。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