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阿里P7員工白血病身故,殺人兇手不僅僅是甲醛

科學算命時代:甲醛致白血病並非一觸即發,是否患病取決易感基因

近日,有媒體以《阿里P7員工得白血病身故,生前租了自如甲醛房》為題發文,稱阿里員工王某今年1月在杭州租住自如的房間,僅僅半年後,就患急性髓系白血病身故。一時間,有關甲醛到底會不會引發白血病的話題再次迅速刷爆朋友圈。畢竟,生活中,搬新家、換辦公室裝修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問題,而裝修引起的甲醛汙染大家或多或少都聽說過,但甲醛的危害究竟有多大,跟白血病之間又存在著怎樣的關係,就不是普通人能夠說清楚的。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室內甲醛多來自新傢具和地板

要說甲醛和白血病的關係,首先要弄清楚甲醛是什麼。據原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職業病與中毒醫學科主任醫師郝鳳桐介紹,甲醛是分子量最小的醛,氣體狀態下無色有刺激性氣味,是一種常用的化工原料,主要用於生產工業樹脂,例如刨花板和塗料,經常出現在建築材料中。

「人們最關心的居家或辦公大樓裝修中,甲醛主要來源是粘合劑,比如說木地板中會用到粘合劑。再就是裝修後,一般都會買新傢具,這些新買的傢具中也存在粘合劑的問題。」郝鳳桐說。

其實,甲醛在自然界的存在很廣泛,空氣中就有,不過它不是很穩定,很容易就被氧化或被土壤中的微生物代謝掉了。人體內也是會產生甲醛的,它是一種氨基酸代謝產物,人類和其他靈長類動物血液中就含有1mM左右的甲醛。不過不用擔心,人體對甲醛有一定的代謝能力,所以微量的甲醛是不會積聚的。

由於甲醛的分子結構較為基礎,它是很多複雜化合物的前體,在紡織業、如為了使衣服防皺,會採用一些含有甲醛的活性樹脂作為粘連劑;再就是汽車製造業、建材行業等各種工業中都有廣泛的應用。

另一方面,甲醛具有殺菌能力,可以殺死大多數細菌和真菌,所以它的水溶液以及衍生物也被用於消毒和治療某些疾病,甚至用於製造動物飼料。

甲醛還有另外一個廣為人知的名字。甲醛品質分數37%或體積分數40%的水溶液,就是人們常說的福爾馬林了。福爾馬林常被用來製作標本,這是由於甲醛的一個特殊性質——它能夠令蛋白質與DNA不可逆地結合,因此有了固定組織、防腐的功能。

郝鳳桐表示,大多數人說到甲醛,第一印象是「裝修時的刺鼻氣味」。在甲醛濃度為0.1ppm的空氣中,人們就會感覺到眼部粘膜的明顯刺激了,這個濃度吸入的甲醛可能會引起頭痛、喉嚨的灼燒感、呼吸困難,並且可以觸發或加重哮喘癥狀。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將甲醛列為與鼻竇癌和鼻咽癌相關的「已知人類致癌物」,國家毒理學計劃則在2011年發布的《致癌物報告(第十二版)》將甲醛明確列為「已知人類致癌物」。

「通俗地說,甲醛超標很嚴重,長期暴露有可能導致呼吸系統腫瘤,如肺癌,這是有動物實驗證實的了。但一般家庭標準超標,個人認為達不到那種程度,其與白血病的關係目前也沒有定論。」郝鳳桐說。

是否患白血病取決於易感基因

「白血病,俗稱『血癌』,是一種血液系統惡性增生性疾病。一般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前者發病很突然,沒幾天就診斷出了;後者從發病到確診有時需要兩三年的時間。」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血液學研究所)、實驗血液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肖志堅說。

但無論是急性還是慢性白血病,其引發的因素都是相同的。肖志堅介紹,這些因素包括:放射線,正常人患白血病的機率在1/25000左右,但曾身處在原子彈爆炸圈一公里以內的居民,倘若倖存,其於數年之後患白血病的機率就高達1/20左右。另外懷孕婦女接受腹部X照射,新生兒患病率也較高;還有特定人群,如長期接觸有機苯的群體,像從事皮革、塗料、油漆生產的工人,其長期暴露在甲醛、苯、二甲苯的環境中,其患白血病的機率也比正常人高;遺傳或基因突變,先天染色體異常,如唐氏症、布倫氏症候群等先天疾病可能會增加白血病的發生。如家中有人曾患病其機率較高;再就是自身免疫因素,自身免疫的缺陷可能與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有關。

有專家表示,以上因素中,遺傳或基因突變可謂導致白血病的內因,其他可稱為外因。需要明確的是,在內因存在時,加上外因的影響,加快了細胞突變的過程,癌症(白血病)就會一觸即發;若不存在內因,外因是不會引起白血病的。內因和外因的先後作用,稱為致癌的「兩次打擊」。

肖志堅也認為,是否會引發白血病跟個體的遺傳易感基因有關,如果體內有易感基因,一旦與環境中的毒物接觸,就容易受到影響。同時,也與人體內的基因功能有關。「人體內是有解毒基因的,隻不過有些人解毒基因具有活性、有些人的則沒有活性,沒有活性的基因就不具備解毒功能,因此,其在環境中接觸到毒物就不行。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同樣環境下,有些人容易生病,有些人則沒事兒。」肖志堅說。

至於甲醛是否會引發白血病?肖志堅表示,如果長期暴露接觸苯、二甲苯、甲醛,其會引起染色體畸變、基因突變,可能會導致白血病是比較肯定的。因為甲醛和苯、二甲苯,都有芳香烴的苯環結構,這類化學物質能夠遷移到DNA裡面,引起染色體和基因的突變,從而致癌。有研究也表明,甲醛暴露與白血病,特別是髓系白血病的發病風險是正相關的,從事殯葬業和屍體防腐工作的從業者們,與普通人相比患白血病和腦癌的風險也有所升高。

不僅白血病的發病與易感基因有關,很多腫瘤的發生都與遺傳基因息息相關

好萊塢女星安吉麗娜?朱莉,通過基因檢測發現由於遺傳原因,自己攜帶了 BRCA 基因,醫生告訴她患乳腺癌的幾率有 87%,患卵巢癌的幾率有 50%。於是,她為了預防癌症,先是於 2013 年切除了乳腺,約 2 年後接著又切除了卵巢和輸卵管,震驚世界。

「我選擇公開我的私事是因為太多婦女根本不知道自己可能生活在癌症的陰影之下。」她說。

圖丨安吉麗娜·朱莉

隨後掀起的女性基因檢測浪潮被稱作「安吉麗娜效應」。幸運的是,大多數女性並沒有發現自身患有癌症,這是因為僅有 10% 的具有家族乳腺癌病史的女性曾發現有遺傳性的癌症基因。

腫瘤是一種基因病,但並非都是遺傳的。它是指細胞在致瘤因素作用下,基因發生了改變,失去對其生長的正常調控,導致異常增生。

而對於癌症,我們知道早發現、早診斷是治癒癌症的關鍵!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統計數據指出:早期查出治癒率達80-95%,中期查出治癒率達20-30%,晚期查出只是延長生命。

所以這就給了我們一個思路,在身體沒有明顯發生變化前,提前發現基因變化,那我們是不是就可以及時的發現腫瘤並進行治癒了呢?

首先

人體2.5萬個基因的30億個鹼基對,我們可不能夠對所有的基因進行監測。

其次

腫瘤基因的突變是受各種因素時刻干擾下產生的,現實可不允許我們時刻更新對每個基因的監測。

所以

我們只能退而求其次,在腫瘤的致病因素上面尋找更好的方法了。而想要在這些方面有所突破,我們應該好好理解一下腫瘤的發生髮展過程:

始發突變

細胞在致癌物的作用下發生了基因突變

潛伏

突變發生後如果沒有適當的環境不會發展為腫瘤,此階段稱為潛伏期

促癌

在促癌劑(刺激細胞增長的因子,如激素)作用下開始增殖的過程,促癌因子的作用是可逆的,如果去除,引起擴增的克隆就會消失

演進

腫瘤在生長過程中越來越變得具有侵襲力的過程,是不可逆的。

在這些發展過程當中,我們能夠做的就是阻止腫瘤往演進方向發展,而阻止的唯一途徑就是發現始發突變,然後限制促癌因子的作用。

而始發突變,正是我們體內的腫瘤易感基因缺陷並由外界各種因素影響所造成的。而對於外界的各種各樣的致癌因素,存在太多不可知、不確定以及不可控因素,所以剩下的我們只有一個選擇了:檢查自身腫瘤易感基因,然後有針對性的避免受到相關促癌因子影響,並制定科學的體檢計劃。

檢查自身腫瘤易感基因的作用在於,我們能夠更好的預測身體內產生始發突變的風險了。

基因檢測的科學算命不僅體現在癌症上,在慢性病上也逐漸有了用武之地,尤其隨著基因檢測技術的發展,全基因組測序的應用:

近日,哈佛醫學院的Amit Khera和Sekar Kathiresan等,通過全基因組評分,成功預測了冠心病、房顫、2型糖尿病、炎症性腸病和乳腺癌這5種疾病的發病風險。文章發表在《自然遺傳學》上。

大多數的疾病都是多個基因,再加上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造成的。像冠心病,流行病學調查顯示40-60%的易感性是遺傳因素帶來的,全基因組關聯性也發現了33個和冠心病有關的基因,每個基因突變都會不同程度地增加冠心病的風險。比如,遺傳性高膽固醇血症突變,一種出現率0.4%的突變,會使冠心病的風險增加3倍。測序技術和電腦技術的成熟,使得獲得和處理大量樣本成為可能,也讓對多基因遺傳病的預測研究可以開展。

通訊作者Sekar Kathiresan

「我們很久以前就知道,整體基因變異情況是一些疾病的高危因素」通訊作者Sekar Kathiresan說,「現在,我們能夠使用基因組數據來衡量這種風險。從公共衛生的角度來看,我們需要確定這些高危人群,以便提供適當的預防措施。」

在2006年,威康信託醫療慈善機構、醫學研究理事會、衛生部、蘇格蘭政府和西北地區發展署共同建立了英國生物銀行。在2006到2010年間,英國生物銀行一共招募了50萬名年齡在40至69歲之間的志願者,收集了血液、尿液和唾液樣本,並在之後跟蹤他們的健康狀況。

這些數據正好可以用於多基因遺傳病的研究。

Amit Khera等首先根據以往的數據,為冠心病建立了31個全基因組多基因評分(GPS)模型,然後從英國生物銀行中抽取120280名志願者的數據,對這些模型進行了測試。

研究人員對評分和發病率作圖,根據曲線下面積(AUC)對這些模型進行評價,選取出最好的一個模型,再用英國生物銀行中,另外抽取288978名志願者的數據對其進行驗證。

在驗證隊列中,通過這個多基因評分模型,研究人員發現有8%的人患冠心病的風險比普通人高3倍多,是之前根據遺傳性高膽固醇血症這一個基因突變找出的高危人群的20倍。而比普通人冠心病風險高4倍和5倍的分別有2.3%和0.5%。

「對於心臟病發作,我預測每個病人在不久的將來都有機會知道自己的多基因風險指數——就像他們現在知道自己的膽固醇指數一樣。」通訊作者Kathiresan博士表示。

評分與發病率的關係

接下來,研究人員又用同樣的方法對房顫、2型糖尿病、炎症性腸病和乳腺癌進行了分析。

對於房顫,多基因預報模型發現有6.1%的人有3倍風險,而評分最高的1%的人有4.63倍的風險。至於2型糖尿病、炎症性腸病和乳腺癌,分別有3.5%、3.2%和1.5%的人有3倍風險。

當然,光找出易感人群是不夠的,還要有針對性的預防措施。比如冠心病,課題組之前的研究顯示,通過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服用他汀類藥物降低血脂,是可以抵消掉基因帶來的冠心病風險的。

Kathiresan博士說:「我們將多基因風險評分作為一種方法,在出生時識別出疾病的高風險或低風險人群,然後使用這些資訊來針對性乾預,無論是通過生活方式的改變還是治療。」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