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氟喹諾酮風險警告!這些人不要再用了……

不想錯過每日推送?

並點擊右上角「···」目錄,選擇「設為星標

FDA最新警告:氟喹諾酮不斷引起重大安全性爭議,在這些高危人群中還可能會引發主動脈夾層風險......

作者|歡歡

美國時間2018年12月20日,FDA更新發布一條關於氟喹諾酮類抗生素增加主動脈夾層和動脈瘤破裂風險的藥物安全警示[1]

圖源於FDA官網

FDA新增氟喹諾酮風險警告

喹諾酮類抗生素一種廣泛使用的抗生素,常用類型包括氟呱酸及各種沙星類。氟喹諾酮類藥物可口服或注射使用。

由於FDA經一項審查發現,氟喹諾酮類抗生素會增加雖罕見但嚴重的主動脈破裂或撕裂事件(即主動脈夾層或動脈瘤破裂,可致危險出血甚至死亡)的發生風險。而主動脈夾層是一種起病急,發病迅猛,死亡率非常高的大血管急症,目前尚無徹底治癒的方法。

FDA要求在所有氟喹諾酮類藥物的處方資訊和患者用藥資訊中增加關於這一風險的新警告。

  • 除非沒有其他治療選擇,否則氟喹諾酮類藥物不應該用於高風險的患者人群,高風險人群包括有主動脈或其他血管堵塞或動脈瘤(異常隆起)病史者、高血壓人群、某些累及血管的遺傳性疾病人群以及老年人。

  • 醫療保健專業人員也應避免給有主動脈瘤或存在相關風險的患者開具氟喹諾酮類抗生素。


  • FDA建議這類患者立即就主動脈瘤相關癥狀尋求醫學治療。如果患者報告提示主動脈瘤或夾層的副作用,應立即停止氟喹諾酮治療。

氟喹諾酮屢次亮「紅燈」

在此之前,FDA便多次發布了與氟喹諾酮類藥物相關的安全性資訊:

  • 2016年7月——顯著降低血糖和造成某些心理健康副作用;

  • 2016年7月——肌腱,肌肉,關節,神經和中樞神經系統的副作用;

  • 2016年5月——限制用於某些非複雜性感染;

  • 2013年8月——或造成永久性神經損傷的風險;

  • 2008年7月——肌腱炎和肌腱斷裂風險。(具體見圖1)

圖1:氟喹諾酮類藥物的嚴重副作用清單

除此之外,氟喹諾酮常見的副作用還包括噁心,腹瀉,頭痛,頭暈,頭暈或失眠。

四項重磅研究的發布

FDA的這一舉措,是基於既往報告給FDA的案例以及四項已發表的觀察性研究,它們均表明使用氟喹諾酮會增加動脈瘤或主動脈夾層形成的風險,FDA認為有必要發出警告,提醒醫護人員和患者。

12015年2項研究引起熱議

2015年Lee CC等人發布在《JAMA Internal Medicine》的研究證實:氟喹諾酮類藥物的使用會增加動脈瘤和夾層形成的風險[2]

該項巢式病例-對照分析研究納入1477例主動脈夾層與主動脈瘤患者,根據年齡和性別每例患者匹配100例對照組。

結果顯示正在使用氟喹諾酮可能與主動脈夾層或動脈瘤風險增加相關[比值比(RR),2.43;95% CI,1.83~3.22],與過去使用氟喹諾酮也有相關性,儘管這種相關性會減弱(RR,1.48;95% CI,1.18~1.86)。

同一年,《BMJ Open》發布Daneman等人進行的一項回顧性隊列研究[3],在1997年4月1日至2012年3月31日期間,對65歲以上老年患者使用氟喹諾酮期間和未使用期間發生肌腱斷裂、視網膜分離和主動脈瘤的風險進行比較。1744,360例符合條件的患者中,657,950例(38%)在隨訪期間接受了至少1次氟喹諾酮治療。

值得注意的是,接受氟喹諾酮類藥物治療的患者與從未接受過該藥物治療的患者相比,更容易出現高血壓、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和感染等基線併發症。

在對基線特徵進行調整後,研究發現在治療後30天的風險視窗期內,接受氟喹諾酮類藥物治療的患者動脈瘤的危險增加了2.24倍(95% CI=2.02-2.49)。

22018年2項研究又添新證

2018年發布在《BMJ》的一項瑞典全國性隊列研究研究發現:口服氟喹諾酮類藥物與主動脈瘤或夾層風險增加相關[4]

該研究納入360,088例次氟喹諾酮類藥物使用數據,傾向性匹配了360,088例次阿莫西林使用數據。

研究表明,在60天危險期內,氟喹諾酮類藥物使用者的動脈瘤或夾層年發生率為1.2‰,阿莫西林類藥物使用者的動脈瘤或夾層年發生率為0.7‰。與阿莫西林組相比,喹諾酮類藥物組的主動脈瘤或夾層風險增加了66%。

同樣在2018年,Lee CC等人又在《J Am Coll Cardiol》上發布了一篇文章[5],研究對1213例平均年齡71歲的老年患者使用氟喹諾酮與主動脈瘤或夾層之間的關係進行自我對照分析。

本研究發現,暴露於氟喹諾酮類藥物會增加動脈瘤或夾層形成的風險[比值比(OR)=2.71;95% CI=1.14-6.46]。此外,氟喹諾酮類藥物暴露超過14天的患者發生動脈瘤或夾層的風險較高(暴露3-14天,OR=2.41, 95% CI=1.25-4.65;暴露>14天,OR=2.83, 95% CI=1.06-7.57)。

四項研究的結果都一致證實了使用氟喹諾酮與主動脈瘤或夾層之間的相關性,但是目前關於這種風險的潛在機制還沒有明確定論,猜測可能是氟喹諾酮類藥物具有非抗菌性質,會損害血管壁細胞外基質的完整性。

參考文獻:

[1] https://www.fda.gov/Drugs/DrugSafety/ucm628753.htm

[2] Lee CC, Lee MG, Chen YS, et al. Risk of Aortic dissection and aortic aneurysm in patients taking oral fluoroquinolone. JAMA Int Med 2015;175(11):1839-1847.

[3] Daneman N, Lu H, Redelmeier DA. Fluoroquinolones and collagen associated severe adverse events: a longitudinal cohort study. BMJ Open. 2015;5(11):e010077.

[4] Pasternak B, Inghammar M, Svanstrom H. Fluoroquinolone use and risk of aortic aneurysm and dissection: nationwide cohort study. BMJ. 2018;360:k678.

[5] Lee CC, Lee MG, Hsieh R, et al. Oral fluoroquinolone and the risk of aortic dissection. J Am Coll Cardiol. 2018;72(12):1369-1378.

重要!福利!來了!
快來參與下方海報內新葯認知調研
我們將隨機抽取20名醫生用戶
送2019《醫學界》專屬枱曆!
界友們請速速參與起來~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