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少年泰戈爾的奇幻世界,為何如此有才華

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1861年—1941年),印度著名詩人、文學家、社會活動家、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

1861年5月7日,泰戈爾出生於印度加爾各答一個富有的貴族家庭。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

他的詩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學的見解,在印度享有史詩的地位,代表作《吉檀迦利》、《飛鳥集》、《最後的詩篇》等。創作了印度國歌《人民的意志》。

泰戈爾13歲即能創作長詩和頌歌體詩集,作品細膩令人驚歎。今天小編就帶你來瞧瞧,少年的泰戈爾為何如此有才華~

少年泰戈爾的奇幻世界

兒童時期的泰戈爾熱愛生活,喜歡幻想,對周圍世界懷有強烈的好奇心。後來他曾說過,當回顧童年的時候,他首先想到的是那時他覺得人生與世界似乎充滿了神秘感。

1873 年 2 月 9 日,父親親自主持佩戴“聖線”儀式(成人式),讓泰戈爾和他的一個哥哥、一個侄子步入經堂,隨祭司朗誦吠陀經文,然後把頭髮剃光,戴上金耳環,將“聖線”斜掛在身上。之後讓他們在三樓的一間屋子裡進行為期三天的祈禱,冥想人生與宇宙的秘密。

當時誦讀的吠陀經文中的一句咒語,在泰戈爾心裡留下深刻的印象。雖然那時還不能理解咒語的含意,但是那優美的韻律和抑揚的音調,使他終生難以忘懷。

儀式舉行過後不久,泰戈爾從師范學校轉入孟加拉學校,這是一所兼收英國和印度學生的學校,管理比較松散,有的學生十分淘氣。泰戈爾正在發愁自己的光頭可能成為同學的笑料之際,有一天,父親把他叫到面前,問他是否願意跟隨自己到喜馬拉雅山去旅行。泰戈爾聽到這個消息,心裡頓時湧起一陣狂喜,高興得幾乎要跳起來。

他多麽熱愛自然,多麽向往喜馬拉雅的高山密林啊!此後的兩三天他都是在期待和興奮中度過的。當準備工作停當,新衣新帽製成之後,他終於開始了平生第一次長途旅行。

1873 年 2 月 14 日中午,他們一行從加爾各答火車站出發,傍晚抵達波爾普爾,隨後來到聖蒂尼克坦。這是此行的第一個落腳點,離加爾各答一百四十多千米,父親前些年(在泰戈爾誕生不久)把它買了下來,並且圍牆建屋,命名為“聖蒂尼克坦”,意思是“和平之鄉”。

在這裡,泰戈爾初次投入大自然的懷抱,感到無限歡欣。他日後在《生活的回憶》裡寫道:

“火車向前飛奔。列車兩側,一排排綠樹鑲嵌的廣闊原野,蔥鬱樹木掩映的一座座村落,畫一般迅速往後滑動,仿佛蜃景裡的湍流。日暮時分,我們準點抵達波爾普爾。上了轎,我立即閉上眼睛,我寧願波爾普爾的一切奇跡明天閃現在我清醒的眼前,提前在蒼茫暮色中窺見奇跡的影子,明天的樂趣將會是不完整的。”

父親給他活動自由,但並不完全放任。白天,他得讀梵文、孟加拉文和英文的書。晚上,他要坐在父親身邊吟唱頌神曲,並面對星空聽父親講述天文知識。也是在這個地方,泰戈爾寫出了自己的第一部詩劇,描寫國王普利德威拉奇抗擊穆斯林侵略者的故事。這個劇本沒有能夠發表,後來原稿也散失了。

他們在聖蒂尼克坦停留了一段時間,然後繼續乘火車向西北行駛,第二個落腳點是阿姆利則。這裡是錫克教的聖城。當地金碧輝煌的寺院——金廟,使他感到如同進入夢境一般。

在阿姆利則停留了一個月左右。當他們進入喜馬拉雅山區時,已經是四月份了。他們時而沿著山坡攀登,時而乘坐滑竿上行,目的地是山上一個名叫帕卡魯塔的地方。

冰雪覆蓋的山峰,深不可測的峽谷,高大茂密的樹木,爭妍鬥豔的野花,倒掛在萬丈懸崖上的瀑布,奔瀉於高山峽谷間的溪水,這一切在泰戈爾看來都是新鮮的、奇特的。

泰戈爾在喜馬拉雅山上住了一個多月,5 月 23 日父親打發一個仆人把他送回加爾各答。這幾個月他不僅覺得無比愉快,獲得不少實際知識和實際鍛煉,而且也改變了他在家庭中的地位。

過去,他受仆人“統治”,在婦女們的內院不受重視;如今,他仿佛驟然長大起來,成為內院“會議”的重要發言人了。每當黃昏時分,眾人圍在母親身邊,他的旅行故事便是備受歡迎的節目之一。

此外,他還給他們朗誦詩歌,講述天文知識,常使聽眾大吃一驚。最使母親感到驕傲的是,他能用梵文背誦《羅摩衍那》。因為婦女們僅僅知道這部史詩的孟加拉文譯文,梵文原著只有學者才能理解。

“可愛的羅比呀,給我們朗誦幾節《羅摩衍那》吧!”——母親常常這樣催促他。

但不幸的是,1875 年 3 月 8 日,泰戈爾的母親去世。這對不滿 14周歲的泰戈爾來說,不能不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他看見母親躺在床上,仿佛熟睡一般,沒有感到特別難過。只是當他隨同眾人將母親的遺體送往火葬場時,才開始明白母親從此再也回不來,母親所在的那個位置將永遠空缺下來了。於是,一股悲痛的情緒猛然間在他心頭湧起。

母親走後,五哥久迪林德羅納特和五嫂迦東波麗擔負起管理這個大家庭的重任。令泰戈爾感到十分欣慰的是,迦東波麗僅比他大兩歲,兩人很快成為要好的小夥伴。迦東波麗不僅能夠無微不至地照顧泰戈爾的生活,而且二人對於文學和音樂的見解也有許多相同之處。

自從遠遊喜馬拉雅山並得到進入內室的權利之後,他更加不能忍受以往那種刻板的教育了。由於經常逃學,三哥海門德羅納特只得讓他再從孟加拉學校轉入聖澤維亞爾學校。但是,該校的教育也同以前幾個學校一樣機械、刻板,加上嚴守宗教形式,校風更加沉悶。

泰戈爾忍無可忍,終於在剛滿 14 歲時退學了。家裡人對此深表失望,但也無可奈何。泰戈爾自己日後提起這個變動,卻頗有欣慰之感。

泰戈爾退學之後,三哥又給他請來兩個家庭教師,一個教孟加拉文和英文,一個教梵文。教孟加拉文和英文的老師以莎士比亞的《麥克白》為教材,用孟加拉文給他講解,然後讓他全部翻譯成孟加拉文。

教梵文的老師以迦梨陀娑的《鳩羅摩出世》為教材,先講解梵文原作再翻譯成孟加拉文。這種教學方法比較靈活,受到了泰戈爾的歡迎,而他的梵文、孟加拉文和英文的水準也得到了提高。

據說他在這段時間寫過一部長詩《心願》,於 1874 年刊載於《哲學教育雜誌》上,不過沒有署名,只有一個編輯寫的小注:12 歲少年之作。

泰戈爾後來說過,他這段生活是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實際上,離開學校這個“醫院和牢獄的混合物”以後,他並沒有放鬆對自己的要求,沒有虛度自己的青春年華,而是正式開始了探索文藝創作路線的新時期。

他一面如饑似渴地閱讀各種各樣的書籍,見到什麽書刊報紙都要拿起來看一看;一面熱情洋溢地與哥哥、嫂子、姐姐、親戚、朋友交往,遇到什麽問題都要向他們請教一番。

十分幸運的是,當時加爾各答處於孟加拉“文藝複興運動”的中心,泰戈爾的家庭又是這個中心的中心。在這個家庭裡,學者、詩人、作家、藝術家人才濟濟,刊物在這裡編輯,戲劇在這裡演出,音樂在這裡演奏。這種環境非常適合少年詩人的成長。

許多批評家說,詩人是“人類的兒童”。因為他們都是天真的,善良。在現代的許多詩人中,泰戈爾更是一個“孩子的天使”。他的詩正如這個天真爛漫的天使的臉;看著他,就“能知道一切事物的意義”,就感得和平,感得安慰,並且知道真相愛。

泰戈爾著作之流行,之能引起全世界人們的興趣,一半在於他思想中高超的理想主義,一半在於他作品中的文學的莊嚴與美麗。

“他是我們聖人中的第一人:不拒絕生命,而能說出生命之本身的,這就是我們所以愛他的原因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