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人工智能專業驟熱 有何門道?考生填志願經過仔細考量嗎?

今年高校本科招生填報志願昨天結束。從各地陸續傳出的情況來看,人工智能專業特別吃香,高校紛紛新增設相關的專業,有的還新建了人工智能學院。這到底是緊缺人才培養的剛需,還是考生選擇專業時的盲從?作為複合型學科、複合型人才培養的人工智能專業,高校對這個新上馬的學科建設,真的有足夠的周詳準備嗎?

人才缺口亟需填平

教育部在《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中提出,要引導高校瞄準世界科技前沿,提高人工智能領域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和國際合作交流等能力。到2020年,高校要基本完成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高校科技創新體系和學科體系的優化布局。到2030年,高校要成為建設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領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人才高地。這一行動計劃,也被視作填平人工智能人才缺口的一個重要舉措。

我國智能科學技術本科教育的開端,可以追溯到2003年北京大學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建立。當時,其專業代號為“080627S”,S的意思就是“試辦”。2012年9月,在教育部公布的新修訂《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成為“特設”專業,放在計算機類專業之下。由於是全新的學科體系,從近兩年各高校的設置來看,主要分為三種。一種是直接新增人工智能專業,比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都相繼開設了“人工智能學堂班”等,重點培養人工智能方面的人才。另一種是在相關的普通專業裡增設人工智能培養方向,有的是設在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有的是設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還有的是設在自動化、智能控制技術等專業裡。第三種情況是將相近的專業重新組合,或將相近專業裡有關人工智能方面的教學和研究任務單列出來加以統籌規劃,獨立設置新的“人工智能學院”。

據教育部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已有35所高校新設置人工智能專業,新增101所高校設置機器人工程專業,新增96所高校設置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有50所高校把人工智能領域人才培養納入了“雙一流”的培養方案。

積極響應國家戰略

果真是“國有所呼,校有所應”嗎?高校紛紛開設人工智能專業的真實內在動因在哪裡?

華東理工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杜文莉教授說,主要是為了對接國家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戰略及各行業在人工智能領域的人才迫切需求,要培養學生如何用計算機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包括視覺、聽覺等感知功能、人對事物的理解認知功能、人的決策與執行功能等。華東理工大學很早就開展腦機接口、智能控制、計算智能等領域研究工作,為智能科學與技術新專業奠定了良好基礎,可以在腦認知科學、智能製造、機器人等領域培養複合型專業技術人才。

同濟大學在繼續保持和鞏固原有土木、建築等一批強勢學科優勢的同時,積極響應國家戰略需求,大力推進“新工科”建設和工程教育改革創新,加快培養一批新興領域的創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作為全國獲得人工智能專業首批建設資格的高校之一,同濟自今年起招收人工智能專業第一批大學生。結合學校傳統優勢和未來發展,該新專業將圍繞“智能”中心,以“感知”和“自主智能”為特色,重在人工智能理論、方法、技術的學習,並通過以機器人、無人車等為代表的自主裝置與系統體現,為實現人類開發智能裝置與系統、賦予機器智能的長久夢想而培養專業人才。

育更多“硬科技”人才

建設一個新學科、設立一個新專業,尤其是像人工智能這樣與現代高科技發展水準緊密相關的學科和專業,用業內人士的話說,就是“要攬這個瓷器活,手裡就得有金剛鑽”,首先一條就是師資水準。現在開設普通專業人工智能培養方向的院校比較多,畢竟沒有哪個大學能和清華、北大等名校比肩,可以直接成立人工智能學院,聘請院士級別的專家來任教。大多數學校還處於邊上馬邊建設,師資隊伍與教學內容都處於新的起跑階段。

華東理工大學人工智能專業就是依托學校已有的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兩個優勢學科和人工智能與智能製造交叉研究院,致力於培養在智能製造、自主無人系統、人機混合智能等領域從事智能科學與技術相關的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工程設計與實施、組織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工程創新型人才。同時,這個新專業還注重國際複合型人才培養,與美國密蘇裡大學、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等多所國外大學建立多模式合作,采取學分互認等方式聯合培養學生。

有專家表示,像人工智能這樣的“硬科技”,驟然成為高考填報志願的熱門專業,是受到了國家經濟和科技發展的宏觀環境影響。當前,我國正在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以科技創新作為驅動力的創新型國家,必須依賴堅實的基礎研究,以及由此不斷催生出的高新技術甚至顛覆性技術。但是,目前的人才供需嚴重失衡。工信部教育考試中心曾透露,中國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過500萬人,應通過高校的培養,為“硬科技”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資源。據普華永道發布的報告顯示,早在2018年下半年,在國家政策持續驅動下,科技行業的首輪融資首超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斬獲首輪融資總額的47%。這意味著未來的區塊鏈、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智能物聯網及其他IT服務類企業數量將會越來越多,就業崗位也將隨之增多。

不斷提升專業水準

有高校表示,如果用“猝不及防”來形容突如其來的人工智能專業在高校招生時的火爆,一點也不誇張。據網易科技與烏鎮智庫在2016年出品的《全球人工智能發展報告》中顯示,中國人工智能大學排名靠前的分別是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複旦大學、南京大學等。目前國內的互聯網和高科技巨頭企業都特別熱衷招聘人工智能相關專業的畢業生,如果是博士的話,起始年薪幾乎都在30萬元以上。

有意思的是,在人工智能專業紅火的今年,教育部也同時撤銷了不少專業。從被撤專業的名錄來看,倒並非完全是因為“冷門”。以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為例,約有17所高校撤銷了這個專業。有業內人士分析說,並非服裝專業該淘汰了,社會不需要了,而是開辦這個專業必須擁有一定的實力甚至底蘊。從撤銷該專業的高校來看,大多在紡織和服裝領域裡聲譽平平。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招生人士特意提醒考生,填報志願不能一窩蜂,更不能盲從,還是要仔細考量學校的辦學水準。

據悉,對於人工智能等新增的專業,教育部已對各高校提出了明確要求,要求各高校要加強對新專業的建設和管理,突出社會需求,根據自身條件,合理控制招生計劃。同時,不斷提升專業水準和內涵,切實保證人才培養的質量。同濟招辦就表示,對學校來說,新設人工智能專業不僅是專業布局的問題,更重要的是牽頭建設上海人工智能科學中心,同時啟動“智能科學與技術”高峰學科建設,用“人工智能+”賦予同濟傳統學科新動能,並衍生出智能汽車、智能建築等新型複合型專業。

新民晚報記者 王蔚 張炯強

延伸閱讀

上馬新專業應注重前置評議

除了人工智能,電競、大數據乃至彩票管理等專業,這些年都十分熱門。人工智能產業迅速崛起,相關專業的熱門必然是應有的議題。但高校裡所謂“熱門”與“冷門”都是相對的。什麽專業該增設,什麽專業該裁撤,雖然是學校自主的辦學行為,但也受到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深刻影響。

我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管理規定》提出,高校設置和調整專業,應主動適應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適應知識創新、科技進步以及學科發展需要,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接受高質量高等教育需求;應遵循高等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符合學校辦學定位和辦學條件,優化學科專業結構,促進學校辦出特色,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如今人工智能專業特別受青睞,恰恰反映了社會的亟需,滿足了年輕人的求知意願。長期以來,我國高校專業設置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與隨意性,新興、交叉、綜合性學科專業發展缺乏力度,緊貼市場、適應需求的一批專業未得到充分發展。高校學科專業設置不盡合理,反過來也會直接製約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能力。

另外還需指出的是,我國高校在專業的管理上比較注重日常的評估、檢查,並建立了專業的“紅黃牌”制度,而對於上馬一個新專業的前置評議卻容易“走過場”。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好,也必然會在相當程度上影響到新學科、新專業的可持續發展。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王蔚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