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老師實現學科跨界教學的五級修煉法

我們習慣了課堂是分學科的,數學課、語文課、化學課、物理課、生物課、音樂課……不同的課由不同的老師上,一旦超出了學科範疇,會被批評“耕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會被警告“不要跨界,乾好自己的事,種好自己的田就行了”。

可是,無論什麽學科的課堂,面對的都是同樣的學生,難道我們耕種的不是同一塊田地嗎?假如我們每個人都能在上課(耕田)的過程中,給學生(莊稼)足夠的營養和條件,是不是學生(莊稼)會成長的更好、收獲更多,將來學生離開學校之後,能力也更強?

曾在網上看到過一位數學老師上概率論這節課。他在上課時,一開始並沒有直接講概率,而是引用了《紅樓夢》第62回合裡探春所說的一段話。“倒有些意思,一年十二個月,月月有幾個生日。人多了,便這等巧,也有三個一日,兩個一日的……今兒巧了,寶玉、寶琴、平兒、岫煙四人都過生日。”

這位數學老師講《紅樓夢》就先把學生唬住了。然後就幾個人同一天過生日進行提問:“你們覺得賈府裡的這四個人在同一天過生日,是巧合還是非常容易出現的事情呢?”把問題指向了概率。

學生討論後老師引出這裡面存在一個概率的問題,接著闡述什麽叫概率以及概率的定義,再問學生,想不想知道這是一個大概率事件還是一個小概率的巧合?怎麽去驗證探春說的話是否正確?於是就引出了這節課重要的知識點——如何計算概率?

把理性嚴密的數學知識跟學生已有的文學閱讀體驗建立起聯繫。這樣的跨界不僅適切,而且很好地製造了教學的陌生化,誘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更有助於學生能力的培養和人格的完善。

當然,學科跨界絕非易事,知識融合更非等閑。老師如何修煉,才能夠實現學科跨界?不妨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01

立足主導學科,把握一個主體

教師一定要立足主導學科,也就是你所教學的學科。因為教學內容需求,教師不論跨界到哪個學科或哪些學科,一定要把握自己主導學科的課程標準。更重要的是利用其它學科知識來解決我們本學科的重點難點知識,進而形成學生學科能力。

如果教師對本學科教學主體地位把握不住,就會陷入眾多學科教學的混沌狀態。也容易把過多的教學時間浪費掉,造成課堂教學效率低下。

02

要做到跨界最方便的辦法是博覽群書

耶魯大學校長皮特.沙洛維這樣說過:“在耶魯大學的這些年。我了解到最偉大的學者們所畫出的那些很大圈,他們博覽群書,也對自己研究範圍之外的想法頗感興趣。”

書讀的多了,一個人的知識自然而然豐厚了,思想深邃了,見識獨到了,而且常常能在不同的事物間找到相似點或者鏈接處,這樣跨界就產生了,變革就存在了。

學科跨界需要教師具備良好的知識底蘊,不說學富五車起碼也需要博觀約取有的放矢。如某位歷史老師教學《三國兩晉南北朝科技文化》時,因為教師愛好書法,所以,在課堂上對王羲之及其書法作品做了大量的介紹,不但使學生對東晉時代背景有了清晰認識,而且也被王羲之勤學苦練臨池不輟的精神所感染,更激發了同學們熱愛書法藝術的興致。

因此,教師要善於學習,並能學以致用。此外,教師課下還要統觀全局面向全體學生,絕不能顧此失彼。課上教師要有激情,要展現為師者的良好風范和表率作用。學科跨界不是簡單的點綴和拚湊,而是源自知識的補充和說明。如果教師不善學習,憚於困難那將一事無成。

03

打破思維定勢,樹立新的教育理念

跨界,首先是思維模式的轉變,即變單一的思維為跨界思維。所謂跨界思維是指多角度、多視野看待和解決問題。

互聯網時代,當人取代商品成為所有信息的核心節點時,我們會發現每個人都在主動或被動地進行著跨界知識儲備。一個“個體”或“學校”的價值,是由連接點的廣度和密度決定的,你的連接越廣、越密,你的價值就越大。這種關聯性向我們教育工作者猛擊一掌。

本來,我們的教育就是特別講究聯繫的,不僅包括知識內在的聯繫,也包括各領域之間的聯繫,然而不幸的是,分科教學畫地為牢,恰恰讓我們常常失去這樣的關聯。

育人本是系統工程,每一位教師齊抓共管,學校、家庭、社會通力合作,才能產生教育效應,然而不幸的是,我們恰恰在這個問題上痛心疾首。

每一位學生就是一個世界,我們不僅關注他們的分數,還應該關注分數背後的東西,更應該關注他們的生命健壯和精神成長,然而遺憾的是,我們並沒有如此系統地形成促進學生成長的關聯性模型。教育,依然靠的是零散的經驗和想當然的判斷。

留意學生的每一個微笑,關注學生的每一次感動。喜怒哀樂間,傾聽他們花開的聲音;酸甜苦辣中,欣賞他們果熟的歡笑。把學生們的一切一切都收入眼底,放入心間,每一位教育者的內心都裝有一位位全信息的孩子,這樣的教育才能真正進入理想天地。

跨界思維,意味著我們要敢於超越之前思維的局限,突破傳統工業時代那套講究程式、嚴密、控制的思維模式,尋找到專業與人文、理性與感性、傳統與創新的交叉點,甚至重新審視自我,完成自我顛覆和重塑。

04

打破邊界,尋求多元素、多學科的交叉

各個學科之間其實是融會貫通的,用聯繫的觀點看待學科之間的聯繫,將相互促進,否則,將是無源之水。教師拓展其他學科領域的知識和教學方法對提升課堂和保持職業新鮮感來說都是一種不錯的策略。課堂內容可以加入其他課程元素,其他學科可以作為輔助工具,學習方法也有值得相互借鑒的地方。

特別是教師不能囿於學科,根據自己的特長與學生的需求開發、實施課程,打破學科界限,整合、建構、創生優質課程資源,拓展學習時空,實現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的整合貫通。

比如音樂教師和美術教師把音樂與美術進行整合,兩人合作完成一節課或一個主題成為工作常態。兩人共同開發、集體備課、協同實施、合作展示,實現了學科的完美融合。

以“蝸牛與黃鸝鳥”主題為例,兩人共同確定學習目標,開發主題課程文本,設計了“春天音樂會”主題學習任務,並合作完成“項目開題”課堂教學。接下來的兩周,兩個教師帶領學生探究節目的製作與演出,帶領學生設計舞台布景,最後呈現出“春天音樂會”學習成果展示。

整個過程中,教師協同工作,沒有學科的清晰界限,帶給學生的則是對“春天音樂會”的完整認知與實踐創生。而兩個教師呈現的跨界之美、協同之美、互補之美、綜合之美,給予學生更加深刻的啟迪。

05

師生角色的跨界

核心素養時代,教師不只是負責教,學生不只是負責學。教師也是學習者,而學生可以是教學者。教師不一定是主導,學生也不僅僅是主體,師生互為合作夥伴,甚至是家庭般、親情式的師生關係。

教師“把自己當成孩子”,給學生以安全、溫暖、希望,學生則視教師為哥哥姐姐、 爸爸媽媽。用濃濃的愛打通精細化、網格化管理帶來的冰冷,讓人性的溫暖充盈校園每個角落。這種角色跨界帶來的民主、尊重、平等、和諧、發展的師生關係。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