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薦書:王伯敏《中國繪畫通史》

微信ID:sanlianshutong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王伯敏《中國繪畫通史(上下冊)》梳理了自舊石器時代以降的中國繪畫脈絡,論述了各個時期畫作、畫家、畫論的成就和發展歷程,內容涵蓋卷軸畫、岩畫、墓葬壁畫、石窟寺壁畫等。尤其是對出土材料的收錄和解讀,成為亮點之一。今天看來,仍然是較全面、系統的美術史著作。

中國繪畫通史(上下冊)

王伯敏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8-6

重構中國繪畫的歷史

文 |巫 鴻

(巫鴻任教於美國芝加哥大學美術史系,

執該校 “斯德本特殊貢獻教授 ”講席)

北京三聯書店將出版王伯敏先生的《中國繪畫通史》,我知道了非常高興。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在我看來這部書是現代中外美術史家所著各種中國繪畫史中取材最為廣泛,構思也最有創造性的一部,由三聯書店出版推廣可方便廣大中國美術愛好者對我國繪畫史的學習;二是因為著者對本書範圍和取材的考慮並非僅僅擴充了中國繪畫史的知識範圍,而是同時也更新了收集和使用歷史素材的手段方法,因此對中國美術史的一般性研究也有方法上的意義。舉例說明這後一點,王先生在談到他希望把本書寫成一部多民族繪畫史時說的一段話十分有代表性,可以作為了解作者寫作意圖和史學觀念的一把鑰匙。在他看來,任何對繪畫史內容的擴張並非僅僅是量的增加,而必須突破原來的寫作框架:

因為“系統”不是簡單化的一種排列,它必須削枝理節、縱橫穿插,才能使全書有機地、又很有默契地容納下具有上下數千年歷史、覆蓋幾百萬平方公里土地的主要史跡……繪畫藝術史,不是某一種技術進步的歷史,它是一部人們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審美趣味以及民族性格變化的歷史。

可以說,作者在取材和結構等方面所做的革新都是為了這個中心的,即把一本繪畫史寫成一部“人們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審美趣味以及民族性格變化的歷史”。讀者在閱讀和使用這部書的時候會對本書的特點各有領會,我在這裡隻略談一下我所感受最強的兩點。

第一點是關於史料的擴充,特別是作者對考古材料的大量應用。我想再次強調這並不是單純擴大知識範圍的問題,因為對某一特定類型材料的注重不可避免地會改變所寫歷史的範圍、內容和性格。以往《中國繪畫史》多以傳世繪畫和畫史記載為主要素材,即便近年重構中國繪畫的歷史來學者不斷嘗試結合使用考古材料,但這種使用一般說來仍是局部的和輔助性的。王先生在這方面做了一個重大突破,因為在他的筆下,考古材料往往對重構中國繪畫的歷史發展具有了決定性意義。這一特點在其對宋以前繪畫的討論中尤其突出,但即使是宋、遼、金階段,他所大量引用的墓室壁畫材料仍使讀者對這一時代的繪畫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對考古材料的大量運用導致“繪畫”概念的擴大以及繪畫史敘事模式的改變。雖然不少以往的美術史家也在其對中國繪畫的討論中包括了石窟和墓室壁畫、畫像石,甚至器物裝飾,但是重心無可置疑地仍在卷軸畫上。這種偏重在研究宋代以後繪畫的時候可能問題較小,但在研究宋代以前繪畫時則大有問題,因為唐代和唐代以前這門藝術的大宗應是建築壁畫和其他類型的裝飾繪畫。本書唐代一章可以說是比較切實地反映了這種歷史情況,把大約一半篇幅用於分析石窟和墓葬壁畫,同時在對畫史所載畫家的討論中特別突出吳道子這位出身工匠的壁畫大師。

對考古材料的重視也把中國繪畫史從單純的書畫鑒定中解放出來。舉例來說,繪畫史著者常常在某些傳世卷軸畫的真偽和斷代問題上爭論不休,但確鑿無疑和時代有據的繪畫作品卻往往被放在了一邊。本書則一改這種偏見,如討論隋代繪畫的時候,著者對一些重要畫家和傳世作品(多為後世摹本)作了簡要介紹,而把分析的重點放在了敦煌石窟中所保存的隋代壁畫,尤其是 303窟中的一幅 13.5米長的風景畫。以著者的話來說,“與現存古代的長卷山水比較,它是一件較長又較早的作品”,對研究山水長卷的發展至為重要。

我想強調的另一點是關於本書的結構。實際上,考古材料的積累已經使得一部中國繪畫史不再只是一部以宋以後一千年為主的“卷軸畫史”。這部歷史的前半大大地充實了,原來資料十分貧瘠的上古、商周時期現在有了不少實際繪畫形象,除較熟知的彩陶和畫像銅器以外,又增加了岩畫、地畫和帛畫。但著者所做的另外兩項創新同樣對改變繪畫史的結構和敘事模式起了重要作用。一項是他對民間藝術的重視,如本書唐、宋、明、清各章都包括對民間繪畫的專論,列舉有關當時藝人和作品的資料,絕非泛泛而論的簡介。另一項是他對近現代美術的重視,使這部中國繪畫史不僅是一部古代繪畫史。全書最後一章專論 20世紀前半繪畫,討論重點除重要畫家外包括繪畫社團和美術學校的出現以及漫畫和月份牌等大眾藝術的流行,洋洋灑灑百餘頁,可說是自成一部簡明民國時期繪畫史。

當然,沒有一部美術史是完全客觀的。特別是在觀點、傳統紛紜的今天,美術史寫法的差異往往反映了作者的選擇。但我認為一個基本的原則應該是采取一種開放的態度,對新史料做最大程度的利用,同時對藝術史的史學規範不斷進行反思。王伯敏先生的這部《中國繪畫通史》在這兩方面都為我們做出了榜樣。

2000年5月於北京

王伯敏浙江台州人。1947 年畢業於上海美專,後於北平藝術專科學校研究班深造。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史學會理事,敦煌研究院兼職研究員。1992 年國務院表彰其“為發展我國文化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予以國家獎勵的殊榮。美術史論家、畫家、詩人,自言“詩、書、畫是一生讀書的余事”。為美術史研究方面集大成者,在美術史界著述頗豐,有《中國繪畫史》《中國版畫史》《中國美術通史》《中國少數民族美術史》《中國繪畫通史》《中國畫的構圖》等。

中國繪畫通史 總目

上 冊 目 錄

(▲ 向上滑動查看)

我們的文明建立在萬千書籍的多樣性上:只有像一隻彩蝶從各種語言、對立與矛盾中吸食花蜜那樣,不斷在各種書頁中遊走追尋,你才能發現真理。——卡爾維諾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