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解析名方:理中湯,簡單4味葯,黃疸、泄瀉、胃痛便秘都能治!

大家好,我是中醫老劉

今天就給大家講講名方理中湯的運用經驗!

【方葯】人蔘乾薑甘草(炙)白朮各三兩(各9克)

【煎服】上四味,搗篩,蜜和為丸如雞子黃許大,以沸湯數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湯。湯法:依四物依兩數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服湯後,如食頃,飲熱粥一升許,微自溫,勿發揭衣被(現代用法:蜜丸,一日二三次,每次9克,開水送下。或按原方比例酌定用量作湯劑,水煎兩次溫服)。

【原文】

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385)

大病差後,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395)

【解說】

本方為溫運脾陽的主方,所治腹滿疼痛,有時輕時重,喜溫喜按,且瀉後不減的特點。方以辛熱之乾薑溫脾胃而祛裡寒,人蔘補元氣而正升降,白朮健脾燥濕,甘草益氣和中。四葯相伍,使中焦之寒得辛熱而去,中焦之虛得甘溫而復,清陽升而濁陰降,運化健而中焦治,故方名「理中湯「。

本方常用於下列病證:

(1)中焦虛寒,自利不渴,腹痛嘔吐,不欲飲食,或霍亂等;

(2)陽虛失血;

(3)小兒慢驚,病後喜唾涎沫,以及胸痹等中焦虛寒所致者。本方有丸、湯之分,若用蜜丸,適於慢性脾胃虛寒證;若用湯劑,適於寒邪直中太陰,病情較急,以求速效。

【運用】

一、太陰虛寒

許叔微醫案:曹生初病傷寒,六七日,腹滿而吐,食不下,身溫,手足熱,自利,腹中痛,嘔,噁心。醫者謂之陽多,尚疑其手足熱,恐熱蓄於胃中吐嘔,或見吐利而為霍亂,請予診。其脈細而沉。質之曰:太陰證也。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予止以理中丸,用仲景雲「如雞子黃大」。晝夜投五六枚。繼以五積散,數日愈。

按語:本案脈證,一派太陰虛寒之象。至於「手足熱」,是手足不冷之意,即「手足自溫」也。說明本證還未發展至少陰陽衰陰盛之四肢厥冷,僅為太陽虛寒之證,故用理中湯理中焦之陽而愈。

二、泄瀉

袁文斐醫案:王某某,男性,39歲,初診於2014年2月11日。病者腹瀉已逾一年,經常腸鳴,大便稀溏,日下八九次,食慾欠佳,完谷不化,曾經數十醫診治而不效。予診時,患者面色蒼白無華,精神疲乏,腹部稍脹而喜按,舌苔浮有一層黃色厚膩物,脈細遲。

此是脾虛泄瀉,法宜補中益土,方用理中湯:人蔘9克,炒白朮9克,黑乾薑7.5克,炙甘草6克。連服6劑,病情大有好轉,繼服6劑,葯盡即瘥。

按語:脾主運化,胃主腐熟。脾胃陽虛,則釜薪無焰,水反為濕,谷反為滯,下注腸道而令泄瀉。理中湯正為中焦虛寒,脾虛濕停而設,故投之即效。

三、胃痛便秘

俞長榮醫案:黃某,女三十五歲。患水腫病新瘥,面部仍有輕微浮腫,面色淡黃,唇色不榮。近日胃脘作痛,綿綿不休,口中乾燥,大便三日未通。脈象沉澀,舌白而乾。我擬理中湯一劑,方用:黨參12克,白朮9克,乾薑6克,炙草9克。

門人問:口燥便秘而用理中湯,豈不怕使燥結更甚嗎?我說:此證乃脾虛中陽不振,運化失司,水津不布。津液不上輸,故口燥舌乾;不下行,故大便秘。是太陰裡虛寒,而非陽明裡實熱證。從患者以往病史及當前面色、脈象可知。其痛綿綿不休,腹無鞭結,不拒按,是虛痛。故用理中湯溫中健脾,使脾陽振奮,津液得行,所有癥狀即可解除。.

次日複診,大便已通,口舌轉潤,胃脘痛隨之而減,遂與六君子湯以善其後。

按語:(原按)本例口燥便秘而用理中湯,是根據「塞因塞用,反治法原理。診斷關鍵在於分析病因、病情,辨別屬寒屬熱、屬虛屬實。屬虛寒者,才可用本方;屬實熱者,即當考慮用承氣湯。所謂「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辨證論治豈容疏忽!

四、冷痢

楊志一醫案:李某某,男,34歲。腹痛裡急,下痢赤白,每日三四次。小便清利,形寒肢冷。脈象細弱,舌苔薄白。此太陰寒痢,仿東垣法,以理中東加枳實溫中導滯。處方:西黨參9克,白朮9克,炮薑9克,炙草4.5克,枳實6克。3劑後腹痛下利已止,大便正常,飲食較好,但手足未溫,脈仍沉細,再以附桂理中湯3劑調治而愈。

按語:腹痛裡急,下痢赤白,當分寒熱。若發熱、口渴、溲赤、舌紅、苔黃者,厥陰熱利也,白頭翁湯主之。今小便清利、形寒肢冷、舌苔薄白、脈象細弱,乃太陰寒利也,用理中東加枳實溫中導滯治之,法見李東垣《脾胃論》。

五、吐血

張景嶽醫案:倪孝廉者,年逾四旬,素以燈窗之勞,傷及脾氣,頭冒虛汗,手腳抖擻,唇舌淡白,脈沉緩無力。此屬沖任虛寒,脾不統血,即擬固本止崩東加減3劑(即理中湯乾薑易炮薑,加黃芪、當歸、祈艾、益母草,增強益氣調經止血之力。)患者服藥3劑後,經血明顯減少,其餘諸證亦隨之減輕,再服4劑,經血基本全止,改用歸脾東加減調理善後。

按語:脈證所現,乃中焦虛寒,脾不統血之象,故以理中東加溫中益氣、調經之品獲愈。乾薑易炮薑者,在於緩燥烈而增止血之用。

九、黃疸(血吸蟲性肝硬化)

沈敏男醫案:張某某,男,59歲,於2013年11月25日診治。患者從小生長在血吸蟲病流行區,年幼發現脾腫大,曾有消化道出血、腹水及血吸蟲病治療史。面目黃染髮現半月,精神不佳,胃納少,大便溏,小便略黃,舌質淡紫苔薄膩,脈小澀。

檢查:慢性病容,蒼老,鞏膜輕度黃染,心肺無異常發現,肝未及,脾腫三級,腹部無移動性濁音,腹壁靜脈可見,肝功能:黃疸指數30部門,硫酸鋅濁度17部門、血清白蛋白2.05克、球蛋白3.65克,谷一丙酶正常,診斷為晚期血吸蟲病肝硬化巨脾、肝功能不良之黃疸。

此屬中焦虛寒兼有瘀滯之虛黃。自擬丹茵理中東加減治之:黨參、炒白朮各10克,乾薑5克,丹參30克,綿茵陳15克。服5劑後,黃疸稍退,諸恙略減,續服前方半月,黃疸退盡,癥狀消失,肝功能:黃疸指數8部門、硫酸鋅濁度15部門、血清白蛋白3.25克、球蛋白3.20克、谷一丙酶正常。

按語:《醫學綱目》雲,「內傷黃疸,因勞役傷形,飲食失節,中州變寒,病生黃。」本案蟲卵積聚,肝絡瘀滯,木鬱乘土,脾胃虛寒,濕從內生,阻於肝膽而發黃。其病機關鍵是中焦虛寒,血瘀絡阻。故以理中東加丹參、茵陳治之。

十、心悸(冠心病)

吳利君醫案:周某,女,52歲,2016年10月8日初診。訴間發心悸,氣促,伴嘔吐?5年,曾在某醫院經心電圖等檢查,西醫診斷為「冠心病",服西藥效果不佳。近5月來因受涼後複發心悸、氣促,神疲乏力,納差,嘔吐較劇,大便稀,1日2次,小便正常。查舌淡、苔薄白,脈沉細,證屬脾胃虛寒,心陽不足。

治以健脾益氣,溫中助陽止嘔。方投理中東加桂枝:人蔘15克,白朮10克,乾薑6克,桂枝6克,炙甘草3克。服5劑後嘔吐減輕,心悸氣促好轉。守方再服10劑,心悸、氣促、嘔吐消失,食慾增加。囑繼服原方5劑調理善後,半年後隨訪病未複發。

按語:本案脈證,究其因則為脾陽不足而致心陽不振,故以理中東加桂枝以溫中健脾後振奮心陽,此上焦之病治從中也。

經方一百首 072、理中丸(湯)

[組成用法]

人蔘6~12g、於薑6~12g、炙甘草6~12g、白朮6~12g。

製丸法:上四味10倍量,共研細末,過篩,煉蜜為丸,每丸重9g,日二次,每次l丸。湯法:上四味,以水煎服,日三次。

[方證]

1.腹滿腹脹、嘔吐下利、大便稀溏、食欲不振、心下痞硬、或涎唾多而清稀。

2.畏寒喜溫、精神委靡、口不乾渴或舊乾而不思飲。

3.舌質淡紅、苔白或厚或膩或滑。

[現代應用]

1.以腹痛、腹瀉為主訴的消化系統疾病多見本方證,如急慢性胃腸炎、消化性潰瘍、功能性消化不良、膽道蛔蟲症、腸易激惹綜合征、潰瘍性結腸炎、慢性痢疾等。

2.虛寒性疾病多伴有津液不攝,分泌亢進,臨床表現為多涕、多涎、多尿、遺尿、胃酸多、痰多、婦人帶下多等分泌物增多而清稀不臭者,運用理中丸(湯)的機會較多。可見於過敏性鼻炎、口腔炎、攝護腺增生症、消化性潰瘍、膽汁返流性胃炎、慢性支氣管炎、陰道炎、盆腔炎等。怠慢性濕疹、皮炎等滲出物較多時也有本方證的可能。

3.各種血證,如支氣管擴張、上消化道出血、過敏性紫癜、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失血性休克、功能性子宮出血症等見出血量不多、血色暗黑而質稀者,也有運用本方的場合。

4. 以胸痛為主訴的疾病,如心絞痛,風濕性心臟病、冠心病等。

好了,今天的中醫知識就講到這裡,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是中醫老劉,個人微信:macskf,有問必答!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