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李京盛:影視創作要守住四條底線

導讀

在當前影視創新中普遍存在的內容重複、題材狹窄、手法陳舊、思想膚淺、情感虛泛等問題,“創新”二字是破題關鍵。同時,影視創作要守住四條底線:文化底線、價值底線、審美理念底線、社會責任底線。

來源:人民日報(2019年01月10日 20 版)

文/李京盛(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副會長)

守正和創新對影視創作來說,既有理論探討的內涵,又具有實際操作的意義。把這個問題研究透,既能理清當前影視創作中必須堅持的一些基本規律,又能化解影視創作中面臨的難題和困惑。守正是基礎,創新是關鍵,但守正不是墨守成規,創新也不是標新立異。偏離守正的創新,必然會誤入歧途,放棄創新的守正,也必然會陷入僵化。

我認為影視創作要守住四條底線:

第一是要守住作品的文化底線。影視創作是文藝創作,影視產品是文化產品,影視屬性是文化屬性,影視生產是文化生產。守住了文化,就抓住了這個行業的靈魂和根本。多年來,我們在影視創作方面面臨的種種困惑,就來源於對“文化”兩個字的理解和把握,有或而清醒或而迷失之時。只有在堅持影視創作文化屬性的前提下,我們才能談它的商品屬性、娛樂屬性和其他屬性。

第二是要守住作品的價值底線。任何一部影視作品,必須具有思想表達和有意義的闡釋。而作品中的任何一種價值,也都要有精彩的故事性表達。價值高度決定作品的文化高度,故事的精彩決定價值的傳播力、感染力和作品的藝術魅力。

第三是要守住作品的審美理念底線。影視創作必須用審美的方式來表達,以故事的手法來呈現,讓思想有深度,讓價值有高度,讓文化有厚度。

第四是要守住作品的社會責任底線。一部作品的社會責任,就是創作者對世道和人心的態度,對生活和人性的見解,對美好與醜陋的立場,要表現出創作者的良知、良心,要充盈著創作者的正氣和正義,要貫穿著創作過程之中的大慈大愛,要傳達出一種人文氣質,還要煥發出一股悲憫和救贖的力量。這是作品當中具備的社會責任,更是創作者、生產者應有的責任。

守住了文化,就是守住了這個行業的基本屬性和定義;守住了價值,就是守住了文化引領的作用;守住了審美,就是守住了文藝創作的基本方法;守住了社會責任,就是守住了影視發展繁榮的基本方向。

在當前影視創新中普遍存在的內容重複、題材狹窄、手法陳舊、思想膚淺、情感虛泛等問題,“創新”二字是破題關鍵。題材、手法、形式、技術等方面的創新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對社會的新觀察,對生活的新提煉,對人生的新領悟和對價值的新發現。

比如,電視劇《遠方的家》有人物創作的新發現,表現出當今社會上的一類新人群——“老漂”。作品中的“老漂”是一位離異的年邁母親,她從外地到北京投奔兒子,既為養老,也為了給事業繁忙的兒子當一個幫手,傳統意義上老年人葉落歸根、含飴弄孫變成了新的老來漂泊與遷徙。這位老年母親最終重新發現了生活的意義,懂得了生命的價值。她不得已的漂泊和背井離鄉,成就了新生活的體驗。這位老年女性成為新的螢幕形象,反映了一種新的社會生活現狀。

再如,電視劇《那座城這家人》在人物情感構築中,表達了人與人之間真情、真愛所具有的最動人力量。在唐山大地震的背景下一個重新組建的家庭,父子不是親父子,母子不是親母子,兄弟姐妹沒有血緣關係。作品呈現出一個新組合中,情感怎麽培養,人物如何成長。這部作品找到了更有文明高度,更具社會進步意義的家庭關係、情感關係、人與人的關係。

這些作品在題材選擇和主題開辟上有創新意義,在人物的創新發現,在價值的創新發現和在情感的創新發現上,給我們影視創作提供了成功的范例。沿著創新守正的方向,把握好創新守正的辯證關係,對當下中國影視創作,必然會有更大指導意義、引領意義和思考意義。

相關閱讀:

李京盛:

寫實性是中國電視劇40年的最大特徵

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都會出現代表這個時代的文藝樣式,如果選擇今天40年對中國人影響最大的、傳播最廣、閱聽人最多、觀眾最喜愛的文藝門類,電視劇當推首選。為什麽是電視劇,而不是其他的?我只想講一個原因,那就是中國電視劇的寫實性特徵。

寫實這個詞,可以最集中概括地表達許多有關中國電視劇內容特徵的講解和論證、評論和闡述,比如現實題材為主,比如接地氣,比如真實性,比如紀實風格,比如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比如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等等,這些詞跟寫實性特徵都密切相關。

從題材上看,中國電視劇的故事來源60%以上都是取材於當代生活,如果從作品的精神指向和當下的現實觀照角度來說,寫實性幾乎成了中國電視劇所有的共同特徵,寫實性不僅僅是題材書寫的當下性,其他題材也具有寫實性,就是在精神層面。即使是革命歷史、古代歷史,也有強烈的、現實的、對當下的精神呼應,我認為這也是一種寫實。

所以我認為,寫實性是中國電視劇40年的光榮傳統。寫實性的特點,讓中國電視劇擁有了極為豐富的創作資源和集體廣闊的精神拓展空間。當然寫實性的基本內涵還是要落腳於觀眾當下生活,在這個意義上,現實題材創作是40年中國電視劇創作主流、播出主導。

寫實性是中國電視劇40年的最大特徵,是怎麽體現出來的?我認為40年中國電視劇的寫實性特徵有六個類型、六個方法,由此形成了六種作品不同的內容風格和藝術表達。

第一,直面當代社會現實中發生的重大決策和事件,體現國家意志,表達人民心聲,謳歌公平正義。這類作品一般都是有新聞性的敏銳和藝術表達相結合,主動介入當代重大社會現實生活,顯示了中國電視劇的寫實性勇氣和力量。

比如《人民的名義》《湄公河大案》《艦在亞丁灣》直接呼應了國家層面的反腐、反恐,護航,人民生命財產等等一系列莊嚴正義的國家主題,用故事的方式解讀國家行為把現實重大的社會經濟變遷融入敘事,讓中國電視劇寫實性有了高度。

第二,以個人命運見證時代發展,將人生奮鬥與成長的故事注入時代發展的主題。如《溫州一家人》《雞毛飛上天》《我的1997年》《歡樂頌》,都是以普通個體人物的生活歷程,來注解一個時代的發展變化,體現了寫實性電視劇手法的細膩豐富。

第三,關注當下社會熱點話題和時代情緒,化解焦慮和撫慰人心,能夠迅速捕捉社會發展給人民帶來的一系列新的人生話題和人生苦惱、情感變化以及對生活出路的思考。

這類作品被評論家評為話題性的作品,住房、醫療、養老、教育、城市改造、兩性關係、代溝等社會熱議的話題,給寫實性中國電視劇創作提供了新的切入角度,於是我們有了《老有所依》《小別離》《安居》《醫者人心》《遠方的家》,把中國電視劇寫實性特徵提升到充滿人文關懷的高度。

第四,用個人的青春理想書寫國家情懷,從而體現個體生命的價值。這類作品中現實生活的背景更加廣闊和厚重,對現實生活的呈現也更具有典型的時空。

它們的寫實就是將人生中最具光彩的青春歲月放置於國家一項重大的事業當中,讓青春生命更有崇高感,也讓現實生活有了理想光輝的照耀,讓寫實的手法具有了審美。比如最近播出的《最美的青春》。

第五,聚焦改革開放出現的新領域、新生活和新的人物形象,發現新的人文理念,關注新的價值成長。改革開放帶來新的生活方式,新的謀生手段,給社會帶來新的人生理念,成為這種寫實性電視劇作品最喜歡表達的元素和素材,讓我們寫實性的電視劇更有驚喜。

比如聚焦高端職場的一些行業劇《創業年代》《獵場》。另外,《歸去來》著重於發現新的年輕一代在複雜的社會人生關係中,依然保持有益和愛情的純潔度。這些新的題材表達和價值發現,讓電視劇的寫實性更具有現實洞察。

第六,表現普通人生活中的人情冷暖,開掘普通生活中的詩意和困境。這類寫實性作品的鼻祖就是《渴望》《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這類作品是中國電視劇寫實性的開山之作,最大的特點就是關注普通老百姓,這一脈延續下來,它的傳承性是最強的,也是傳播力、感染力最大的,也是寫實性創作當中數量最多的一類。

《媳婦的美好時代》《金婚》《清滿四合院》《生逢燦爛的日子》,不勝枚舉。這些作品構成了中國電視劇寫實性表達的主題,也是中國電視劇最擅長的對現實生活的一種寫作方式。

以上六種對中國電視劇寫實性特徵的表達,是中國改革開放40年形成的最鮮明、最突出的內容和藝術特點。它是現實題材創作上最大的成績和經驗,最值得繼承和發揚的優良傳統。

那麽在繼承寫實性這個傳統和經驗的同時,我們應該如何進一步深化現實題材創作,這是大家當前更為關心的問題。我覺得我們還有六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虛假。有些現實題材作品中寫的現實生活不是真實存在,是虛假的,是偽裝的,是失真的,故事是脫離實際、憑空杜撰,人物是設計出來的,沒有現實存在感。這些與現實脫節的作品,被觀眾評為懸浮劇、偽現實,是童話式的現實主義創作。這些問題主要集中在一些都市情感、青春偶像、職場生活這類劇中。

比如誇張、極致地去表現一些脫離大眾情感接受度的純情純愛,表述一些不食人間煙火快樂男女的生活狀態,展示一些脫離當代中國現實的故事環境,設計一些不可能發生的矛盾。我覺得這種虛構現實、虛構生活的作品,是現實題材電視劇最大的硬傷,對中國電視劇寫實性傳統最大的背離。

第二個問題是膚淺。有些現實題材作品對生活只是蜻蜓點水式的處理,輕淺浮泛表達,寫一些生活中的小恩小怨、小情小調,用生活的表象去掩蓋現實的複雜和深刻,用個人的閑愁去處理生活中真實的矛盾。

這類作品不能說它假,但是沒有對生活任何的思考力度,回避矛盾,拒絕思考,躲避深刻,它們被觀眾稱為腦殘,這是另外一種意義上的失真和失實。

第三個問題是庸俗。這類寫實性作品不對生活作出審美評判,以低尺度的文明標尺來表現世俗生活當中的飲食男女簡單的食欲、口欲的生理性表達。寫快樂,寫開心,看似接地氣,實則挺無聊,藝術上也是有一種低俗趣味。

我覺得這類作品是敗壞觀眾對現實題材電視劇創作口味,而且這些創作還形成了一套模式,有他們的創作寶典,叫“不寫三角戀,人設怎麽辦;不去撒狗血,矛盾如何解?”

第四個問題是灰暗。這類作品往往也能觸及一些現實生活中的矛盾,他們對當下生活也反映有表達,就是沒有生活中的亮色,沒有對生活意義的追尋和叩問。劇中這些人物都是疲憊不堪地活著,掙扎著,困頓著,失意著。

作品僅僅滿足寫實性的生活表面,內容上是一地雞毛式的現象羅列,情節都是瑣碎的、拖遝的推進,沒有人物精神世界的展現,看不到時代情緒,看不到人性光輝,看不到生活底蘊,這類問題往往集中在一些寫底層生活的人群故事中。

這種對生活表層的寫實性表達,雖然注入了作者的一種憐憫、關懷,但是畢竟缺乏救贖的力量,要克服這個灰暗的問題,還要做很多深入的思考。

第五個問題是背離。有些現實題材的作品取材角度和觀照視野,往往是背離時代主調,背離生活主流,背離人生主題,最後導致背離價值主導。

這類寫實性作品,喜歡把注意力和眼光集中到生活的邊緣地帶和另類人物身上。這類作品主要是網絡傳播,這種創作現象已經引起了觀眾的不滿和管理部門的調控注意,這類題材確實要從調控的角度加以關注。這是第一層含義。

第二層含義,就是指現實題材創作在價值引領上也出現一些背離,有些寫實性作品價值判斷體系不明確不清晰,比如一些都市情感劇、創業題材劇、青年生活劇當中。講人際關係,用世俗社會的人情世故取代文明社會的人際關係,把生活技巧當成人生寶典,寫競爭可以不擇手段、成者為王,寫升遷可以不顧人格、只看結果。

這類作品傳達的價值引領上的偏離,傳達出一種極濃的物質化的生活內容,物欲主義的、欲望性的、極強消費感的社會氣息和世態人情。這些作品當中,人性中的真善美和作品的人物同時塌陷。

第六個問題是陳舊。陳舊主要是指一些作品題材重複,故事老套,藝術手法平庸。這類作品當中沒有對新的現實生活內容的表達,沒有新的人物形象,沒有新的價值發現,同時故事陳舊,製作簡陋粗糙,同質化傾向嚴重。就像觀眾概括的,觀一劇而知所有。

要克服這些問題,最主要的還是要先從創作的角度去努力提升現實題材的品質,提升創作者在整體上把握現實的能力,這種能力有四個層面:第一要有對時代的認可認知,第二要有對生活的深刻理解,第三要有對人心的深刻洞察,第四要有對審美的深刻表達。

這四個維度既是中國電視劇寫實性原則的內涵和經驗,也是克服目前現實題材電視劇創作出現的一些問題的巨集觀思路。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