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何書彬:讀王陽明生平,學知行合一之理

王陽明傳記具有鼓舞讀者精神,

特別是鼓舞青少年精神的力量。

讀王陽明生平,學知行合一之理。

王陽明是明朝傑出的哲學家、文學家、軍事家和政治家,也是中國歷史上極為罕見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

他出身名門,二十八歲中進士,三十五歲上疏彈劾宦官劉瑾而入獄,隨後被貶謫到貴州龍場。在龍場,他悟出“心即理”,並提出“知行合一”說;任職江西期間,他先後平定贛南匪患、以及寧王宸濠之亂,立下大功;晚年,他力倡“致良知”說。

他的學說,世稱“心學”,五百年來折服了無數中外名人,包括張居正、曾國藩、梁啟超、孫中山、蔣介石等。

在日本漢學家高瀨武次郎看來,任何人在無論何時無論何地,都可以通過閱讀陽明傳而受益。

比如,他曾這樣寫道:

陽明先生的傳記非常振奮人心。

懶惰時讀,會讓人變得勤奮;

邪念萌生時讀,會讓人歸於正念;

胸中沉鬱時讀,會讓人變得灑脫;

心浮氣躁時讀,會讓人變得沉穩;

想退縮時讀,會讓人變得進取;

苟且偷安時讀,會讓人變得振奮;

厭世之念起時讀,會讓人變得樂觀;

不安之念起時讀,會讓人變得安穩;

怨恨嫉妒之心起時讀,就猶如紅爐點雪,會讓人領會到自身的錯誤;

浮榮虛譽之念起時讀,會立刻讓人歸於恬淡高潔;

陷入玄遠空虛時讀,會讓人歸於實學;

支離散漫時讀,會讓人歸於簡易直截。

他尤其希望青少年成為陽明傳的讀者,因為“王陽明傳記具有鼓舞讀者精神,特別是鼓舞青少年精神的力量。”

9月15日下午三點,讓我們跟隨網易歷史頻道專欄作家何書彬老師的講述,回到500多年前的大明王朝,去看看大儒王陽明風雲激蕩的一生。

嘉賓簡介

何書彬,網易歷史頻道專欄作家,廈門民盟文化委委員。

2004年畢業於武漢大學新聞系,曾任職於《廈門日報》、《先鋒國家歷史》等媒體,長期致力於非虛構文學創作。

特邀主持

書籍介紹

作者:何書彬

出版時間:2018.07

出版社: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

本書是關於明代大儒王陽明的傳記。作者通過征引大量的文獻史料和王陽明生平著作,來描述他好學曲折、風雲激蕩、光明偉岸的一生。全書文字簡潔,可讀性強,史料可信度高,是了解一代大哲王陽明不可多得的傳記書籍。

活動資訊

陽明之路

活動嘉賓:何書彬

特邀主持:源源

活動時間:9.15 15:30

活動地點:廈門大摩「紙的時代」書店

精彩內容

本書第四章為《良知為明師》,講述了王陽明在平定宸濠之亂後,提出了他第二期的教學宗旨,即“致良知”,以及他晚年的講學盛況。

一般而言,創下傳奇功業,即意味著無盡的榮耀,但在當時,這卻使王陽明進入了一個險境。因為,嫉妒者不斷地構陷他,使他遭受“謀反”之誣。當時,稍有不慎,他即可能迎來滅門之禍。

雖然,這些構陷最終沒有成功,但,這也讓王陽明徹底拋棄了“得君行道”之觀念。

自有儒門起,一代代儒士都堅信這一觀念。如,杜甫在顛沛流離之中,也念念不忘“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但是,絕對的君權也意味著絕對的專製,意味著“得君行道”只能是一場幻夢,意味著即便劉瑾伏誅,即便正德皇帝胡鬧而死,敗壞的現實也不會因此迎來多少改變。

王陽明放棄了那個幻夢,轉而把目光從廟堂之上,投向民間社會。在他提出“致良知”之說後,他的教學對象,也從一般士人,轉向了所有階層。

他認為,一個人,無論他從事何種職業,無論他在社會中的身份高低,只要誠意向學,成聖成賢之路都會向他開啟。

他認為:“四民異業而同道”,“果能……調停得心體無累,雖終日做買賣,不害其為聖為賢。”

他說:“人胸中各有個聖人,隻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他說:“良知只是個是非之心,是非只是個好惡。只好惡就盡了是非,只是非就盡了萬事萬變。”

他說:“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假外求。”

他寫道:“個個人心有仲尼,自將聞見苦遮迷。而今指與真頭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他還寫道:“爾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問人。但致良知成德業,謾從故紙費精神。”

在中國歷史上,之前從來沒有一種學說,能夠如此肯定個體價值。這如一聲驚雷,撼動了萬千遭受現世重壓的人和深陷權力旋渦的人,讓他們在已經朽壞的“治道”和“世道”之外,看到了一條光明大道。

史家余英時在回望這段歷史時,稱之為“一場偉大的社會運動”,並評點說:“‘致良知’為個體意識提供了最合需要的精神動力……通過這一層解釋,決定是非的大權已無可逆轉地落在每一個人的手上,個人根據一己的是非之心,便能對萬事萬變做出獨立的判斷。在儒學傳統中,無論是個體的承當精神或批判意識,都從來沒有達到過這樣的高度……這才是陽明‘良知’說的真精神所在。”“(王陽明)是要通過喚醒每一個人的‘良知’的方式,來達成‘治天下’的目的。這可以說是儒家政治觀念上一個劃時代的轉變,我們不妨稱之為‘覺民行道’,與兩千年來‘得君行道’的方向恰恰相反,他的眼光不再投向上面的皇帝和朝廷,而是轉注於下面的社會和平民……這是兩千年來儒者所未到之境。”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