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小米不是主糧,是雜糧

本文為我們推送的第761篇原創文章

小米不是主糧,是雜糧

文|子岩

小米的股價徘徊在10元港幣以下,顯得有氣無力,雖然在市場上回購股票,但依然疲軟,起色不大。股價上不去,市值自然也上不來。與之相反,小米的銷售、營業額和利潤卻逐年遞增,有些不可思議,良好的業績,支撐不起股價。在小米上市前的一封公開信中,雷軍將小米定義為一家以手機、智能硬體和IoT平台為核心的「互聯網公司」,表示小米並不是一家單純的硬體公司,而是創新驅動的互聯網公司,所謂創新驅動的互聯網公司就是要做互聯網服務。小米十分清楚在資本市場,互聯網公司與硬體公司可謂冰水兩重天。投資者總是以歧視的眼光對待硬體公司,而與此同時寵愛互聯網企業。正因如此。為了得到資本市場的青睞,小米上市前信誓旦旦要將自己打造成一家互聯網服務公司。有理由相信,這是小米與雷軍的終極目標。

小米的互聯網戰略模式,上市之前得到了機構投資者(風險投資和私募基金)的認可,幾輪融資下來,估值接近2000億,人們對雷軍的融資能力五體投地。之後,在香港主機板上市。其招股書惹來股票分析師評頭論足,他們發現小米主要的業務收入來自於手機銷售,並將小米定性為手機生產公司。而之後小米的財報也符合市場的分析和判斷。

對小米來講,這不是好消息。因為眾所周知,互聯網公司的市盈率遠遠高於手機生產商。如騰訊市盈率是35倍,阿里有32倍,世界電商巨頭亞馬遜高達38倍。Facebook、Google、Uber等均有較好的市盈率。與此相反,世界第一大手機生產商蘋果的市盈率卻只有可憐的16倍,同人不同命。投資者就是這樣不給硬體企業面子,所以市場也會不給小米麵子。較低的市盈率加上低迷的股價,曾經估值超過2000億美元的小米,上市一年後,市值只剩下300多億美金。看起來,小米要被市場認可為一家互聯網「主糧」,恐怕不容易,畢竟自己是硬體「粗糧」。

其實雷軍和小米並不是第一家企業意識到互聯網公司高估值現象。近年來有相當多的傳統企業,將自己偽裝成互聯網企業,如之前爆紅的共享單車企業就是非常好的個案。明明是單車時鐘租賃服務公司,但通過APP、大數據及電子支付等,推導出流量、平台以及生態等互聯網概念,有意讓市場產生幻覺,誤將單車租賃企業認定為互聯網企業,當時,共享單車企業估值基於互聯網公司的標準,創造了天價單車時租公司。之後,一連串的企業緊隨共享單車的腳步,創造出共享籃球、充電寶、雨傘等。完全是忽悠,絕對不靠譜。只可惜這種瞞天過海的招數,不到兩年時間,灰飛煙滅。

科技進步了,人們的記性也開始不好了。共享單車剛剛消停,但並不能抑製人們依然念念不忘互聯網市企業的高市盈率。從事資本運作的人,總是有辦法,他們創造出了互聯網咖啡企業,還是老套路,將出售咖啡,說成流量、數據、平台。其招商大會如同科技公司產品發布會,彷彿賈伯斯再現。機構投資者與私募基金眾星捧月,鼎力支持,將估值推到了互聯網企業水準。但上市之後,股價回調,與小米的遭遇如出一轍。在其招股書中披露了其真實身份——咖啡店。紙包不住火。

自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出現了互聯網概念,到兩千年互聯網泡沫破滅,似乎人們並沒有得到教訓,或者好了傷疤忘了疼。反而變本加厲,一次又一次的講述雜糧充當主糧的故事,吹起一個又一個類互聯網公司泡沫,而講故事的動機從來沒有改變過,那就是貪婪;泡沫的結局也沒有改變過,那就是破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