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煙火氣是紀錄片創作底色

從《早餐中國》《下一站,故鄉》到《巡邏現場實錄》《守護解放西》《是這樣的,法官》,近年來,社會現實題材逐漸成為紀錄片創作熱點,使國產紀錄片領域彌漫著一種人間煙火氣。這些作品在柴米油鹽和人生瑣事之中講述精彩的人生故事,挖掘真摯的人間情感,聚焦多元的人物圖鑒,觀照具有時代性的社會議題,以獨有的煙火氣息,激發觀眾群體的情感共鳴,標誌著現實主義創作理念在紀錄片領域的創新實踐。


當下,越來越多的紀錄片創作者將“煙火氣”作為作品關鍵詞。什麽是煙火氣?它首先意味著瑣碎平凡、多樣具體的生活。於是,衣食住行的內容進入創作者視野,《布衣中國》《錦繡紀》等從百姓衣著入手,勾勒了中國人生活水準和審美能力的變遷。《早餐中國》《宵夜江湖》等聚焦一日三餐,從農作物種植到食材挑選烹飪,再到食客品嚐回味,一系列與“吃”相關的內容激活了藏在每個人味蕾中的兒時記憶和故鄉情結。《居住在中國》等記錄普通人與住房相關的生活百態,回應中國人對“家”的渴望和想象。《回家過年》《下一站,故鄉》等從人們的空間流動入手,講述背井離鄉或久別重逢的人生故事。還有的紀錄片聚焦新興行業、冷門職業、基層崗位,從多重維度為觀眾打開了解現實生活、時代發展的窗口。諸如《119請回答》《中國醫生》等法治、消防、刑偵、醫療題材作品,與現實生活高度互文,讓觀眾了解到有血有肉的職業形象和真實多元的社會現狀。《樂業中國2022》《這也能賺錢》等紀錄片則將敘述視野向更廣闊的社會領域延伸,將鏡頭對準那些敢於直面時代與市場變化,積極開辟職場新賽道的創業者、建設者,不僅滿足大眾對不同職業形態的好奇心,也用這些人的奮鬥與成長點燃當下更多觀眾的鬥志,幫他們找到奮進新征程的航向。


煙火氣,還意味著真摯感人、富有深意的生活。展現愛情、親情和友情等情感話題,始終是社會現實題材紀錄片的重要主題。比如,《中國喜事》《人生第一次》《人生第二次》等通過出生、上學、買房、退休等人生重大節點的真實展演,記錄當代中國人欣喜時刻的歡笑、美好瞬間的擁抱、失落狀態的安慰、危難之中的守護、失意時候的鼓勵等。“熒屏人生”與現實生活相互映照、相互滋養,用勇氣與信念凝聚起強大的精神力量。在表現人間各種真摯情感的同時,創作者沒有浮於對表面情感場景的描摹、離奇情感故事的呈現,而是帶領觀眾深入到所表現的人物心靈深處,深入到社會生活的肌理之中,審視人與人、人與城市、人與夢想、人與世界的關係,為文藝創作探索“我們從何處來”“又將到何處去”等終極哲學問題錨定時空坐標。


煙火氣,更意味著積極奮進的生活。不少社會現實題材紀錄片直面時代發展的痛點、難點、熱點,通過探討與人們日常息息相關的民生話題引發大眾關注,從不同角度激發輿論熱議,引導理性思考,對現實產生積極影響,傳遞慰藉心靈的人文關懷以及奮鬥向上的擔當品格。比如《柴米油鹽之上》《加油吧!鄉親們》《於青山綠水間》等在展現鄉村振興故事時,為農民和基層領導幹部更好地了解市場、轉換思路和持續奮鬥提供了豐富經驗。還有《守護解放西》《人間世》中一個個案件、病例成為普及知識、探究時代的窗口,用影視化表達為現實問題提供了切實有效的解決方法,潤物無聲地引領著時代風氣和社會風尚。


紀錄片裡的煙火氣息,不僅體現在內容選擇上,還與創作方法有關。一方面,越來越多的紀錄片不再有劇本預設和事先溝通,而是采取長時間跟拍的方式,記錄下“不可控”環境下更純粹自然的故事。《子夜外賣》對外賣員取單送單的過程進行實時記錄,如有人凌晨下單給家人買蛋糕,外賣員脫口而出“生日快樂”,給觀眾帶來感動。創作者表示,“有時候蹲守一兩天也沒拍到預期的內容,而有時候又會突然獲得意外驚喜”。正是這種不確定性,契合了煙火氣那種偶然又鮮活、可信又動人的氣質。另一方面,越來越多普通人自拍的生活片段成為紀錄片素材。如《十年如一日》等把專業敘事和多元視角結合起來,通過最大限度地還原“親歷者”的視覺體驗,使螢幕之外的觀眾產生沉浸感和代入感。


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真實都是紀錄片創作的底色。創作者只有深入生活肌理,才能使作品有厚度;只有同步時代脈動,作品才能足夠鮮活;只有關切人民所思所想,作品才能有溫度;只有觸及百姓關心的問題,作品才能從監視者變成行動者、倡導者和引領者,用煙火氣撫慰人心、照亮現實。從這個角度看,煙火氣早已超越了作為一種風格的意涵,而變成紀錄片創作必備的人文底色:即赤誠地面對生活,不去刻意拔高平凡的價值,也不忘賦予理想的詩意。在這種創作旨趣的堅守下,人間煙火才能穿過時代的浪潮,成為每一個普通人的人間指南。(作者:張瑜澤,系中國人民大學華僑華人研究中心研究員、紀錄片導演)


《光明日報》(2023年07月02日 12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