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谷歌地圖」的小細節是如何完爆「百度地圖」的?

文章授權轉載自: 涵的矽谷成長筆記

本文作者是位目前正在矽谷工作的互聯網工作者,文章基於他對兩個產品的使用體驗完成。

國慶就要結束了,各位有沒有出去玩呢~

如果去境外浪的話,要查路線,那你八成會用谷歌地圖吧 ——全球地圖App的絕對第一。

說起來,我絕對是谷歌地圖的資深用戶了。國外這些年,它幫了我無數次,真的是超級好用啊!

可惜,每次一回國,谷歌地圖就不能用了,只能換百度地圖。

可我,每次用百度地圖,總覺得 “ 怎麽這麽難用呢 ”。

之前,我認為是 “ 遷移成本 ” 。冷不丁一換,有點不習慣,用久了就好了。

果真!用久了之後,額,還是覺得不好用。。。可也說不出來哪裡不好用。

前不久,百度地圖又弄出一導航 Bug,跟瘋了一樣,導航直接讓用戶撞牆。

這品質也不行啊。。。

最近,我跟在 Google 工作的好基友聊天,才知道,原來 Google 做地圖這麽用心!真的是有無數小細節。

回來對比了一下,百度地圖,額,確實做的差點意思。

今天就來給你分析一下吧。

小尺度:大數據,無聲無息的好用

先來看 “ 小的地圖尺度 ”,也就是地圖上的一個點。

比如,在倫敦,我想去一個公園,就 Pullens Garden 吧,所以就在谷歌地圖上,點擊了它:

發現了麽,谷歌地圖悄悄的發生了變化!

有發現不同麽?差別很小,咱們來對比下,主要有四個小變化:

1. 兩個地點標記消失了。之前, 地圖上標記了兩個位置:一個是旅館,另一個是 Manor Place Depot。但是點擊公園之後就消失了。

2. 公園附近的幾條路被高亮顯示了!比如 Penton 街,還有 Amelia 街。其他的街道失去了顏色,隻保留了輪廓。

3. 整體背景都變暗了,更突出了附近的幾條街道名。

4. 之前沒有顯示名字的小路,比如 Crampton 街也顯示出來了。

Why ???

因為,用戶的需求,在點擊前後,悄然發生了變化。

在點擊具體一個地點之前,用戶的需求是,一眼了解區域概況。所以,谷歌會盡可能多的,給用戶看資訊。

因此,大部分街道都會顯示,更多位置也會被標記,比如那個旅館。但是小路的名就算了,因為如果標記出來,地圖會變得複雜,干擾用戶。

在點擊公園這個點之後,用戶心理可就發生了變化。

既然已經點了具體位置,那用戶更關心的就是:“ 我應該怎麽去那。”

所以,谷歌把能通往這個地方的街道,高亮顯示了出來。把那些沒用的資訊,都直接隱去了。

技術上來講,谷歌是怎麽做的呢?

原來,谷歌地圖記錄了用戶的匿名導航歷史。比如,這裡是倫敦地圖的歷史車流記錄大數據。

之後,根據歷史車流,通過算法,進一步找到經常通過公園的路線

最後,再把這些街道高亮顯示,就好啦!( 其實工程實現非常複雜... )

這個互動設計真的非常好,因為他符合人類的指路習慣。

比如,你要是在紙巾上給別人畫一個地圖指路,你肯定只會畫出重要的大路嘛!

再來看看百度地圖,比如我想去 “ 什刹海公園 ”,咱們來點點看:

哇,點擊前後沒有任何變化。。。

這,百度貌似,沒有對這種情況做優化啊。。。

怪不得我總覺得谷歌地圖好用呢,因為他悄悄地就把用戶心理需求給滿足了。

谷歌除了用 “ 大數據 ” 選定重要路線外,還研發了一個功能:預測餐廳等位時間。

如果你在谷歌地圖上選定了一個餐廳,谷歌會根據算法,來告訴你當前的預計等位時間。( 當然,工程實現同樣很複雜 )

就像這樣:

他還會告訴你,餐廳通常的 “ 熱門時段 ”,讓你早做規劃。

再來看看百度地圖:

就只有一個靜止的 “ 營業時間 ” 而已,沒有啥預計等位時間和熱門時段之類的。

這,說好的用隱私換便利呢,數據都給了,倒是給我便利啊。。。

大尺度:好設計,提升感知資訊量

現在,咱們把視野擴大,來看看兩個地圖在 “ 大尺度 ” 上的不同吧。

在整個中國這個尺度上,谷歌的地圖是這樣的:

谷歌利用顏色、紋路和文字,盡可能的顯示了更多資訊,但神奇的是,並不會讓人感覺雜亂,反而很清爽。

比如,整體的文字很少,只是有選擇性的顯示了一些大城市名,雖然是中英雙語,可整個地圖依然非常簡潔。

而且,谷歌使用紋路顯示了地形。所以能清晰地看到,咱們青藏和雲貴高原的位置。

此外,谷歌還利用顏色,傳遞了更多的地理資訊。比如用黃色表示沙漠,你看,咱們著名的塔克拉瑪乾沙漠,清晰可見。

其實,谷歌地圖對全球地圖的各種需求做了海量調研。背後強大的設計團隊,迭代了無數次,提出了一整套的色譜方案,並持續更新。

力求符合全球所有文化人群的喜好。就像下面這樣:

再來看看百度地圖吧:

百度也是真的用盡全力在顯示更多資訊啊,可是,怎麽感覺非常亂呢。

最主要原因就是:城市顯示得太多了

講道理,用戶在這個尺度上看地圖,又在很小的電子看板上,真的能看清城市名麽。

增加這麽多文字,只會讓用戶第一眼就覺得亂,讓資訊的接受成本變高,這就是所謂的 “ 認知過載 ”。一次性給用戶太多資訊,就會過載,大家就不愛看了。

可惜的是,百度也沒有合理利用紋路和顏色,整個國家的地形地貌等資訊,全都丟失了。。。

百度地圖很用力,但是發力點貌似不太對啊。地圖渲染很複雜,結果用戶感知到的資訊量卻沒有人家谷歌地圖大。這也是好冤,明明已經很努力了呀。

情懷:谷歌有夢想

谷歌地圖,從創立之初就是有夢想的。

作為全球最先嘗試拍攝街景的地圖應用,他已經努力超過了十年。

他的足跡,從北極:

到非洲:

從荒漠:

到水底:

甚至,是印度洋上的一個小島:

谷歌,想讓充滿好奇心的你,永遠像孩子一樣,有興趣探索世界的更多角落。

當然,也不僅是在電腦前探索,也希望是,在現實生活裡。

谷歌希望你,能夠出門,真正抵達想要去的地方。

這裡的 “ 你 ”,在谷歌眼裡,是所有人。包括,那些不方便行走的人,比如殘障人士,有大件行李的人,推嬰兒車的人。

谷歌內部,有大量的團隊,專門開發相關功能。這些組,在矽谷有一個通用的名字,叫做“ Accessibility ”組。

比如,在導航的時候,用戶可以設定,“ 輪椅友好 ” 路線。之後,谷歌會給用戶推薦,適合輪椅通行的路線:比如,有斜坡的天橋,有直梯的地鐵站等。

可惜,谷歌沒有全部路線的 “ 輪椅友好 ” 數據,所以他也開發了功能,讓大家可以隨時在 App 內,反饋 “ 愛心數據 ”。

再來看看百度地圖,路線規劃偏好裡,根本沒有類似的選項。

另外,讓人感動的是,谷歌拿到大量地圖數據之後,竟然選擇了公開。

如果是研究和非盈利用途,大家都可以直接使用。

於是,谷歌地圖成為了很多 “ 人道主義 ” 項目的基礎設施。

比如,DiSARM 根據谷歌地圖的數據:比如地理位置的高度、濕度等資訊,利用機器學習開發出了 “ 瘧疾爆發區域預測 ”,並在非洲成功上線。

因為可以提前預測疫情,所以可以“精準支援”,這樣,挽救了千千萬萬非洲人民的生命。

到今天,谷歌地圖的霸主地位,已經無法撼動。全球月活躍設備數量,早已超過 20 億台。每年,為人們在交通上,節省下來了 2100 萬小時。

這就是谷歌地圖教會我們的:

關注一切細節,用全力做到極致,懷有夢想並堅定地走下去,就一定會成功。

希望你也一樣。

“ 祝大家假期不迷路!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