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成為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香港靠的是什麽?

在香港島中環金融街8號,矗立著香港著名地標——國際金融中心。它面向維多利亞港,見證了香港在國際經濟中經歷的深刻變化。

躋身全球金融中心三甲行列,是香港回歸以來取得的經濟成就之一。

根據2018年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排行榜,香港力壓新加坡、東京,成為全球第三大國際金融中心,與紐約、倫敦並稱為“紐倫港”。

如果說,一百年前,香港金融行業依靠貿易和匯兌,那麽近幾十年,香港金融行業的發展與內地密不可分。

無論在上市數量,還是市值上,內地企業都在港股市場上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內地助力香港金融繁榮發展

香港與內地金融業,有著天然的聯繫。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改革開放後,大量西方資本湧進香港,希望借此打開內地市場。與此同時,內地經濟迅速發展,也需要借助香港融資。

內地對外開放,使香港成為聯繫中國與世界的橋梁。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接受中新社國是直通車採訪時表示,香港是全球的國際金融中心,內地是香港的腹地。內地為香港金融市場、金融供給和金融創新提供了強大的後盾,內地對香港金融的發展至關重要。

20世紀80年代初期,處於改革開放初期的內地吸引了許多香港企業到珠三角地區投資設廠,做來料加工。隨著內地與香港的經貿關係愈加密切,紅籌股和H股應運而生。

紅籌股一般指在香港注冊和上市但控股權在內地的上市公司,H股則指直接在香港招股上市的中國國營企業。

1992年,香港股市迎來了第一隻紅籌股——招商局旗下油漆生產公司海虹集團,這是第一家內地中資企業在香港上市。1993年,第一隻H股——青島啤酒也赴港上市。

隨著中國鼓勵中資企業向外拓展,香港股市迎來了紅籌股、H股熱潮。

分析人士指出,從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香港本土的大中型公司基本已經上市完畢,甚至還把香港股市變成了一個受人詬病的“地產市”。內地企業赴港上市,無疑改變了香港股市的命運。

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內地與香港簽署了《內地與港澳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簡稱“CEPA”),支持雙方進一步加強在銀行、證券和保險領域的合作。

CEPA為內地與香港的合作打開了政策上的“大門”,同時也加快了內地企業赴港上市的步伐。

2004年,中國互聯網巨頭之一騰訊在香港掛牌上市,以每股3.70港元的價格發售了4.202億股。以發行價計算,騰訊市值為62億港元左右。截至8月9日收盤,騰訊股價已上漲約91倍,總市值達到32334.69億港元。

不僅僅是騰訊,包括華為、大疆等一大批頂尖企業也陸續在香港上市。從21世紀初期的不足百家,到如今佔據香港上市公司總數近五成,有人將之稱為“港股A股化”。

如今,香港成為亞洲第四大股票市場,也是全球第八大股票市場。

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指出,內地企業充實了港股市場,因為香港本身經濟體量並不大,大量內地企業在香港上市使香港國際金融地位更穩固、更名副其實。同時,這也使香港分享了內地近十幾年經濟高速發展的成果。

從募集資金的規模來看,香港回歸之前,內地企業募集資金在一兩百億港元水準。回歸之後,內地企業赴港上市募集資金規模猛增,在2014年更是達到5588.6億港元的高峰。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特聘教授封小雲接受國是直通車採訪時表示,內地巨大的資金市場和企業需求,促進了香港金融的發展。

“內地因素本身就是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崛起的動力,香港資本市場很大一部分融資都是內地的客戶,內地企業到香港IPO,也帶動了香港金融的發展。”封小雲說。

根據德勤統計,2018年全球集資額前五名的公司,分別是軟銀公司(1652億港元)、中國鐵塔(588億港元)、小米集團(426億港元)、西門子醫藥(390億港元)以及美團點評(331億港元),港交所獨攬三家,且均來自內地。

可以說,港交所2018年重奪全球交易所IPO集資額冠軍,超過紐交所、納斯達克和東京證券交易所,內地企業功不可沒。

此外,近年來,香港與內地還不斷開發新的互聯互通工具。

2014年11月,上海、香港證券交易所鳴鑼開市,滬港通完“首秀”,內地和香港兩地的資本對接實現了歷史性跨越。2016年12月,深港通正式啟動;2019年2月,債券通一級市場信息平台上線……

封小雲表示,滬港通等工具的開通,不僅把國際資金引到內地,同時也把內地資金引入香港,使香港股市“一直有活水流進來”,對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而言十分重要。

2009年, 香港成為第一個人民幣離岸中心。

過去10年,作為人民幣跨境使用系列政策的最佳試驗場,香港發揮離岸人民幣業務的先發優勢,已成為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樞紐,擁有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資金池。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人還把粵式點心的概念挪用到金融市場上,創造出“點心債”這一的專有名詞,用來指稱近年興起的香港離岸人民幣債券。

自從2007年國家開發銀行首發這種以人民幣定價、人民幣結算的債券以來,點心債曾一度獲超額認購,被一搶而空。

中國銀行(香港)首席經濟學家鄂志寰指出,回歸祖國以來,香港金融業的國際競爭力和全球影響力並沒有受到經濟低速增長的影響,反而抓住了內地企業大舉來港上市融資及人民幣國際化的歷史性機遇,實現了由區域性金融中心向全球領先國際金融中心的跨越。

“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 為香港帶來新機遇

“超級聯繫人”成為近兩年來香港官方描述香港未來時的高頻詞。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出席活動時曾表示,香港享有獨特的地理優勢,是連接內地與其他“一帶一路”國家的雙門戶,眾多獨特的優勢有利於香港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當好“超級聯繫人”。

鄂志寰指出,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具有融資方面的天然優勢。“一帶一路”建設存在巨大的資金缺口,需要構建強有力的投融資渠道支撐。香港可借此提升自身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綜合競爭力,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香港也可以成為“超級聯繫人”。

2017年7月1日,《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在香港簽署。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頒布,粵港澳大灣區戰略定位是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封小雲表示,香港金融業有老化、停滯不前的現象。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的金融創新做得不夠好,對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投資的支持也不如深圳。

2013年,阿里巴巴放棄赴港上市,時任阿里巴巴集團CEO陸兆禧表示:“今天的香港市場,對新興企業的治理結構創新,還需要時間研究和消化。我們決定不選擇在香港上市。”

2017年6月,港交所宣布擬推出主機板及創業板之外的創新板。港交所在創新板框架谘詢文件中說明了原因:目前香港市場仍存在不足,“好些內地新經濟行業及其他高增長型公司選擇到其他市場上市”。

邵宇指出,阿里巴巴赴美上市對香港市場肯定是個刺激,會產生一定觸動,推出創新板方便新經濟企業上市或有這方面的考量。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聚集了一大批科技創新企業,香港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據國際著名創投調研機構CBInsights 2019年公布的數據,大灣區內廣東省9市獨角獸企業數量在過去五年裡從2家增加至16家,約佔全國獨角獸企業的六分之一。獨角獸企業總估值由120億美元飆升到467.6億美元,增幅達289.7%。

“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設立,對香港來說是一個機遇。一方面可以彌補香港金融創新動力不足,另一方面也可以使香港施展更大的金融才能。”封小雲說。

2018年4月30日,港交所“新興及創新產業公司”上市制度改革生效,允許“同股不同權”公司赴港上市。這是港交所推出了25年來最重大的一次上市改革,首次向同股不同權及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敞開了大門。

此後,大批新經濟公司和生物科技公司湧向香港,包括小米、美團、映客、海底撈、中國鐵塔等。港交所甚至一度出現8家公司同時敲鑼。

在最近英國發布的“2019全球最有價值的十大交易所品牌”中,港交所力壓紐交所,升至榜單第二,僅次於芝加哥商品交易所。

值得注意的是,《綱要》還明確提出建設國際金融樞紐,其中,香港要發揮在金融領域的引領帶動作用,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打造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投融資平台。

張燕生指出,粵港澳大灣區下一步要通過合作,推動跨境的人員流動、商品流動和資金流動。資金流動的自由化和便利化,將使香港與內地互聯互通的效率和便利化水準有大幅度提升。

“內地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現在富起來了,有大量的財富管理需求以及資金融通的需求,對香港金融中心的轉型升級和促進粵港澳地區的經濟、金融事業發展,是一個機遇。”張燕生說。

參考資料:

1.華商韜略:港交所百年蛻變:不危機不成活

2.飯桶戴老闆:百年香港的金融大時代

3.香港商報:紅籌之父梁伯韜|改革開放40年之香港人物志

4.巴曙松等:《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發展報告(2018)》

5.21世紀經濟報導:專訪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

6.中國經濟周刊:香港新征程——香港回歸20年經濟發展紀實

來源:國是直通車

作者:孫秋霞

編輯:李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