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基礎教育界“改革先鋒”於漪:生命與使命同行

來源:解放日報·上觀新聞 (記者:龔潔芸) ,上視新聞綜合頻道(記者: 周芸 朱玫 劉嵐,攝影:李晞 龔錫寧)

儘管已90歲高齡,她依然站在教育改革最前沿。

於漪,上海市楊浦高級中學名譽校長、我國第一批語文特級教師。

她寫下400多萬字的論文專著,上了近2000節的公開課,她的名字和語文,和教育緊緊聯繫在一起,她獲得了幾乎所有的榮譽,她贏得了同行和學生的一致尊敬,她的一生都在三尺講台堅守,胸中卻懷有江河世界,她是一名真正的老師,也是中國教師傑出的代表。

上視新聞綜合頻道新聞透視欄目:《永不止步的改革先鋒》,報導了“改革先鋒”於漪和包起帆。

12月18日,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100人獲得改革先鋒稱號。來自上海的90歲老教師於漪作為基礎教育改革的優秀教師代表在列,她也是獲頒"改革先鋒"獎章中唯一的基礎教育界代表

從一盞青燈守著一方書桌開始,她鑽研"用語言黏住學生"的方法, 把每一節課都當成一件藝術品。她用一片丹心,換得如今的桃李滿園

教人教心

上世紀50年代,她從複旦大學畢業走進中學校園,從此以刻苦的鑽研耕耘在三尺講台,以求實的堅韌播撒著智慧的良種。在學生們眼中,於漪老師上語文課,就是一堂堂扎扎實實的育人課教育學出身的她最初教歷史,後改行教語文。但僅僅三年,就成為骨乾教師。要求學生誦讀,於老師必定自己先熟讀成誦;一手好板書,帶動原本寫字七歪八斜的學生寫出一手漂亮的書法;聲情並茂地誦讀《正氣歌》等經典,洗滌學生心靈……

在語文課堂上,她教語言、教做人,當選首批語文特級教師;她當班主任,用愛的智慧,化解重重困難;在校長崗位上,她以遠見卓識,托舉教師隊伍成長,將學校推上發展的快車道。至今,她仍活躍在教育一線,為學生、為教師鼓與呼,著力推進教育改革……

教育,教書育人。

教書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

這是於漪的一堂經典公開課,課堂上出現了出人意料的場景——

正講到課文中"一千萬萬顆行星"時,甲同學發問:"老師,'萬萬'是什麽意思?"惹得全班同學哄堂大笑。甲同學猛然醒悟過來,滿臉通紅,頭耷拉下來,垂頭喪氣地坐下了。

於漪見狀便問大家:"大家都知道'萬萬'等於'億',那麽這裡為何不用'億'而用'萬萬'呢?"所有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過來,沒有人再發笑。

乙同學站起來答:"大概'萬萬'比'億'讀起來更加順口吧。"

於漪表揚了乙同學,接著問:"大家還有沒有不同的意見?"

眾生沉默不語。於漪便順著乙同學的答案總結了一下:"是漢語言的疊詞疊韻之美影響了此處的用詞。"接著,於漪又問了一句:"那麽請大家想想,今天這一額外的課堂收獲是怎麽來的呢?大家要感謝誰呢?請讓我們用掌聲表達對他的謝意。"

大家的目光一齊射向甲同學,對他鼓起掌來。此時,甲同學又抬起了頭,有了自信,不再垂頭喪氣了。

這個教學案例在上海教學界廣為流傳。高超的教學機智,加上一顆包容學生的大愛之心,使一個小小的細節顯示出了名師真風范、學者大氣度、師德高水準。

1978年的"教文育人",1996年的"弘揚人文",於漪提出了這兩次重要的語文教育改革思想,都在教育界產生了重要影響,至今仍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她說,

"學知識,是智行;學做人,是德行。為學生十幾年,每天七八節課在課堂,教學過程當然是育人的主陣地。語文課上傳授的人文經典,可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啟迪人生思考等,育人功能遠勝於語言功能。"

育無止境

上世紀80年代,於漪成為中學校長。為了讓年輕教師盡快成長,她首創了師徒帶教方法,自己身先士卒。進教室聽課,聽45分鐘,評90分鐘,"怎麽上更好?"手把手演示帶教,講得老師們心裡熱乎乎。

在近60年的教學生涯中,於漪上了近2000節公開課。凡是觀摩過她上課的同行,無不為她的教學藝術所吸引、所折服。近50堂公開課的影片被上傳點擊,已被奉為教師教學研究和培訓的經典。

有人評論於漪說:"於老師的課很難學,因為她的教學沒有模式和程式,天馬行空,左右逢源"。

於漪在1978年就被評為特級教師,在她漫長的教學生涯上,經常會遇到這樣一種情況:每天都有人去聽她的課,所以她說,她每天都上公開課,就連早讀課也不放過。於漪說她的工作都在別人的監督下進行,在這些課中,她都發現有毛病,沒有一節可以放之四海而皆準,而且她教的兩個班教法也不一樣,她認為她是教了一輩子遺憾的課。

"屢屢的創傷卻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東西,因為有不足,於是我更加不斷跨越,跨越過去以後,我就進步了。"

一位青年教師從1976年開始,隨堂跟蹤了於老師的3000多節語文課。她最深切地感受是,於漪從來不重複自己,即使是同一篇課文教第二、第三遍,也絕對不重複,每節課都是一幕美麗動人的人文景觀

至今,於漪共帶教了百餘名全國各地的青年教師,他們有的已經評上特級教師,有的多次在全國教學大賽中獲獎。於漪的教育理念,通過他們,讓更多學生受益。身教勝於言傳,師德為先———於老師的徒弟們對此感受最深。1983年,於老師帶教的李熹準備上全區公開課,恰逢於老師突然生病住院。在病床上,於老師發著高燒,詳細分析修改教案,讓兒子送給李老師。這份教案、這份敬業、這份愛護,讓李老師珍藏至今。

於漪校長還給教師們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間,只要老師有進修的願望,於漪總是盡量予以滿足。"老師成大才,能夠在更廣闊的社會層面上影響孩子,也是育人!"

一輩子學當教師

1978年,中華大地百廢待興,中學語文課堂,猶如一塊乾裂的土地,於漪的一批教學實錄教學磁帶橫空出世。

根據自己多年的語文教學經驗,於漪用口述的方式完成了中學語文教學探索、中學語文備課手冊等多部著作,這些浸潤著於漪二十多年,不停思索和探究的語文教學實錄,對於語文教師們來說,恰如久旱甘霖。

截至上世紀80年代,教育界還沒有一個人系統完整地研究過教師學,而於漪把這個課題攬在了心裡,她完成了兩本教師學著作,《現代教師發展叢書》《現代教師學概論》,教育部它們作為全國教師教育的培訓教材,《現代教師學概論》成為中國第一部研究現代教師學的理論著作。

退休後的於漪更竭盡全力地關注著中國教育的變化與發展,傾力寫下幾百萬字著作,並在各種場合大膽諫言。

當新的課改剛剛啟動,許多專家對課改的必要性提出質疑時,於漪立刻呼籲:以課程與教材改革為核心的基礎教育改革,已經成為世界的潮流;當教育功利化的現象愈演愈烈,家長忙於帶孩子參加各種各樣的補習班,學校忙於抓學校的升學率的時候,她又形象而精辟的提出了"育人"和"育分"的理論,堅定地提出了"教在今天,想在明天"的理念,呼籲要讓學生從過重的學業負擔和重智輕德的重圍中"突圍";當語文教育研究爭論不休的時候,常常又是她登高一呼,振臂一揮,一錘定音。

今年,於漪將自己這麽多年來的經歷匯編成書,整理成了700萬字的《於漪全集》。 "活到老,學到老",60年的教育生涯她沒有一天停止過對教育的探索,"我深深體會到教育的生命力在於教師的成長,而教師的真正成長在於教師個人的內心覺醒,我為什麽說一輩子在學做教師呢?我就是一直處在這樣的覺醒過程當中。"

"我一輩子的生命,和肩負著的歷史使命結伴同行。"於漪總說,"如果下一輩子還叫我選擇職業,我仍然選擇這永遠光輝燦爛、青枝綠葉的教育事業。"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