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老子觀天下——重解道德經 第五十四章

作者:星賢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

 

說明

本文將通行本《道德經》與本人以多部簡帛古本合校的版本一並列出,以便讀者比較閱讀。

我在對《道德經》重新解讀的過程中驚訝地發現,老子之說絕非我們平時所能看到的那樣平凡,其中所含深意超乎了我之前的想象。因此本人這版《重解道德經》顛覆了之前所有的版本,是對“古本道德真經”的全新破解,想必應該更為貼近老子的真意了。

究竟如何,請讀者自行品鑒,也歡迎探討交流。如有不喜請略過。

 

通行版本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古本合校

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定。

善建者不拔,善保者不兌,子孫以其祭祀不絕。

修之身,其德乃貞;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博。

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注:本章第一句為通行本《道德經》在第四十五章的最後一句,但由於此句在楚簡《老子》中為本章內容的開頭,故本合校版將此句移入本章之中。

古本注釋

兌:古通“銳”,銳利,引申為急速、激進。讀ruì。

古本釋義

躁動戰勝寒冷,安靜戰勝炎熱,清靜幫助天下安定。

善於創建的人不動搖,善於保持的人不激進,子孫因此祭祀不絕。

實修這個道理用於身體,他的德就會端正;實修這個道理用於家庭,他的德就會有余;實修這個道理用於鄉村,他的德就會長久;實修這個道理用於國家,他的德就會豐盛;實修這個道理用於天下,他的德就會博大。

以修身之理觀察身體,以持家之理觀察家庭,以治鄉之理觀察鄉村,以治國之理觀察國家,以治天下之理觀察天下。

我怎麽知道天下的情況呢?用這個方法。

真經解讀

上一章講到,老子獨行於大道,覺得大道很簡單,他想推行大道卻有所顧忌,就因為當時的統治階層是無道的,大道很難被他們所接受。在本章中,老子就把他想要推行的大道寫了出來。我們來看一看,大道是否真如老子所說的那麽簡單。

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定。

躁動可以戰勝寒冷,這是生活常識,冷的時候跑跑跳跳就不會感覺那麽冷了。安靜戰勝炎熱,這個大家也都懂,心靜自然涼,氣象再熱,只要能安靜下來,就可以感受到由內而外的清涼。老子先用兩個淺顯的道理來說明動與靜這兩種身心狀態是可以影響人對於環境的主觀感受的。

而接下來的“清靜為天下定”,是順理成章的嗎?看起來好像並非如此。首先,前面講的是動與靜各有功用,兩者可以分別應對寒與熱的不利環境,這並不能推導出清靜就一定是好的。再者,“躁勝寒,靜勝熱”是指人通過改變運動狀態來調節自己的體溫,並在主觀感受上降低了外界的寒與熱對自身的影響。其實是自己不覺得寒、不覺得熱,並不是特指環境的變化。而“天下定”則是指天下這個大環境的安定,而不僅僅是自己一個人覺得安定。看到這人們不禁會問,老子怎麽寫得前言不搭後語呢?是老糊塗了,還是另有原因呢?這不得不讓人更為深入地體會這番話的意境。

深入領會之後就能發現,老子所寫的這些表面不合邏輯的文字原來是另有深意。“躁勝寒,靜勝熱”並不是用來佐證清靜之優越的,而是為了說明人的主觀狀態與環境之間的關係。這樣我們重新來讀這句話就能發現,“清靜為天下定”的意思其實是主觀的清靜狀態可以幫助天下的大環境變得安定。換句話說就是主觀狀態可以改變環境。老子是先用動與靜這兩種主觀狀態對寒與熱的影響來啟發人們的思考,進而告訴人們靜不僅能使個人感覺清涼安定,還能讓全天下都變得清涼安定。

天下是什麽,天下其實是指地球和全人類。天下安定則自然環境安定,並且社會環境也安定,既沒有天災也沒有人禍,這並不是特指社會的安定。老子這種主觀狀態改變環境的理論,按現在的說法是唯心的,但並不能否認這個理論的真實性。社會環境由每個人的狀態共同決定,這毫無疑問。而自然環境是如何被人們的主觀狀態所改變的呢?這就又聯繫到了“相由心生,境隨心轉”之理。按照老子對道的領悟,自然環境也是由人們的心念共同決定的。所以當每個人都身心清靜了,世界也就清靜安寧了,社會也不再動蕩不安,天下將是一片祥和而美好的景象。

善建者不拔,善保者不兌,子孫以其祭祀不絕。

清靜的狀態有利於天下安定,而與之相反,躁動不安則會引起天下動蕩、禍亂橫行。躁動不安的主觀狀態在創業之初往往表現為搖擺不定,在守業過程中則表現為急躁冒進。老子用“銳”來形容激進狀態是很貼切的。大家知道,銳利的刀鋒很容易磨損,難以保持長久,而激進的狀態就像刀鋒一樣,用不了多久就被磨掉了。銳氣受挫之後很可能就會一蹶不振,甚至是一潰千里。故此善於創業的人不動搖,善於守業的人不激進,也正因如此才能子孫後代祭祀不絕——也就是家業保持長久之意。

首先,創業者是不可以搖擺不定的,他必須要有堅定的信心才能有勇氣面對創業的艱辛,才能為事業打下堅實的基礎,這是創業成功的首要條件。而一遇到困難就信心動搖,很難有創業成功的一天,多半都會半途而廢。這句“善建者不拔”的創業格言對於現代的創業者們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可以說,創業是考驗一個人意志品質的試金石,只有堅韌不拔的人才有可能生存下來。儘管如此,還是會有無數的人去創業,因為人們都希望以此來證明自己。

一旦創業成功之後要做的就是守業了,俗話說創業容易守業難,守業者更加不能毛躁,一定要控制風險、穩健經營,這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先決條件。而行事急躁冒進,追求高速發展,很容易就會一敗塗地。在這方面我國是吃過很多虧的,如果當初的人們能把《道德經》讀懂,也許就不會付出那麽大的代價了吧?再看看我們身邊的企業,能存活10年的就已經很難得了,這都是不善於守業的結果啊!

既善建又善保,則家業興旺、事業永續,子孫當然會為此而感恩先祖,常常祭祀緬懷。當然,不只是子孫後代,事業做大了、做久了,自然會有更多的人懷念那些可敬的創業者與守業者的。

修之身,其德乃貞;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博。

上面講了清靜則天下安定以及創業不動搖、守業不激進的道理,接下來講的就是實修這個道理的意義。老子是以身、家、鄉、邦、天下這五個層面來進行闡述的,我們分別來看:

修之身,其德乃貞

當一個人把清靜安穩、不動搖、不激進的道理用於修身的時候,會發生什麽呢?如此便能使他清靜淡泊、清心寡欲、身心康泰、心平氣和,而且修身養性之心不動搖,修煉方法不激進、不求快。長此以往,他的德自然就端正了。

反之,心浮氣躁、沒個消停,必然雜念叢生、身心失衡,怎麽能德行端正?或者修行之心搖擺不定,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也不會有什麽好效果。要麽就是貪多求快,總想神功速成,俗話說欲速則不達,這麽個修法不走火入魔才怪!

修之家,其德有余

當他把清靜安穩、不動搖、不激進的道理用於持家的時候,會發生什麽呢?如此便能使他的家庭清新優雅、安定和睦,而且愛家之心不變,發展家業不激進、不盲目。年深日久,他的德就會積累得越來越多。

反之,亂七八糟、烏煙瘴氣、六親不和、打罵不斷的家庭怎麽能呆得下去?或者喜新厭舊、朝三暮四,家庭也難以穩定。抑或急功近利,總想一夜暴富,弄不好就把家業敗光了,哪裡還有余德?

修之鄉,其德乃長

當他把清靜安穩、不動搖、不激進的道理用於管理鄉村的時候,又會發生什麽呢?如此便能使他的鄉村山清水秀、平安祥和,而且他的鄉情不改,建設家鄉不以速度取勝,把綠水青山看得比什麽都重。這樣堅持不懈,他的德當然會福澤長久。

反之,把鄉村搞得肮髒混亂、土地荒廢、人心惶惶、民怨紛紛,誰還願意留在那裡受罪?或是信心不足,認為鄉村再怎麽發展也不如城市,不想投入精力去建設鄉村。或是貪圖眼前利益,不顧長遠發展,用嚴重的汙染來換取金錢和業績。把子孫後代的家園都毀掉了,怎麽可能長久呢?

修之邦,其德乃豐

當他把清靜安穩、不動搖、不激進的道理用於治國的時候,便能讓他的國家山河秀麗、國泰民安,他的大政方針堅定不移,也從不急躁冒進、追求高速發展。如此治國,他的德自然就會無比豐盛。

反之,毀壞山林、汙染江河、社會動蕩、民生凋敝,國民既不能安居又無法樂業,這樣下去,國家發展將難以為繼。政策混亂、反覆無常,則會失信於民、失去民心。而急躁冒進、盲目生產,只要GDP不顧高能耗、高汙染,這都是人類曾經走過的彎路。如果國家是這麽個治法,那統治者就該反思一下自己的德行了。

修之天下,其德乃博

如果把這些道理用於治理天下,那麽天下將進入一個和諧美好的新時代,真正實現長治久安、永保和平。那時天下的治理者們,也將擁有博大之德。可惜當今世界還有一些國家的統治者未能理解老子所講的大道,總是唯恐天下不亂,不惜發動各種戰爭來掠奪資源。他們不知道自己究竟應該堅守什麽樣的信念,總是在利益與道義面前左右權衡、矛盾糾結,然後還是要為爭取本國或本族的私利而傷害其他人。之所以到現在天下仍不太平,就是有些統治者並不懂得治世之道的緣故。

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那麽要想知道人們修身、持家、治鄉、治國、治天下的效果如何,該怎麽做呢?接下來老子就給出了這個方法,即用相應的道理來觀察相應的事物。具體來說就是以修身之理觀察身體,以持家之理觀察家庭,以此類推。修身之理與持家之理、治國之理雖然同是源於大道,但在具體運用上還是會有一些差別的。因此想要了解某一層面的情況,還是要用相應的道理來觀察才能更加準確。

比如想看一個人的身體怎麽樣,就看他是清靜淡泊還是浮躁不安,修身養性是否有決心和毅力,是不是急於求成。這樣一看就能知道個大概了,合乎修身之理的必然身心健康,不合乎修身之理的當然容易生病。

看一個家庭也是如此,看其家庭環境是否清靜安寧,家人之間的感情是否穩定和睦,還有對於家業是否能做到穩健經營。如此便能得知這個家庭是幸福還是不幸。

同理,看一個鄉村的建設,看一個國家的發展,乃至看天下的興衰,都是如此簡單。老子之所以能知道天下大勢,用的就是以治天下之理觀天下的方法。他看到了當時的周朝政府大肆修建,致使田地荒蕪、倉庫空虛,而統治階層卻錦衣玉食、財物豐足。這一切既不清靜又不安定,既貪大求快又不顧民生,於是他知道天下必將大亂,便歸隱山林出關避亂去了。

本章評述

大道到底簡單還是不簡單?這還真不好說。看懂了就很簡單,看不懂就艱深晦澀。如能看透文字背後所蘊含的智慧,大道的確是很簡單的,否則就會如盲人摸象一般,各執一端。

老子所列舉的兩個道理,其一能定天下,其二能祭祀不絕,意義極其深遠。世人如能遵行必將獲益良多、福德綿遠。以此修身則身正,以此持家則家興,以此治鄉則鄉安,以此治國則國家富強,以此治天下則天下太平。

大家可能會覺得老子的修之身、修之家、修之鄉、修之邦、修之天下與曾子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有些類似,但實際上兩者還是有些差異的。老子講的是將大道運用在不同層面對修道者的益處,隨著運用範圍的擴大,修道者之德也將逐步提升。而曾子講的是修為進階,身修好了則可以齊家,家齊好了再爭取治國,這樣逐步擴展修煉範圍,直至最後的平天下。

另外,與老子的“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相似,管子曾講過這樣一段話:“以家為鄉,鄉不可為也;以鄉為國,國不可為也;以國為天下,天下不可為也。以家為家,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出自《管子·牧民》)這講的是處理不同的事務要用不同的方法,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不可越俎代庖。而老子則是把重點放在了看問題的方法上面,要用相應的道理來觀察相應的事物,如此便可對天下之事洞若觀火了。

關於修身、持家、治鄉、治國乃至治天下的道理,老子、曾子和管子三個人有三種不同的表述。他們是各有各的道理,各自是從不同的角度去修行和領悟的。但與管子和曾子的入世且有為不同,老子是清靜無為的,他更願意做一個世界的旁觀者,淡泊名利、笑看風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