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缺席了互聯網,微軟聯想為什麽有機會殺一個回馬槍?

整個科技業界似乎正在回潮。

過去二十年互聯網、移動互聯網迅猛發展,而多數傳統IT巨頭都在這場互聯網的狂歡中缺席了,包括微軟、IBM、戴爾、聯想等企業。但是近兩年,從2C到2B的回潮似乎越來越明顯,一方面是阿里、騰訊、百度這些互聯網巨頭都開始針對2B調整戰略,另一方面是微軟、聯想這些傳統的2B科技巨頭業績持續回暖。

在最新一季財報當中,微軟這一財季營收為290.8億美元,較去年同期的245.4億美元增長18.5%;淨利潤為88.2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65.8億美元增長34.0%。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商業雲收入為85億美元,同比增長47%,其中公有雲Azure營收同比增長76%。

昨天,聯想剛剛發布了最新財報,截至2018年9月30日的第二財季業績顯示,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收912億元人民幣(134億美元),創下近四年來最高水準,連續第三個季度實現雙位數增長。其中聯想集團DCG(數據中心業務集團)業務連續五個季度取得盈利增長,營業額增長也在三大主要伺服器廠商中處於增速最快的位置。

2B正在替代2C成為時代的主流,傳統IT巨頭的春天又回來了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傳統IT已死,微軟和聯想已經發生了蛻變。

2B不是倒退,T2B2C是商業與技術的演進

阿里2B了,騰訊2B了,百度2B了,連美團都2B了!當2B的聲音不絕於耳的時候,我們更需要冷靜地看待,這會是歷史的倒退嗎?

業界普遍聲音認為:互聯網高速發展這麽多年之後,用戶紅利走到盡頭,而流量獲取成本不斷提高,所以互聯網企業也紛紛將目光瞄向了2B業務。也就是說,2C沒的賺了,去賺2B的錢吧。

懂懂筆記不這麽認為。純正互聯網基因的亞馬遜在當年做公有雲,是為了給它的供應商提供一個更好的服務手段,而馬雲在十幾年前就早已提出要做“電商的基礎設施”。作為互聯網大型平台,亞馬遜、阿里都要給自己平台上的企業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讓他們隻專注於自己產品和銷售,其它事情的由平台來幫助他們解決。

這些早些年萌發的初衷就是企業希望通過服務好B端,幫助他們滿足C端更多的需求,這也是拉動C端更大的消費方式。

在2013年,馬化騰首次提出互聯網+的概念,從那個時候起互聯網開始深入融合並改造各個傳統行業。

其實挺有意思的是,在互聯網行業稱之為“互聯網+”,而傳統IT行業將這個過程稱為“數字化轉型”。稱謂不同但方向是一樣的,只是出發點有別:互聯網企業的做法側重在商業模式上,而IT廠商的做法則側重在技術與產品的科技化上。

無論是互聯網+還是數字化轉型,都是根據個人消費者的需求,對產業鏈進行重構。比如馬雲說的新零售,一個無人商店肯定不是把原來店裡的銷售員完全消除,這個店需要重新設計,用新技術、新模式去重構商業流程。

再比如美團的外賣業務做得很好,但這個過程絕不是一位快遞員把餐食從店裡取出來送到消費者手裡那麽簡單。餐廳需要對供應鏈、後廚管理、銷售管理、行銷管理做一系列的數字化,提升效率、改善管理方式,才能讓消費者體驗到不一樣的外賣服務。所以,美團的2B就是全面賦能餐飲企業,進而更好地服務於消費者。

懂懂筆記認為,2B不是回潮,而是產業重構的進一步更新,或者說互聯網+已經從事物的表面滲透到骨髓,所以形式上也發生了轉變。互聯網企業所說的互聯網+和IT企業所說的數字化轉型,都已經進入了深水區。

普華永道認為,中國互聯網下一個風口將出現在B端,科技企業通過賦能B端去服務於C端,即T2B2C將成為主流的商業模式。

馬雲說的新零售、新製造,馬化騰說的產業互聯網,王興說的供給側改革,本質上都是一個意思。用普華永道的定義就是:科技企業向B端開放融合C端數據的平台,由B端調用科技企業技術、服務及管道資源提升運營效率,進而提升C端體驗以及粘性,科技企業與B端共同重構服務體驗,推動產業更新,T2B2C形成了閉環,進而成為市場發展的助推器。

顯然,並不是互聯網企業從2C轉向2B,而是通過賦能B端,打開了C端更大的市場機遇。

因此,今年我們集中看到各個互聯網企業釋放出2B的信號,並不是剛剛形成的趨勢,而是各方蓄力已久,這個市場已經開始爆發。根據普華永道的判斷,中國科技企業賦能B端起步雖晚,但已呈“井噴”態勢。預計到2025年,這種模式給中國科技企業帶來的整體價值將達到40至50 兆元人民幣。

這種井噴,我們還可以從兩個數據上看到端倪:一方面是阿里雲、騰訊雲、百度雲這類互聯網企業的公有雲業務爆發式增長,同時他們又紛紛推出了各種花式“小程式”來為B端提供更多的服務;另一方面是微軟、聯想這些所謂的IT巨頭,通過自身的轉型,也在褪去原來的“傳統”二字,滿足B端更多的需求,業績持續大幅增長,再一次進入快速增長的通道。

殊途同歸,微軟聯想將與亞馬遜阿里同台競爭

微軟在公眾以往的印象中是一家傳統軟體巨頭,是賣授權、賣產品的公司。聯想則是公眾熟悉的PC巨頭,是賣硬體的。通過這些年不斷地轉型調整,微軟已經成功改變了自己的基因,成為業界公認的領先的科技公司。聯想雖然還佔據著全球PC老大的位置,但隨著其它業務的均衡發展,也在向一家科技公司進行蛻變。

或許大家都記得,亞馬遜、阿里、騰訊、百度、京東這些企業,從來都不用互聯網商業模式定義自己,而是經常在各種場合強調自己是“科技公司”或者“技術公司”。

所以,這一輪2B大潮並不是後退,而是演進。殊途同歸,IT巨頭和互聯網巨頭,今天都以科技巨頭的身份並肩站在了T2B2C的最上遊。

楊元慶認為,沒有哪家公司能夠僅憑一己之力就推動全行業的智能化,而基於過去40年的前瞻布局和產業積累,聯想得天獨厚地沉澱了智能化變革所需要的各項要素,也是業內極少數能夠統一利用所有智能化要素資產的公司。

智能化的要素資產是什麽?具備什麽樣的能力才能被稱為是一家科技公司?

AI,物聯網(IoT),雲計算,大數據等等,這些技術交織在一起影響著今天的社會。普華永道預計,未來十年,科技滲透率將逐將增長,而iABCD( I o T、A I、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等新興科技將成為科技賦能B 端的重要武器。

微軟、聯想這類IT巨頭有機會在缺席互聯網之後殺一個回馬槍,也正是因為這幾年加速自身轉型,iABCD的能力越來越強。微軟成為跨國巨頭的典範,而聯想則給中國的傳統IT企業立了一個標杆。

這幾年聯想做過很多的調整,起起落落。2015年的兩次收購動作(IBM伺服器和摩托羅拉手機)短期內都沒有見到效果,曾被外界解讀為“失敗的收購”。

2016年6月,聯想DCG(數據中心業務集團)成立,主要為企業提供IT解決方案所需要的產品與服務,包括超大規模數據中心、軟體定義的數據中心、高性能計算/AI超算和基礎設施等。

2016年底,楊元慶正式提出了“三波戰略”,第一波保持核心PC業務的全球領先地位和盈利能力;第二波是數據中心業務和移動業務;第三波是“設備+雲”和“基礎設施+雲”。

可以看出,DCG集團的成立以及三波戰略的明確,是聯想這幾個季度業績持續反彈的基礎,也是聯想全面科技能力構建的基礎。

去年的聯想創新科技大會上,楊元慶喊出了聯想未來將All-in AI的戰略轉型。他認為,數據、計算力和算法是驅動智能化變革的三個要素。聯想從聰明的智能設備,到強大的基礎設施,再到把先進算法、大數據技術和行業knowhow相結合,對數據、計算力、算法這三個關鍵要素的全面覆蓋,是聯想的獨特優勢。

昨天發布新一季財報的時候,楊元慶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再一次清晰了聯想的遠景和戰略。遠景是”成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即智能化變革時代的引領者和賦能者。”

而相應的戰略也更加落地,“我們在推動智能化的時候是三條腿走路:一個是智能物聯網,第二個是智能基礎設施,第三個是智能垂直行業解決方案。”楊元慶強調。

仔細觀察聯想這兩年的戰略一直在微調,其實要想在當下多方因素交織且快速變化的產業中活得長、活得好,就是要不斷調整。

事實上,這次財報的發布佐證了聯想戰略調整開始奏效,聯想手裡的牌形在新的局勢下越發地好了。大的方向就是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AI,所以我們看到今天走出谷底的聯想已經具備了iABCD這五大武器。相較互聯網廠商,聯想也擁有自己的獨特優勢:由於自身所處的行業,對於用戶的理解更加深入,說白了,現在很多行業客戶遭遇的問題和困惑很可能聯想自身都經歷過,比起順風順水的BAT更能感同身受。

連續3個季度實現兩位數的增長,楊元慶似乎可以松一口氣了。但懂懂筆記認為,此時的聯想,與微軟、亞馬遜、騰訊、阿里同時站在了T2B2C的潮頭,前面是巨大的機遇,但身邊也都是實力極為“凶猛”的友商。

機會大了,危險也更大了。

——————————————————————————————————

微信關注公眾號“懂懂筆記”每天第一時間為您奉上最新最熱的科技圈資訊~

多年財經媒體經歷,業內資深分析人士,圈中好友眾多,資訊豐富,觀點獨到。

發布各大自媒體平台,覆蓋百萬讀者。

《小米生態鏈戰地風雲筆記》、《微信思維》、《微信力量》三本暢銷書的作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