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滴滴安全隱患的引爆器——性暗示社交!

3 個月前,空姐打順風車出事後,滴滴順風車停業整改一周,其默認公開乘客資訊的設定,一度被關閉。

但最近,系統又改回了原樣,乘客資訊還是會被司機看到。因此,又釀造了另一場慘案,一溫州樂清女子因打順風車不幸遇難。

為什麽滴滴順風車屢屢出事?今天我們想和大家談談一談,滴滴的原罪——社交。

滴滴順風車事業部總經理黃潔莉,曾公開表示:

“順風車是「一個非常有未來感、非常 sexy 的場景」,我們從一開始就想得非常清楚,一定要往這個方向打。

過去你每天在路上兩個小時,對於你的人生來說是消耗,但現在通過順風車你可以認識比較靠譜的人,獲得好的社交體驗,它就變成了一種收益。

這是從來沒有存在過的一個場景,就像咖啡館、酒吧一樣,私家車也能成為一個半公開、半私密的社交太空。”

簡單來說,黃潔莉的意思就是,我們不僅僅只想做計程車軟體,我們還希望乘客和司機之間產生“關聯”。

為了證明滴滴做社交的野心,你可以看看它的官方海報,對於計程車軟體來說,可以算得上十分三俗了(還有很多,這裡就不多放了)。

為什麽滴滴要做社交?

滴滴是工具類產品。工具類產品一般指的是,你手機上那些“真·用完即走”的App,比如墨跡氣象、計算機、手電筒、餓了麽、摩拜單車、滴滴等。

PS:絕對不是微信小程式這樣,心口不一的“用完即走”。

他們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即使你做的再好,它也只是一個工具。

用戶總是在需要解決問題(工具屬性)的時候,才會想到你,使用頻次低,並且用完即走。

而所有用戶需求中,社交是最硬的剛需,包括熟人、陌生人。微博、微信以及陌陌的上市,成功的核心因素就是社交。

所以一旦工具類產品引入社交,就可以一定程度增加用戶在線時長,提高他們的粘性,培養忠誠度。

再者,單純工具類產品的商業價值有限,變現難。

比如墨跡氣象(工具類產品),在新三板上市,手握 4.7 億用戶,本來可能是“氣象第一股”。不過支撐墨跡氣象上億營收的支柱,卻只有“廣告收入”一個(佔比 98%),被外界戲稱為獨“腳”獸。

因為它的用戶粘性確實一般,招股書顯示,2014 年以來,墨跡氣象 App 單個用戶日均使用時長,均介於 1 分 21 秒到 2 分 36 秒之間。

這樣“分分鐘的生意”能持續多久也還是個問題。而引入社交,能夠多元化商業模式,提升產品的商業價值。

所以滴滴為了讓司機端的用戶量劇增,用了社交策略,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就打敗了所有順風車的競爭對手。

根據滴滴公布的數據,目前滴滴的順風車一年的下單量有 3000 萬,幾乎佔據順風車 90% 市場。

但靠“性”打擦邊球起家的順風車,注定是走不遠的。8.27 日零點起,滴滴順風車已在全國範圍內下線。

滴滴平台的順風車下線通知&程維昨日道歉聲明

同樣失敗的社交嘗試還有哪些?

利用“異性關係”噱頭做社交,滴滴並不是唯一的例子。

2016 年 11 月 27日,一心想要突破社交短板的支付寶,上線了“圈子”功能。

其中校園日記、白領日記僅限女性發帖,男性只能進行打賞,芝麻信用分高於750 以上才有資格進行評論。

圖片來自網絡

一些“圈子”甚至出現了大尺度照片、人身攻擊、明顯廣告等內容,嚴重影響產品定位和用戶體驗。

起初,支付寶方面表示,“圈子”處於測試中,對於發布含有色情等違規言論的行為,“圈子”管理員有權刪除其動態,對账號做禁言,甚至拉黑账號。

但上線兩天后,支付寶在強烈的爭議下,關閉了該功能。

另一款在社交嘗試中栽了跟頭的產品是航旅縱橫,本想突顯“同坐一班飛機就是緣分”的初衷,但卻因隱私泄露,得罪了廣大用戶。

6 月 5 日,航旅縱橫上線“虛擬客艙”功能,在航旅縱橫 App 的選座入口,用戶可以開啟一鍵群聊模式,與同機艙的乘客聊天。

用戶選擇座位後,聊天界面就會自動彈出相關資訊:

“我剛剛預約了座位xx……期待坐在鄰座的你哦。”

在選座界面,用戶點擊已被選定的座位,可以在螢幕右下角,跳轉至選擇該座位的用戶的個人主頁。個人主頁上顯示了用戶的頭像、標簽及飛行熱力圖等資訊。

標簽裡包括年齡、星座、常選座位等資訊,甚至還包括了常住地。飛行熱力圖則顯示了用戶的歷史飛行地點及頻率等隱私資訊。

更誇張的是,個人頁面下方,還可以點擊私聊直接與對方聊天。

航旅縱橫界面

6 月 11 日,航旅縱橫在輿論重壓之下發文回應,稱開發這個功能是因為“聽到了大量用戶的呼聲”,目的是在“沉悶單調的客艙之下,幫助大家開啟有溫度的飛行”。

6 月 13 日下午,航旅縱橫通過官方微博再次回應,已將虛擬個人主頁設為默認關閉。

事實上,打了“異性社交”擦邊球的產品不計其數,張小龍也曾直白解釋“搖一搖”所包含的性暗示。

為何滴滴順風車的社交注定失敗

社交有兩個關鍵點:一個是用戶關係鏈的搭建,另外一個是場景。

社交功能的底層邏輯還是用戶關係鏈的搭建,產品通過一定的關係鏈基礎,就能為用戶創建一個具體的場景,從而達成一定的用戶行為(評價、點讚、聊天等)。

社交產品們,為了能夠增加用戶的連接點,通常會採用如下 4 種方式。

1)興趣連接

擁有某種共同興趣的用戶天然容易連接,而且興趣切的越細,用戶連接難度越小。

對寵物感興趣的人不一定能夠連接起來,但是那些養英短(一種貓的品種)的人一定是可以聊的很嗨,這也是為什麽百度貼吧過了這麽多年,還依然堅挺。

2)地域連接

在 PC 時代同一個城市,同一個學校,同一個小區可以產生連接,也就有了人人網、開心網、19 樓這樣的社交產品。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因為智能手機本身自帶 GPS,就出現出了 LBS(基於地理位置的分享)的產品,比如陌陌和探探,都是給你推薦 1km 以內的好友。

3)關係連接

有些連接點是天然存在的而且非常的強,同學、同事、親人、子女,甚至已經在社交產品上沉澱的連接也算是一種關係連接。

基於已有連接關係來做社交產品也是最猛的,微信用戶指數型爆發的時間點,也是允許用戶導入QQ好友之後,將已經存在的連接快速的遷移到自己的平台。

以上 3 種連接方式是用戶是為了溝通產生的連接,不過它們終究是是非常慢的。

4)供需關係

對於社交產品來說,不能在用戶注冊的前3天將它的關係鏈建立起來,用戶就會流失,於是很多產品就用到了關係鏈建立的終極殺器——供需關係。

Linkin 的是企業招聘需求與人才求職需求的供需連接,百合網是剩男和剩女的供需連接,微博是粉絲和明星的建立以「關注」為核心的關係鏈。

目前市場上絕大部分的陌生人交友軟體,都是基於異性供需來做冷啟動。

但僅僅將異性關係鏈”作為起家手段,來獲取用戶,是無可指摘的。

因為畢竟利用此手段,獲取用戶後,這些軟體會做轉型,比如陌陌轉為直播;或者是淡化”異性關係鏈“,比如現在的微信淡化“搖一搖”。

而滴滴就不同,其一開始就沒有隻將“異性關係鏈”,作為冷啟動獲取用戶的手段,而是將其視為整個產品發展的核心策略。

但還有人說探探呢?它也是利用“異性關係鏈”,並且也沒有做轉型,那不是同樣有問題嘛?

所以接下來,我們來談談社交的第二個關鍵,場景。

社交關係的搭建離不開場景,順風車的社交場景,比起陌陌探探更加罪惡。

在乘客搭乘順風車前,滴滴順風車的社交場景是線上場景。而一旦乘客搭乘了順風車,滴滴順風車的社交場景就變成了封閉的“車”。

只要女乘客上了車,事件的走向基本就由司機把控,這相當於賦予了司機單方面的權利,女性乘客完全處於弱勢地位,做不了主。

不同於陌陌、探探等社交平台,用戶使用這些產品,本就出於“交友”的需求,而且雙方看上眼之後,才會基於自願的原則發生下一步的事情。

用戶雙方從線上社交轉到線下社交的時候,無論選擇咖啡廳、商場、酒店或是其他社交場景,都是基於雙方資源協商的結果。

從社交關係鏈和場景來看,滴滴一開始就擁有了“壞的產品基因”,雖說一個好基因的產品不一定能夠成功,但是一個壞基因的產品,死亡和轉型就是必然。

總結

社交最考驗一個公司對人性的理解,社交生態的構建是一個從物質需求到精神需求,從單維連接到多維連接的過程。

但是有不少人選擇了偷懶的捷徑——性暗示。

阿里在社交入口上的兩次抗爭,均是大張旗鼓的開始,草草收場。最大的問題就是將社交當成一門直接的生意。

滴滴順風車業務也一樣,將社交作為擴大規模和增長的手段,卻忽略出行社交場景的特殊性,將乘客的安危置於其次。

性暗示是社交產品增長的核武器,也是玩火自焚的開始。唯有以“價值社交”取代“性暗示社交”,讓陌生人之間因為社交的產生價值,才有可能真正變得靠譜。

你還會用滴滴嗎?

歡迎留言和我們分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