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圖書館研究誰來做?「大學心臟」如何擺脫「貧血」

美國哈佛大學原校長艾略特曾將圖書館比喻為「大學的心臟」,但如今,很多國內高校的這顆心臟卻似乎正面臨著「貧血」。

近日,復旦大學圖書館迎來百年館慶,召開了「面向未來的研究型圖書館」的國際學術研討會。

會上,美國匹茲堡大學圖書館館長坦切娃表示,未來學術圖書館的機遇在於全球網路環境下,圖書館擁有更多樣化的專業人才,不僅要傳播資訊,更要創造知識。

提到人才的問題,就在研討會召開前不久,《中國科學報》記者對中國農業大學圖書館情報研究中心副研究館員張紅偉進行採訪時,他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中國農業大學圖書館情報研究中心利用所掌握的數據,為學校學科和學校決策發展做了一些服務,得到好評,這引來某姊妹校圖書館人員前來調研學習。但在參觀調研後,他們卻很無奈地說:「你們做法的確好,但是我們卻沒辦法學習,因為我們沒有這樣的研究人才。」

如此情況下,國內大學圖書館的「研究」由誰來做?它們的未來又在哪裡呢?

真實存在的「人才荒」

除了在開篇中張紅偉描述的故事外,他自身經歷也是高校圖書館人才短缺的體現之一。

張紅偉告訴記者,自己雖然在圖書館情報研究中心工作,但本身卻是高等教育專業的博士。「當時圖書館面臨轉型,急需人才,但是外部引進又十分困難,只能在學校內部尋找,我就這樣被從別的崗位上調整了過來。」

就在今年年初,教育部發布了《2016年高校圖書館發展概況》。

該檔案顯示,當年,國內共有858所高校在「教育部高校圖書館事實資料庫」中登記了博士學位館員數量。

其中,有573 所高校圖書館的博士學位館員數量為零,佔比達到了67%。所有登記高校的圖書館所擁有博士學位館員總人數為834人,平均每館擁有的博士數量為0.97人,也就是說,目前高校所擁有的博士館員人數,甚至還不及高校圖書館的個數。

這樣的人員構成多少讓「研究型圖書館」的提法有些尷尬。同時,不得不承認的是,這種尷尬的形成,其實是有著某些歷史原因的。

在採訪中,多位被訪者表示,高校往圖書館「塞人」是個普遍存在的現象。

改革開放後,高校為了加快自身發展,大批引進外部的高端人才。然而在引進人才的同時,人才家屬安置成為一大問題。

於是,伴隨著高校人才隊伍的「擴容」,相當一部分不具備圖書館專業知識背景的家屬被安排到圖書館工作。

當時,高校圖書館接納這些人員似乎不會影響其存書、借書的基本工作。然而,在當前圖書館功能轉型的新時期,這一做法的弊病慢慢顯露。

「在新時期,圖書館需要為師生和學校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包括研究前沿分析、學科發展動態、人才和大學發展評價等情報服務,圖書館原有人員很難適應或者勝任這些工作,而圖書館轉型急需的人才卻無處可求,或者求而不得。」張紅偉分析道,如此一來,便形成了高校圖書館的「人才荒」。

求而不得的「新血液」

在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武夷山看來,合格的高校圖書館人才已經不僅僅是「供不應求」,有時甚至已經到了「求而不得」的程度。

「目前我國很多高校資訊管理院系設有圖書館學專業和情報學專業,也培養了許多適合到圖書館工作的人才,但是真正選擇到圖書館工作的人卻不多。」他說。

武夷山自己曾帶過,也見到過很多圖情專業(指圖書館學和情報學)的學生。其中,只有很少數的人會選擇進入高校圖書館,大多數畢業後會選擇到科研機構做研究,或者進入相關公司、企業工作。

對此,武夷山感到一些遺憾的同時,也表示可以理解。

「圖情專業的學生畢業後可選擇方向有很多。與此同時,很多高校對於圖書館不太重視,評優、評職稱的名額少,沒有良好研究環境和氛圍,待遇也不如校外企業,人才自然不願進入其中。」他說。

目前國內高校中,圖書館基本都屬於教輔部門。這樣的定位使得圖書館與高校內其他院系相比,重要性沒有那麼突出。

加之很多人對高校圖書館的印象依然停留在過去,認為現在圖書館雖然已經進入網路數字化時代,但其主要功能還是供師生借閱書籍、查看資料。這樣的定位和外部形象,必然難以吸引到外部優秀人才。

張紅偉舉例道,高校中,只有少數教師和管理人員知道圖書館除了借書之外,還可以有針對性地為他們在學科和專業領域中,提供諸如前沿分析、學科發展診斷,以及人才管理和院校研究、學校決策顧問等服務。「不要說學生,現在很多教師和管理人員可能都沒有真正理解高校圖書館的重要作用。」

喚醒「心臟」要有魄力

事實上,對於圖書館在高校中的定位,相關教育管理部門早已有了明確規定。

比如在2015年,教育部就在下發的新版《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以下簡稱《規程》)中,對高等教育的社會地位、職能和作用的定位作了如下表述, 「發揮圖書館在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的作用」。

令人遺憾的是,《規程》的頒布雖然明確了高校圖書館在當下高等教育中的功能,也更加符合時代發展的需求,但似乎並沒有激起所有高校對於圖書館建設的重視。

「我們所說的重視,不是口頭重視,而是要有實際行動。」武夷山強調,就像圖書館舉辦讀書日活動培養公眾閱讀興趣;電視台舉辦京劇票友大賽,培養起一群戲迷一樣,只要採取切實的行動,改變高校圖書館的困境並不是天方夜譚。

張紅偉表示,高校要在資源的分配上重視圖書館的人才建設。在人才引進中,高校不能搞等級化、區別化對待。

「就像高校圖書館一樣,很多時候重要的東西被邊緣化,並不意味著其本身不重要,而是因為我們的主觀意識將其邊緣化了。」他說,比如有些高校每年都會支付高昂費用,購買資料庫和企業提供的快餐模板式學科和學校評估分析。

然而,這些分析報告如果由高校自身的圖書館情報分析部門來完成,可能針對性更強。

在這方面,國內很多高校其實已經開始探索,比如復旦大學圖書館就提出了圖書文獻服務與科學情報服務分層並行的做法,明確圖書館科學情報的主要功能。

「圖書館的科學情報部門在高校的學科建設、制度管理上,可以起到幫助決策者科學決策的作用。」該校圖書館館長陳思和說。

此外,他還強調高校圖書館設定學科館員的重要意義。

學科館員可針對各個學科,特別是學校建設的一流學科和重點學科,進行評估分析、資料收集等工作,深入學科專業內部,與教師對接,主動向其推廣學科前沿資訊,並對相關圖書購置提出建議。

人才培養的專業化與職業化

在採訪中,有學者表示,高校對圖書館重視程度提上去的同時,圖書館專業人才的「門檻」也應建立起來。

「比如在美國,圖書館員同醫生和律師一樣,是一種職業。沒有經過圖書情報學專業培訓的人是當不了圖書館員的。正所謂術業有專攻,即便是哈佛大學畢業的博士,不經過圖情專業培訓,也無法輕易成為美國高校圖書館員。」武夷山說。

連洪泉是華南師範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的一位副教授,目前他正在法國經濟理論和分析中心訪學。這期間,一件事情讓他對於國外高校圖書館的專業化程度頗有感觸。

法國經濟理論和分析中心的一點陣圖書管理員,在與連洪泉第一次見面時便讓他發郵件,提供自己所做研究的三四個關鍵詞。隨後,幾乎每周,連洪泉都會收到至少三四封郵件,內含與其研究主題相關的最新研究論文。

「這點陣圖書館員不是只為我一人服務,而是為整個研究中心一百多位教師和博士研究生提供這樣的文獻服務,讓大家更加集中精力,把時間花在研究工作而非文獻搜索上。能夠提供這麼多的文獻檢索和服務,沒有專業化的文獻管理能力是很難勝任的。」連洪泉說。

對此,陳思和建議,先進高校圖書館要想更好地為師生提供服務,僅培養具有圖書館專業知識的人才是不夠的,更要培養具有跨學科背景和能力的圖書館專業人才。

同時,引進國外有圖書館專業背景和經驗的人才,了解國際形勢,為我國高校圖書館發展助力。

張紅偉也強調,高校不能仍然停留在圖書館是教輔部門的傳統認識上,必須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加強圖書館的情報分析和科學研究能力,以適應新時期圖書館轉型的變化和發展需要,「這對於我國正在建設的『雙一流』高校可能更為重要」。

《中國科學報》 (2018-10-23 第5版 大學周刊,原題《「大學心臟」該如何擺脫「貧血」》)

注意!微信又雙叒叕更新了......

此次改版後,每個用戶最多可以設定12個常讀訂閱號,這些訂閱號將以往常的大圖封面展示。為了不錯過科學網的推送,請根據以下操作,將我們「星標」吧!

點擊「中國科學報」進入公號頁面→點擊右上角的 ··· 目錄 →選擇「設為星標」,搞定!

請按下方二維碼3秒識別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