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七大不良生活陋習最易招惹膽結石

一、不吃早餐:膽結石的形成過程十分複雜,影響其發生的因素也較多。膽結石的形成固然與飲食成分有一定關係,但也與不良飲食習慣有關,其中就有不吃早餐。從膽囊生理功能來看,膽囊裡儲存的濃縮膽汁就是隨一日三餐而有規律地排到腸道裡幫助消化食物的。這就是說,每餐後膽囊會在進食後不久即收縮而排出85%左右的濃膽汁。定時進食可使膽囊得以基本排空,間歇期再容納肝臟新分泌的膽汁。當晚餐的食物經數小時消化後,膽囊又重新濃縮儲存相當量的膽汁。如果不吃早餐,則儲存的膽汁就排不掉。時間一長,其中膽汁的成分就會發生變化(即膽固醇含量不變而膽汁酸減少,比例發生改變,膽汁中膽固醇濃度相對增高),濃度增高的膽固醇易在膽囊內沉澱下來,形成膽固醇結石。所以要改變不吃早餐的習慣。早餐應遵循質量好、數量適宜的原則,才能夠滿足整個上午的能量需要。可進食少量脂肪,以促進膽汁排泄。

二、愛吃甜食和零食:國外醫學家在調查中發現,膽石症病人幾乎是清一色的較肥胖的中年婦女(90%以上),並且她們都有吃甜食的習慣。經常嗜食甜食的人,每次在吃過量的糖後,短暫的血糖會刺激胰島素分泌增多,加速膽固醇的積累,造成膽汁中膽固醇、膽汁酸和卵磷脂三者之間的比例失調,而這三者失調正是膽固醇在膽汁中沉澱並形成結石的條件。再者,過量的糖還會轉化為脂肪,促使人體發胖。肥胖者易發生代謝紊亂和血中膽固醇增高,促進膽石症的發生。另外,在生活節奏加快的今天,人們往往為了工作或學習,忽視了按時進餐,常常以零食當正餐,以飲料當水喝。不少人還喜歡在聚會、聊天、看電影時吃些零食或糕點之類,喝的飲料中糖分很高。久而久之,不僅易發胖,而且也會增加膽固醇的合成積累,致使膽汁的成分比例失調。這些均是膽固醇結石的好發因素。

三、吃得過於精細:長期進食精細的米面以及動物內臟、肥肉、蟹黃、蛋黃等高膽固醇食物,可使機體代謝紊亂而導致血和膽汁中膽固醇濃度偏高,有助於膽固醇結石的形成。蔬菜中食物纖維可吸附膽道內的膽汁酸,抑製腸內膽固醇的吸收,還可增加腸蠕動,有利於膽固醇和膽汁酸的排出。因此,注意調整飲食結構,在飲食中增加富含植物纖維的食物,如綠葉蔬菜、馬鈴薯、胡蘿L及水果。烹調用油使用植物油,植物油中含有較多的不飽和脂肪酸,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也有利於預防膽結石。

四、經常大吃大喝:每逢節假日、親朋好友聚會,人們便在一起大吃大喝,吃得過多、過飽、過好,攝入的能量必然大大超過身體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熱能消耗,剩餘營養聚積在體內導致肥胖,而肥胖又釀成代謝紊亂和膽固醇代謝障礙,有利於形成膽固醇結石。因此,營養學家提倡少吃多餐,飲食清淡,每餐吃八成飽對預防膽結石有利。

五、不講究飲食衛生蛔蟲卵、蛔蟲殘體,中華分支睾吸蟲和殘體等,都可成為膽結石的核心,助長結石的發生。膽結石的核心有35%是蛔蟲殘體,而膽道蛔蟲主要來自腸道,蟲體在肝管內、膽囊等處生長,可將大腸桿菌帶入,引起膽道感染,促使結石形成。因此,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做到飯前、便後洗手,生吃瓜果前必須洗凈,盡量不吃生的海鮮,不到路邊小攤吃飯,搞好環境衛生,減少感染、汙染機會,把住「病從口入關」。另外,還要積極治療腸道蛔蟲症和膽道蛔蟲症。

六、長期吸煙:吸煙也是膽道結石的促成因素。因為吸煙可使血清中膽固醇含量增高,造成血脂異常。既可引發動脈硬化,又可促使膽結石形成。吸煙還會刺激膽囊壁黏膜分泌增多,促進膽汁中膽固醇結晶析出成為結石的核心。長期吸煙者膽道運動功能失調,造成膽汁淤積,影響膽汁的通暢排泄。這些都是吸煙者比不吸煙者更易發生膽結石的原因。為預防膽結石,請遠離煙草,已吸煙者應儘快戒煙。

七、大量飲酒長期大量飲酒,可嚴重損害肝細胞,破壞肝臟中的膽紅素酶,使體內膽紅素代謝障礙,血液中膽紅素水準升高,膽汁中的膽紅素含量也增高,易與鈣結合,形成膽色素結石。酒類是高能量物質,長期大量飲酒,等於攝入過多能量,會導致肥胖。過度肥胖,人體對膽固醇的代謝能力下降,致使血液中膽固醇水準升高,也容易引起膽石症。因此,「酒逢知己乾杯少」不可取,飲酒要有度。男子飲酒每日應控制在50毫升白酒或2瓶啤酒以內,女子則每日以不超過1瓶啤酒為宜。不論男女,每周至少應有2天滴酒不沾。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