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經方治疑難,妙用半夏瀉心湯

起源於《傷寒雜病論》的半夏瀉心湯,是醫聖張仲景的得意之方,此方單用可以調和肝脾、散結消痞,是後世眾醫家爭相借鑒的名方。

現如今,環境氣候複雜,病症變化多樣,再加上許多藥材已不如過去「地道」,單用一方已經很難如過去一般立竿見影了。

今天的這篇文章,是小師妹辛苦整理的,河南中醫藥大學傷寒教研室主任王振亮教授臨床運用半夏瀉心湯的疑難病症解析。

希望通過王振亮教授的醫案,可以給大家的組方運用帶來更多的思路!

河南中醫藥大學王振亮教授

河南中醫學院仲景醫藥研究所所長,

中醫臨床基礎學科主任,

河南中醫藥大學傷寒教研室主任,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議專家。

近30年的實踐,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形成了獨特的、較系統的治療疑難病症的思路和辨治體系。

首先提出「少陽樞機不利,太少合病」是胃潰瘍的中醫學發病機理的觀點。

從免疫學、神經內分泌免疫網路角度,探討了消化性潰瘍的發病機理。

在中西醫結合研究消化性潰瘍方面達到了國內先進水準。

平胃散合半夏瀉心東加減

病例

孫XX ,女27歲。

主訴:面部皮疹瘙癢半年余。

眼瞼紅腫,曾按過敏性皮炎治療未效。

流眼淚遇風加重,

常感冒,口苦,喜冷飲,

胃部有熱感,納差,

大便粘膩,小便可,夢多,

受涼則右後背酸痛,渾身疼,

稍活動則短氣,手腳發涼。

舌淡紅苔白,脈滑。

病機:濕熱阻於中焦

方葯:平胃散合半夏瀉心東加減

薑厚樸9g 陳皮9g 蒼朮15g

法半夏9g 黃連9g 黃芩9g

乾薑5g 荊芥9g 防風12g

火麻仁15g 炒當歸 15g

知母9g 雷公藤9g

二診:諸症均減,

刻診:口乾,

胸部有熱感,尤其午休後,

口咽部發熱而渴,喜冷飲,

小便正常,大便溏,日一次,

脫髮明顯,心煩鬱悶,

納一般,時有噁心,

月經期腰痛,眠可,夢多,偶有咳嗽,

舌淡紅,苔白稍厚,脈弦滑。

病機:鬱熱擾胸,寒熱錯雜於中焦

方葯:半夏瀉心湯合梔子豉湯

炒梔子9g 淡豆豉15g黃連6g

黃芩9g 薑半夏9g乾薑8g

蒲公英12g 香附12g 山慈菇9g

三診:皮疹未再犯。

口渴、口乾而苦、

喜冷飲、胃部有熱感等均減輕,

但食後覺脹,納差,

大便粘膩,一日一次,

飲水不解,心胸煩悶偶發,

眠可,夢多。

守上方,加大黃9g

中醫辨證講究抓主症,

何謂主症,主訴也

本病人以面部皮疹瘙癢為最不適之證。

將其兼症分類可見「流眼淚遇風加重,常感冒,受涼則右後背酸痛,渾身疼,稍活動則短氣,手腳發涼」此皆與衛氣有關。

「口苦,喜冷飲,胃部有熱感,納差,大便粘膩,小便可」,此皆中焦脾胃之證,結合「舌淡紅苔白,脈滑」可見本病當以中焦病為主,兼有表衛陽虛之症

故而當先調中焦,中焦正常有利於衛氣的化生,故給予半夏瀉心湯,平調寒熱。

二診:諸病均減,仍有無形之熱留於胸膈,守上方加梔子豉湯。

三診:諸症均減,守方繼進,加大黃以利胃腸濕熱。

半夏瀉心湯合梔子豉湯

病例

李XX,女34歲。

患者情緒低落半年余。

晨起手麻,左側面部麻木,

氣短,納差,食後則脹,

失眠,小腿酸軟,

夜間明顯,心煩欲哭,

腳心酸痛,腳趾夜間發熱,

大便溏,日一次,小便正常,

舌淡紅苔白黃膩,脈沉細。

病機:脾胃陽虛,濕熱鬱滯,兼有鬱熱上擾

方葯:半夏瀉心湯合梔子豉湯

黃芩9g 黃連6 g 薑半夏15 g

黨參12g 乾薑9g 炒梔子9g

淡豆豉15g 伸筋草30g

淫羊藿15g 香附15g

二診:右肩關節好轉,

晨起手已不僵,

臉麻,失眠,大便溏,

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

守上方,去伸筋草 淫羊藿,

加肉桂5g 磁石30g 百合25g


本病雖有百合病之表現,

但以胃腸道癥狀為甚,

且「苔白黃膩」,若是百合病,舌苔必少,

此當先治其中焦,兼以舒肝理氣。

「小腿酸軟,夜間明顯,

腳心酸痛,腳趾夜間發熱」

此非腎陰虛,因為苔白黃膩,當為濕熱下注所致。

二診:加肉桂5g 磁石30g,

因為病人失眠,加百合25g者,

因為心煩欲哭,如神靈所做。

隨著社會科技的發展進步,

人們的生活方式日新月異,

疾病的變化也愈發繁多,

我們中醫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面對層出不窮的疑難雜症

我們不但要研讀經典,辨證論治,

更要古為今用,發展創新!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