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李宇嘉:從租金上漲反思租房供給端改革路徑

李宇嘉

針對近預售屋地產市場亂象,為嚴厲打擊侵害群眾利益的違法違規行為,住房城鄉建設部會同中宣部、警察部等部委,近日聯合印發了《關於在部分城市先行開展打擊侵害群眾利益違法違規行為 治理房地產市場亂象專項行動的通知》,決定於2018年7月初至12月底,在北京、上海等30個城市先行開展治理房地產市場亂象專項行動。這其中就包括對住房租賃市場的整頓治理。

近期,房屋租金水準也在明顯上漲。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5月CPI同比上漲1.8%,其中居住類價格指數同比上漲2.2%,拉高居住類價格的主要是房屋租賃價格。5月份,全國房租指數同比上漲2.4%,1~5月份房租指數同比上漲2.5%,二者比居住類價格指數高0.2個百分點以上。事實上,2016年本輪房地產市場回升以來,整體居住類價格指數中,租賃價格指數漲幅更高,租金價格指數月平均漲幅、累計漲幅分別比整體居住類價格漲幅高0.65個百分點和0.77個百分點。

熱點城市租金上漲更明顯。據房天下租房網的數據,2017年2月~2018年5月,全國17個城市房租價格快速上升。其中,漲幅超過10%的城市有6個,漲幅在5%~8%的有5個,北京(25.9%)、上海(19.5%)、深圳(15.5%)漲幅居前。隨著畢業季的到來,房租又要迎來上漲。房租上漲引起監管層高度重視。5月20日住建部部署樓市調控的檔案中,首次提出“穩房價”與“控租金”並重,北京住建委年度白皮書也明確提出,將個體房屋租金納入監管。

2016年以來,隨著《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的若乾意見》的發布,培育和發展租賃市場,構建“租購並舉”的住房新制度,成為我國樓市的長效機制。與此同時,多管道租賃供應受到政策眷顧,如新增供地配建或“自持”租賃,13個城市試點集體土地建設租賃住房,閑置低效商業辦公用房改建為租賃住房,租賃領域銀行授信、證券化、發債等金融創新投入力度很大,50多個城市或省份頒布鼓勵租賃發展的政策,熱點城市規劃的租賃佔到新增供應30%左右等。可見,租賃“供給側”著墨頗多。

問題是,建案市場依舊火爆、成交量屢創新高的情況下,短期租賃人口不會爆發式增長。同時,租賃“供給側”提速,低成本供地、供房備受重視,緣何住房租金價格還會暴漲呢?

筆者認為,很大程度上在於,機構和資本套政策紅利,攫取低成本太空價值。壯大規模化、機構化租賃,這是發展住房租賃的重點,政策本意是攻克個體租客和房東“散租”模式下,租賃亂象叢生之弊病,如隨意漲租、克扣押金、室內配套缺失、消防安全隱患重重、短期行為嚴重等。

但是,在資本和機構眼裡,土地、金融、稅收等政策優惠下,存量太空低成本的租賃是價值窪地。於是,過去市場自發供給的低成本租賃,成為各路資本爭相角逐的領域。幾乎不到兩年時間,京滬深等每一個熱點城市都湧現出200~300家長租公寓。據筆者調研,長租公寓大致可分為兩類,一是收儲舊工業廠房、廢棄酒店、商業群樓的集中式公寓;二是“打隔斷”、“上下鋪”的分散式公寓。前者盈利靠低成本收房,後者靠提高部門面積收益,說白了就是漲租金。

筆者發現,盤活存量房源的長租公寓,租金水準相比改造前上漲50%~200%不等。近期,深圳富士康員工集體發聲要求漲工資,跟上房租的漲幅。這一事件暴露出,需要反思長租公寓運營模式及對租賃市場的影響。

特別是,租賃企業興起、存量盤活主導,對整體租金有明顯的拉動效應。無論是補上消防、衛生等安全短板,還是提高居住體驗,不僅要投入真金白銀,還要大量人力服務跟上,再考慮到稅賦及企業盈利,租金上漲是必然的。

事實上,隨著收入水準提高,居住消費更新,供給端湧現出配套好、體驗性強的租賃房屋,這是需求倒逼供給跟上的結果。同時,85後、90後日益成為租賃市場的主力,他們對生活和居住有更高的要求,租賃供給端更新也有助於滿足對美好生活的訴求。問題是,房價支付能力更多受投資需求、貨幣供給所決定,而租金支付能力則更多受到工資、收入水準的決定。殘酷的現實是,作為租賃主力的流動人口、新就業大學生,其收入水準無法支撐租金過快上漲。

以深圳為例,富士康員工的訴求,本質上是基層員工、廣大市民支付不起租金上漲的切實反映。據了解,富士康流水線員工的可支配收入在2100~2400元,附近城中村住房單間租金在700~800元,租金佔可支配收入的30%左右,剛好符合租金不超過可支配收入三分之一的國際慣例。

2017年,深圳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938元,月均收入4411元。按照收入分配“二八定律”,中位數估計就在2500元左右。也就是說,2500元代表深圳80%的常住人口月可支配收入。

2008~2017年,城市更新主導的深圳舊改,已將大量低成本的城中村住房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上等建案。“十三五”期間,深圳計劃將100萬套(間)城中村住房改造為長租公寓,這意味著,城中村住房的租金至少上漲50%。但是,深圳常住居民每年可支配收入增幅僅在8%~9%,未來租金/收入比將超過45%。近一半收入用來支付房租,這是深圳1600萬租客所無法承受的。2017年,深圳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國排第三位,深圳存在的問題,恐怕在其他熱點城市也一樣存在。

隨著“租購並舉”上升為國家戰略,2017年下半年以來,各省市都發布了住房租房發展規劃,謀劃了“十三五”及未來大規模的租賃住房籌建藍圖。由於租賃需求主要集中在十幾個熱點城市,這些城市供地彈性很小、供地成本高、配套難落地,租賃供給更多依賴存量盤活,這是近兩年長租公寓蓬勃興起的原因。但同時,存量盤活也導致租金快速上漲,支付能力下降,衍生出的問題就是,租客大批向外圍遷徙,或者打隔斷、上下鋪、合租和群租等不體面租賃普遍化。

筆者認為,從提高租住品質的角度,盤活存量沒有問題,但基於租賃需求集中在中低收入群體、收入對租金敏感等現實,租賃供給的公共屬性、政策屬性更強。因此,除了發揮市場配置的作用外,更多應該是“補短板”。

過去,地方政府過分重視建案買賣市場,租賃市場野蠻生長,這也是“售強租弱”、租賃亂象叢生的原因。未來,除了增加公租房建設外,更重要的是加大存量租賃住房(特別是城中村、老舊小區)配套補缺力度,如排除消防安全隱患,配置電梯、物業管理、社區警衛,教育醫療能同權同享等。公共服務“補短板”,降低租住成本的效應明顯,這才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而不是拆了再建、整治後漲租金,這樣供給的效率會很低。

(作者為資深地產研究人士)

每日經濟新聞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