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巴黎聖母院——哥特式建築的極致終將迎來又一次新生

1842年,剛剛30歲的建築師歐仁·維奧萊-勒-杜克(Eugène Viollet-le-Duc)與搭檔拉索斯(Lassus),共同贏得了巴黎聖母院修繕工程的設計合約,負責全面整修教堂,從1844年正式開始修複,整整持續了20多年。今日所見的巴黎聖母院,從立面石材、飛扶壁、正門、彩色玻璃窗,到滴水獸、壁畫、雕塑等等重要元素的修複和更新,都是在勒-杜克的嚴格指導下進行的。

巴黎聖母院令人驚豔的玻璃窗,圖/巴黎聖母院官網。

火災中最令人惋惜哀歎的一幕,是教堂標誌性的尖塔在烈火中轟然倒塌,但這並不是巴黎聖母院最初的尖塔。最早的尖塔建於13世紀,在隨後5個世紀的時間裡受損嚴重,可能是出於安全考量,尖塔在1786年被徹底拆除。

昨日倒塌的尖塔,是由勒-杜克決定重建的,他研究了13世紀的遺跡,結合結構分析與比例分析,將尖塔加高了13米,尖塔底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各有三座灰綠色的銅質人像。

作為整個修復工作的“總導演”,有戲癮的建築師勒-杜克也巧妙地留下了一個“彩蛋”,他把其中一個雕像偷偷換成了自己,卷發、身著中世紀的服裝、手握一把直尺,尺上面刻有建築師的名字。所幸,就在幾天前,這十二座雕像連同其他四座在修繕工作中被吊車取下,現在毫發無損。

作為文化藝術界的超級大IP,巴黎聖母院在建築史和建築藝術中的地位非同一般。它與亞眠大教堂、蘭斯大教堂和夏特爾大教堂,並稱法國四大哥特式教堂。

哥特式建築起源於12世紀的法國北部,從教堂建築逐漸擴展到其他公共建築,例如英國國會大廈。哥特式繼承了羅馬式建築的拱頂,並將圓拱發展為尖券,建築結構也從拱、穹頂、厚實牆體等整體受力體系,轉變為一種更接近“框架結構”的受力體系。

創新的結構形式使得建築突破了巨柱支承結構的高度限制,建築師也從砌石匠的工作中解脫出來,四周的牆壁中才得以布置輕盈的彩色玻璃窗,原本昏暗、樸實的教堂、宮殿中開始變得高聳而明亮。正如周杰倫在《布拉格廣場》中唱道,“琴鍵上透著光/彩繪的玻璃窗/裝飾著哥特式的教堂。”

高大通透的花窗和傾瀉而下的日光,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空間體驗,哥特式的建築因此迅速風靡歐洲,羅馬式建築中厚重的磚石結構,在精巧而高聳的哥特式建築中被發揮到了極致。

建於哥特式早期與盛期之間的巴黎聖母院,是最經典的哥特式教堂之一,經過多次加建改建,如今長127米,寬45米,拱高33米,被燒毀的尖塔頂部高90米。巴黎聖母院標誌性的三扇玫瑰窗(分別位於西、南、北立面),也是勒-杜克的另一項重要的修復工作。玫瑰窗泛指圓形窗洞,特指哥特式教堂中設計繁複的像多瓣玫瑰花的窗戶,小塊的玻璃嵌在厚厚的圓形石框中。最早的玻璃已經全部在修復工作中被替換,一度為透明無彩色的玻璃,現存的花窗,是勒-杜克按中世紀的彩色玫瑰窗修複的。

法國已經宣布將修複重建巴黎聖母院,雖不是首次修複,也有無數文獻可查閱,但在設計和建造技術如此發達的今日,修復工作仍要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在多年後的建築歷史課本中,一定會讀到,2019年4月15日黃昏,巴黎聖母院遭火災重創。隻言片語無法形容目睹此場景的心痛,所幸的是我們仍有機會,等到巴黎聖母院的新生。

遠山眉(建築評論人)

新京報編輯 吳龍珍 校對 翟永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