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鼻炎:「寬以濟猛」之策


二、「寬以濟猛」之策

馬某,男,20歲,1992年10月5日初診。鼻塞、流清涕兩年,每年秋冬兩季最顯著,今年發作比過去嚴重。平時鼻塞,運動及得暖可緩解。嗅覺遲鈍,在暖和的環境下比較舒服,平時也有清涕,常自淋而下,常因鼻塞、鼻癢而妨礙正常睡眠。

檢查:鼻黏膜不紅,右下鼻甲水腫,運動後收縮至正常。舌質偏紅,苔薄膩、脈實。辨證論治:血氣方剛,弱冠之年,當從實治,清肺泄熱為主。

處方:桑白皮10g,馬兜鈴6g,黃芩3g,山梔10g,甜葶藶3g,乾地龍10g,蟬衣3g,桃仁10g,當歸尾10g,辛夷6g。

10月19日二診:葯進14劑,多處之癢減輕,嚏亦相應而少,口腔之乾已接近消失,但對寒冷很敏感。檢查:咽峽充血艷紅。右下鼻甲肥大,皮膚劃痕試驗(-)。舌質偏紅,舌苔薄黃,脈實。方取脫敏,已有成效,不妨深入。

處方:黃芩炭3g,荊芥炭6g,蟬衣3g,烏梅10g,蒼耳子10g,乾地龍10g,紫草10g,茜草10g,旱蓮草10g,石榴皮10g。7劑,水煎服。

10月26日三診:葯後鼻中奇癢有緩解,但作癢部位不在前庭而在鼻中道之區。口腔之癢已輕,噴嚏亦少。乾燥及燒灼感嚴重,通氣改善,嗅覺仍然失敏。檢查:右下鼻甲稍有水腫,咽峽充血已淡。舌尖紅,苔薄黃,脈實。採取劉河間清火一法,殊感合適,但多少有些嫌輕之感,故原方葯加重。

處方:甜葶藶6g,川黃連3g,生地10g,荊芥炭6g,豨薟草10g,山梔10g,丹皮6g,乾地龍10g,冬桑葉6g,大棗7枚。14劑,水煎服。

11月9日四診:共進葯35劑。近兩天鼻癢晨作已緩解,嚏也因之而輟歇,口腔上齶之癢亦消失,通氣改變而難言暢,乾燥及燒灼感已輕。嗅覺似乎稍提高而總難敏感。檢查:右側鼻腔下甲肥大,不充血,左側正常。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實。治法:改用撫安。

處方:太子參10g,白朮6g,茯苓10g,山藥10g,乾地龍10g,百合10g,蟬衣3g,桃仁10g,烏梅10g,石菖蒲3g,甘草3g。

12月21日五診:上方服42劑,共經治兩個月,癢、息、嚏均無,早告有效而且殊感穩定,唯遺鼻塞未解。刻下左側已通暢,右側尚有一些。嗅覺稍有恢復。檢查:鼻腔左側正常,右下甲尚肥大,奔跑後鼻甲收縮遲鈍。舌質淡紅,苔薄白,實脈。

辨證論治:鼻甲留瘀,事無異議,治取化瘀,亦以常規處理,唯運動後收縮遲鈍,則不能不考慮帥血之氣失其充沛所致。縱然年僅弱冠,仍然重在益氣。

處方:黃芪10g,升麻3g,紅花6g,益母草10g,桃仁10g,當歸尾10g,赤芍6g,乾地龍10g,石菖蒲3g,路路通10g。

[作者按]《左傳昭公二十年》中記載了孔子的一句名言:「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意思是提倡將寬與猛兩手互為補充,使寬猛有度,則政治和諧,管理有序。乾老把這一招用於治病。此例患者,歷經五診,跨時兩月余(11周),是一份難得的疾病治療演變完整記錄。

11周中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初診到三診,患者實證為主,治以「峻劑一清一瀉」,服藥35劑;第二階段從四診開始,採用「寬以濟猛」策略,主基調由祛邪改為扶正,最終收效。

過敏性鼻炎是否「言必稱虛寒」?非也。從本案患者來看,雖鼻涕清稀、得暖緩解,似為虛寒證,卻同時有舌質偏紅、年少氣盛之實證因素。在局部癥狀與全身癥狀相矛盾時如何取捨?

乾老認為,一是要看矛盾雙方何者分量重,二是要看何者反映病情本質。該患者鼻涕清稀,這是過敏性鼻炎必備條件。也就是說,在此條件上還應進一步辨別寒熱虛實。患者舌質偏紅、血氣方剛、弱冠之年,恰恰綜合反映了「實」、「熱」是其本質。因此乾老選擇清瀉肺熱、活血通竅法。

清熱法治療鼻鼽發端於劉河間。唐宋以前,鼻流清涕總是以虛寒論之,至金劉河間在《素問玄機原病式·六氣為病》中說「肺熱甚則出涕」,「或言鼽為肺寒者,誤也」,從而提出清熱法。乾老運用此法,三診三步,各有不同。初診以舌紅、鼻甲腫大為主,清熱活血並進,用桑白皮、馬兜鈴、黃芩、山梔、甜葶藶等清泄肺熱,乾地龍、桃仁、當歸尾養血活血。

二診時,患者鼻塞減輕,舌質仍紅,此時選用涼血活血之茜草、紫草、旱蓮草,此三味既作為血分涼葯,又具有「脫敏」之藥理功能。選用此類葯的意圖,乾老謂之「步跡深入」。

三診經過前兩次治療亦有療效,但感藥效尚輕,於是選用葶藶子、黃連、山梔瀉肺、瀉心、瀉肝三者並施,乾老謂之「峻劑搏浪」,大有「弄潮兒向濤頭立」之勢。峻劑應中病即止。

四診清瀉之法既效,則「寬以濟猛」,改用撫安。此時一般醫者最易採用取「乘勝追擊」之法,然而乾老卻停止了攻伐。這是最具有辨證藝術的一個轉折。「縱然年僅弱冠,仍然重在益氣」一句,充分體現了當攻則攻、當補則補的辨證之法。

我是養健君,個人微信:ach513,有問必答!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