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專攻人類的DNA型病毒!B肝竟是人類傳染病史「頭號天敵」?

本文綜合自《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說起人類歷史上最臭名昭著的傳染病,B肝絕對算得上名列前茅。在第九個「世界肝炎日」之際,我們來認識一下B肝病毒的「前世今生」。

01

B肝病毒是如何發現的?

我國古代雖然沒有「肝炎病毒」之說,但是從古代文獻的記載來看,病毒性肝炎很可能是一個古老的病種。因為早在漢代,當時的名醫張仲景就在他的著作《傷寒雜病論》中對黃疸病進行了分類記載,其中有些可能就是乙型肝炎引起的。

西方醫學最早認識到這種疾病則可能是在1883年。據說當時是一次偶發事件,天花流行,為了預防天花,德國一家造船廠對工人接種了由人淋巴結製備的牛痘疫苗,注射後人群中有不少人出現了黃疸,這很可能是通過血源途徑感染的急性黃疸型乙型肝炎。

直到1965年,國外學者布隆伯格在2名多次接受輸血治療的病人血清中發現了一種異常的抗體,它能與血清中的抗原起反應而形成沉澱,這是一種性質不明的抗原。因為它來源於澳大利亞土著人,因此布隆伯格把它命名為「澳大利亞抗原」,簡稱「澳抗」。

該抗原的發現引起了世界各國醫學界的極大興趣,並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直到1969年才明確這種抗原與乙型肝炎有關。次年,丹娜等科學家首次在電子顯微鏡下觀察到乙型肝炎病毒的形態,確定了這種神秘致病病毒的真實身份。

02

專攻人類的DNA型病毒

B肝病毒(簡稱HBV)是一種僅對人類和猩猩有易感染性的DNA病毒。由於完整的B肝病毒呈顆粒狀,因此也被稱為「丹娜顆粒」。那麼,這種在1970年由科學家丹娜發現的直徑42納米的病毒,又具有哪些特點呢?

B肝病毒主要由兩部分組成,外面是一層覆蓋整體的外衣殼,相當於一般病毒都有的薄膜結構。這層外殼由雙層脂質和蛋白質組成,上面附著有B肝表面抗原以及蛋白質。

外殼內部的核心部分主要為雙鏈DNA,其上帶有DNA聚合酶,整體大概由3200個核苷酸組成。值得一提的是,B肝病毒的兩條DNA鏈長短不一,這也正是其不易被攻克的重要原因所在。

在顯微鏡下不難發現,B肝病毒有三種形態,分別是大球形顆粒、小球形顆粒和管形顆粒。大顆粒就是最為著名的丹娜顆粒,而小顆粒則是B肝病毒感染後血液中最多見的一種,它本身並不含有DNA以及相關的聚合酶。管型顆粒實質上是由幾個小球形顆粒聚合在一起而成,但同樣具有抗原性。

03

人類的B肝防治戰爭

既然已經發現了B肝病毒的真身,那麼如何消毒與防治就成為了人類研究的重點。

幸運的是,B肝病毒對多種常用的消毒方法均很敏感,如進行2分鐘的熱力消毒即可使乙型肝炎病毒滅活而失去感染性。而諸如過氧乙酸、環氯乙烷、碘製劑及戊二醛等對乙型肝炎病毒的滅活都具有非常顯著的效果。

不過也應注意到,酒精、普通高溫等方法不能殺死B肝病毒,這是因為B肝病毒在外環境中具有很強的抵抗力,通常在37℃下能穩定60分鐘,一般的化學消毒劑或加熱到60℃4小時都不能將其消滅,在-20℃的條件下甚至貯存20年後仍具有傳染性。

好在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現如今對B肝的治療已經有了明確而有效的方法,例如使用α-干擾素、干擾素誘導劑等直接進行抗病毒療法,或是應用中國傳統的中醫達到清熱利濕、芳香化濁、調氣活血的目的,都可以很有效地緩解甚至治癒乙型肝炎。

據國家衛健委疾控局發布的《2018年全國法定傳染病疫情概況》顯示,病毒性肝炎依然是我國法定報告傳染病中報告病例數第一的乙類傳染病。據中國肝炎防治基金會提供的數據顯示,我國B肝病毒感染者約8600萬,C肝感染者約1000萬,肝炎防控形勢依然嚴峻。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