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爆款基金暴虧:機構應將投資者利益放首位

  行業觀察

  基金只有建立起強烈的信託責任,以責任感讓個人投資者放心,以較高且穩定的投資收益回報投資者,投資者才能放心地將資金交予基金管理。

  “人多的地方不要去”,這句投資名言近日再次得到驗證。興全合宜是今年1月最爆款基金產品,一日售罄募集327億。筆者曾以“基金熱賣是牛市信號還是反向指標”發文警示。果不其然,4月23日,興全合宜在交易所上市首日即遭遇盤中跌停的尷尬,近35萬投資者短短三個月巨虧45億元。

  從爆款基金成為暴虧產品,興全合宜的“反轉”對各市場主體有什麽警示意義?除了關注興全合宜本身,事件的影響更加深遠。

  其一,對基民來說,投資需要理性,不可過於迷信所謂“明星基金”,盲目投資“績優基金”。

  興全合宜不是個案。統計數據顯示,去年11月以來成立的300多隻偏股型基金中,僅有31隻淨值增長超過1%。多達16隻產品,成立短短數月以來淨值虧損超過10%。除了興全合宜外,上述產品中有9只是首募規模超過40億的爆款基金,這些產品成立以來淨值收益均為負,最高者虧損近15%。

  公募基金的發行歷來是關注市場情緒的重要指標。在歷史上,百億基金常常成為反向指標。發行時一片叫好,發行後股市見頂,業績不佳。

  A股歷史上首發規模超過百億的偏股型基金共有幾十隻,其中絕大部分都是在行情高點發行。在風雲突變的二級市場,那些百億份的基金大多難逃淨贖回的尷尬。

  基民們最難忘的恐怕還是2007年國內推出了首批QDII基金。彼時,QDII基金一度抱著揚帆出海的雄心而意氣風發,基民爭相追捧,於是不得不按比例配售,想買都買不到。但是,後來幾乎全部觸礁海外投資,投資者被套多年。

  對於投資者來說,需要警惕百億規模以上的巨型基金出現時的市場信號,就不要去扎堆湊熱鬧了。投資衝動與湊熱鬧的結果往往是後悔不已,投資損失。

  其二,對基金來說,在氛圍狂熱時應主動約束新基金發行,以對投資者負責的態度建立信託責任。

  基金發行新產品往往面臨兩難選擇:在市場清淡和處於底部時新基金發行少人問津,在市場氛圍狂熱時發行新基金比較順利,甚至出現基民搶購、比例銷售等盛況。

  因此,不少基金往往在市場氛圍熱烈時趁機大量發行新產品,擴大基金規模。正如基金業內人士所說,“該買時候沒人買,火熱時候拉也拉不住,其中不乏所謂專業人士湊熱鬧,每一次出現爆款基金都是見頂信號,屢試不爽。”

  基金作為市場主體,追求利益最大化無可厚非。但基金同時也擔負著眾多投資者的希冀,理應更多為基民考慮,把基金投資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基金自身的利益置於首位。基金只有建立起強烈的信託責任,以責任感讓個人投資者放心,以較高且穩定的投資收益回報投資者,投資者才能放心地將資金交予基金管理。

  眾多基金在市場氛圍明顯過熱時,大量發行新產品,是否真的把基民利益放在了第一位值得考量。在白馬股和藍籌股經過一年多炒作、市盈率已明顯偏高時,還要大量發行此類風格的新基金,基金作為專業投資機構和“專家理財”未必看不出此中風險。

  可能有基金經理以“價值投資”來辯解,但巴菲特價值投資理念是好公司也要有好價格,以低估的價格買入好公司才是真正的價值投資。

  正像《舊約·以西結書》所說,“禍哉!牧人隻知牧養自己。牧人豈不當牧養群羊嗎?”華爾街金融危機中,一些大企業高管們某種程度上的表現類似於“隻知牧養自己”的牧人。

  危機來臨時,部分身居高位、拿著巨額年薪和花紅的人在金錢和利益面前,忽略了一些投資人和股東的利益,最終導致了席卷全球的金融風暴。國內基金應以之為鏡鑒,不應成為“隻知牧養自己的牧人”,為了一己之利,為了基金的管理費而在投資標的明顯高估時大發新產品。

  □朱邦凌(財經評論人)

責任編輯:陳靖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