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巴黎聖母院大火,塔頂倒塌,玫瑰花窗受損嚴重

當地時間4月15日傍晚18時50分左右,法國巴黎聖母院發生火災。大火從閣樓上燒起後迅速蔓延,目前建築物內的人員已撤離,暫未發現有人員傷亡。

有媒體稱,火災可能與大教堂正在進行的翻修工程有關,目前雖未完全證實,但已排除故意縱火可能。

法國總理馬克龍取消了原本定於當日的全國講話,他發推稱:“巴黎聖母院正身陷火海……今晚,如同所有同胞一樣,看到這一部分的我們正被燒毀,這讓我十分悲痛。”

經過幾小時的撲救,巴黎聖母院的大火終於熄滅。根據法國媒體的報導,消防隊員稱,巴黎聖母院主體結構被“拯救”,主結構整體保存完整。

“巴黎聖母院的塔尖在大火中倒塌,天花板基本被燒毀,火勢蔓延到兩座鍾樓中的一座。但主體建築結構基本得以保留,兩座鍾樓也免於在大火中倒塌。建築內部的碎片仍在冒煙,但石刻基本完好。消防部門稱,一些內部結構仍有倒塌風險。

巴黎聖母院中保存的珍貴文物如荊棘王冠、聖路易斯長袍等都是安全的,消防員還及時救出了一些大幅繪畫作品,巴黎副市長稱能搶救的藝術品都被保留下來了,但當局未公開是否所有文物都已被搶救出來。巴黎聖母院標誌性的玫瑰花窗據稱得以保留,具體狀況仍不清楚。”(@微天下)

“非常非常萬幸的是主結構保存下來,兩座塔樓也獲救,塔頂的一些著名雕像因為修繕幾天前被移走幸免於難!!但被稱之為“森林”的整個橡木結構塔頂倒塌在濃煙裡,幾個著名的玫瑰花窗受損嚴重。”(@英國報姐)

馬克龍在電視講話中宣布,將重建巴黎聖母院。與此同時,網上捐款網站已經啟動,據媒體報導,法國億萬富翁、國際奢侈品集團開雲(Kering)的董事長兼CEO弗朗索瓦·亨利皮諾特在一份聲明中承諾,將捐款1億歐元用於重建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約建造於1163年到1250年間,是巴黎最有代表性的歷史古跡之一。

但至遲在公元6世紀,巴黎聖母院的原址已經有了一座羅馬式教堂

到了1160年,隨著巴黎城市的發展,原有的羅馬式教堂過於老舊,已經不能滿足基督徒的需要。在1160年被選任為巴黎主教的莫裡斯·德·蘇利(Maurice de Sully)決定在這個地方重新建造一座宏偉的大教堂。

現在的巴黎聖母院始建於1163年,在1345年建成。

18世紀末,法國大革命時期,教堂的大部分財寶都被破壞或者掠奪,處處可見被移位的雕刻品和砍了頭的塑像,唯一的大鍾幸免沒有被熔毀(就是《巴黎聖母院》裡卡西莫多敲的大鍾)。

之後,教堂改為理性聖殿,後來又變成藏酒倉庫,直到1804年拿破侖執政時,才將其還為宗教之用。

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的小說《巴黎聖母院》於1831年出版,引起很大的反響,許多人都希望修建當時殘破不堪的聖母院,引起當時的政府當局對聖母院的關注。

修複計劃於1844年開始,由歷史學家兼建築師奧萊·勒·迪克(Eugene Viollet-le-Duc)主持。

1845年,拉素斯(Jean- Baptiste-Antoine Lassus,1807-1857)和維優雷·勒·杜克(Viollet-le-Duc)負責全面整修教堂,工程持續了23年,修繕了尖頂和聖器堂,因此今日我們見到的巴黎聖母院,有很多地方是由他們來重新詮釋的。

20 世紀聖母院的保護工作有三類:保護、修複和安全。

20 世紀巴黎聖母院最早的保護工程是1938 年歐尼斯特·海皮斯對西塔樓進行的工作,二戰時被中斷, 1955 年完成。

1968 年, 文化部長安德烈· 馬爾羅發起了對巴黎文物建築的清潔運動,以此為契機,聖母院在1968年8月到1970 年11月間,進行了清洗和加固立面工程,由伯納德·維特裡負責。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中殿的西端開始保護,1980 年唱詩班廳和十字耳堂的南翼繼續施工,直到2009 年,中殿和十字耳堂的北翼才終於完工。

巴黎聖母院屬於哥特式建築,它建造全部採用石材,其特點是高聳挺拔,輝煌壯麗,整個建築莊嚴和諧。雨果在《巴黎聖母院》比喻它為“石頭的交響樂”

哥特式建築並非源自憑空的臆造,而是來自於對既存建構體系的幾處“優化”:

肋拱:原型來自於歷史悠久的“十字拱”,它能將豎向荷載轉移到四角的支撐上。作為十字拱的“優化”,哥特建築肋拱下方的“肋”作為永久性構件可以使施工不再需要模板,從而顯著節約了施工時間。

圖片來源:本傑明.穆棟《巴黎聖母院——建造與保護的 歷程及方法論》

飛扶壁:來自與早已存在的圓拱和獨立於牆的扶壁的結合,這種哥特建築中常見的結構體能起到分擔牆體側推力的作用。它以更主動明確的結構角色取代了被動受力的梁柱體系,平衡關係更加奇妙,且更加輕便經濟。

飛扶壁的出現使得建築能夠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這在此以前只能依靠巨型的支柱來實現。

圖片來源:本傑明.穆棟《巴黎聖母院——建造與保護的 歷程及方法論》

13 世紀初,隨著哥特風格的加速演進,大教堂進行了一次小規模改建、增建:

窗洞向下拓展以增加更多的光線;半圓室外走廊的兩處拱頂新建了飛扶壁;中殿的屋頂構架與唱詩班廳直接相連,從而減輕了部分荷載;西立面在三個門洞和巨大的哥特式玫瑰窗的上方, 建造了兩座由列柱、深紋飾、卷葉垂花紋裝飾的巨塔, 這一後人盛讚為“諧調”的立面是整個哥特建築史上最精美的一頁。

1230 年,這一偉大工程基本完成。雖經調整, 建築依然整體而均衡——這要歸功於五位匿名建築師默默無聞的奉獻。

巴黎聖母院給予後人的偉大啟示在於:建築作品的成功遠遠超越了為之服務的個人,而建築整體的均衡統一應當勝過各部分的表現力及每個建築師的個人表達。

自公元1160 年開始建造的巴黎聖母院,處在了具有先鋒意義的早期哥特和趨於成熟的盛期哥特交匯的十字路口。巴黎聖母院長127 m,寬45 m,拱高33 m,是當時西方基督教世界裡最大的教堂。

玫瑰花窗則是巴黎聖母院內部的一大特色,比如南側的玫瑰花窗建於13世紀,但在18世紀時作過修複,上面刻畫了耶穌基督在童貞女的簇擁下行祝福禮的情形。其色彩之絢爛、玻璃鑲嵌之細密,給人一種似乎一顆燦爛星星在閃爍的印象,它把五彩斑斕的光線射向室內的每一個角落。

但遺憾的是,在這場大火中,它們受損嚴重。

自建造以來,巴黎聖母院見證了無數歷史大事件。

1455年,平反聖女貞德訴訟。民族女英雄貞德為法國領兵征戰大獲全勝,但後來被出賣,遭火刑處死。多年後聖母院教會予以平反昭雪,舉行平反儀式,在院內豎立貞德的雕像,從此後人尊稱為"聖女貞德"。

1804年12月2日,教皇加冕拿破侖。

1944年8月26日在巴黎聖母院裡舉行巴黎解放紀念典禮。

1945年宣讀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讚美詩。

1970年11月12日在此舉行戴高樂將軍的國葬。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