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蘇東坡VS王安石 | 宋代兩大文豪的PK

蘇東坡VS王安石

宋代兩大文豪之間的PK

同為北宋王朝的朝廷棟梁,同為名列“唐宋八大家”的傑出大家,蘇東坡和王安石在風起雲湧的政壇中掰過腕子,賽過高低,針鋒相對,互不相讓。政治上的異同,情感上的隔膜,文人之間的較量,這兩位雖說不上是敵人,但也絕說不上是朋友。

北宋神宗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的二月,蘇東坡殯喪完他的父親,並守了三年的喪,終於從家鄉四川回到闊別已久的都城開封。他很快發現,離京三年期間,首都已經物是人非:英宗駕崩,神宗接位,王安石上台實行變法;而自己曾經所擁有的也隨著大行皇帝而一去不再。

也是這年,也是這月,王安石被宋神宗趙頊任命為諫議大夫、參知政事。這就是說,新登基的年輕皇帝決定賦予他足夠的權力,來掌控國家,以推行新法。宋神宗幾乎將整個大宋王朝,托付給這位改革家,由著他大展拳腳。

哪怕值此權高位重、如日中天之際,面對這位輕狂囂張的後起之秀,王安石很難不把他看作自己與神宗皇帝之間的第三者。而且,能指望這個在學問上看不起自己,在文學上勝過了自己的蘇東坡,對他的改革,對他的變法,唱讚美詩麽?

蘇東坡丁憂三年回來,這樣輕易地被王安石從牌桌上拖下來,逐出於權力遊戲之外,當然不能善罷甘休,當然不能咽下這口氣。在擔任國子監舉人考試官時,他出了一道極具反諷意味的策論題目:“晉武平吳以獨斷而克,苻堅伐晉以獨斷而亡,齊桓專任管仲而霸,燕噲專任子之而滅。事同功異,何也?”

試題一發到考生手裡,無不會心而笑,連貢院的兵卒都看出名堂來了,王安石哪裡能忍受這樣公開的挑戰,大冒其火。

這位大改革家、大思想家,也有其可愛可笑之處,只要一碰上蘇軾,就捺不住地神經質,就捺不住地肝火旺,就捺不住表現出文人的氣質來。

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的二月,新法推行一年以後的弊端逐漸顯現,舉國上下,苦不堪言。用蘇軾的話來說,就是“立條例司,遣青苗法,斂助役錢,行均輸法,四海騷動,行路怨谘。”

王安石最大的錯誤,就是他根本不把反對者的意見當回事,更不把當時的大多數老百姓的意志當回事。他開著那輛快要散架的帝國破車,只顧踩著他的油門,加速度地向前衝去;口中還念念有詞:同志們哪,老鄉們哪,我可是一心一意,全心全意,為了你們才這樣乾的。

蘇東坡看著這位黑臉車夫,心想,算了吧!盡可能地離你遠些,求個安生吧!於是,他給神宗打了個報告,陛下,你還是恩準放我外任,到杭州做太守去吧!

於是,在這場表面很政治,其實還是很文學的較量中,兩位文人,說不上誰輸,也說不上誰贏,雙方打了個平手。

文人的較量,最佳狀態為實力的較量、才能的較量、智慧的較量、創造力和想象力的較量,誰是半斤,誰是八兩,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一切都公平公正公開的競爭之中,那麽,贏也贏得安心,輸也輸得甘心。但有的文人,他只能贏,不能輸,他又沒有本事贏,可他不想認輸。怎麽辦,只有借助於文學以外的手段,或站在明處,或躲在暗處,取得壓倒對手的優勢,拿著獎牌,捧著獎杯,數著獎金,披著獎帶,面不改色心不跳,氣壯山河衝鬥牛,那才是文壇上最令人氣短齒冷的醜惡現象。

《血性的失落》

作者:李國文

出版社: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微店購買鏈接

組稿 | 袁曉丹

美編 | 褚嫣楠

圖片 | 江蘇文藝出版社(部分來源於網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