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每天認識一味中藥:菊花——散風清熱,平肝明目

風熱,目疼欲脫,淚出,養目去盲,作枕明目。

——《本草綱目》菊花篇

今天

給大家介紹一味中藥藥材

菊花

菊花單用即有效,也常與桑葉、薄荷、決明子、枸杞子、金銀花、甘草等搭配使用,可增強清肝、解毒、明目的效果。

菊花與桑葉配伍能疏散在表之風熱,也可清肝平肝而製肝陽肝火之證。二者皆具輕清發散、甘寒清潤、清泄肺肝之性。而菊花平肝清肝之力較桑葉更優,且可補益肝陰,治肝陽肝火、肝陰不足;桑葉則清肺熱力較強,用治燥熱傷肺、乾咳無痰之症較菊花為優。

與細辛配伍可祛風散熱、通經活絡、消腫止痛之功,尤善治風邪所致頭目諸病。細辛辛香走竄,氣溫能通,最善祛風止痛、發表散寒、溫肺化痰;菊花質輕氣涼,能祛風除熱,消腫解毒,養肝明目。二葯配用,細辛取其辛散溫通之性,助菊花散風熱之邪。二葯其氣皆升,一寒一熱,配伍應用,相輔相成。

防風辛甘性溫,為祛風之專葯,偏於疏散風寒;菊花甘苦微寒,雖能疏散風熱,但疏風較弱,而清熱之力較強。菊花得防風而疏風之力增強,防風得菊花之性而溫為寒用。二葯相伍,有助有製,既可起相輔作用,又能起相製作用,疏散風熱之力更佳,善治外感風熱,頭痛目癢。

菊花與薄荷配伍可散風熱,療肝火。薄荷輕清涼散,善解風熱之邪,又入肝經,清肝之中又有舒肝之功;菊花甘苦微寒,善疏風清熱,亦入肝經,清肝之中又有舒肝之力。二葯相伍,既能宣散風熱,清利頭面,又能清肝火,舒肝鬱,為治療肝火上炎頭目眩暈、目赤腫痛之上乘對葯。

性味歸經

味苦、甘,性微寒。

歸肺、肝經。

免費諮詢微信

功效

散風清熱,平肝明目,清熱解毒。

主治病症

可用於風熱感冒、溫病初起、肝陽上亢、頭痛眩暈、目赤昏花、瘡癰腫毒等,肝火熱盛者最宜常用。

1、風熱感冒,溫病初起

2、肝陽眩暈,肝風實證

3、目赤昏花

4、瘡癰腫毒

用法用量

5-10g。禁忌:氣虛胃寒,食少泄瀉者慎用。

免費諮詢微信

中藥配伍

1、但咳,身熱不甚,口微渴:桑葉二錢五分,菊花一錢,杏仁二錢,連翹一錢五分,薄荷一錢八分,桔梗二錢,甘草八分,葦根二錢。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溫病條辨》桑菊飲)

2、腫毒疔瘡:白菊花四兩,甘草四錢,水三碗煎一碗,沖熱黃酒服。(《仙拈集》二妙湯)

據文學史記載 ,趙師秀寫詩以清新流暢、頗富情趣見長。這年春日,趙師秀獨自踏青逐勝,陶醉在萬紫千紅的春意之中, 不禁對景吟詩,抒發豪情,自以為得一佳句 ,只因未有筆墨,不能揮毫。遺憾的是,回到家中, 卻把那句忘了個一乾二淨。從此, 趙師秀心中總是怏怏不樂。起初隻感昏眩 ,噁心。隨後又頭脹耳鳴,情緒不穩。一病數月 ,總不見好轉。

時值新秋,有個老道士化緣至此 ,詩友們便請他為趙師秀診治。老道士即行「四診」,只見趙師秀有口渴之感,面潮紅、脈弦、舌苔薄黃 ,便道 :「趙公子平時陽盛,肝陽上亢,上冒巔頂,故發眩暈,並見耳鳴頭脹;陽上則面潮紅,火動則擾亂心神,口苦舌紅均為火旺之症,脈弦乃陽亢之象:加之憂思佳句成疾,便顯得急躁易怒,少寢多夢 ,此乃風眩之症也。」隨即開一處方:菊花暴乾,作末,於米飯中,蒸作酒服。趙師秀照方服用,療效甚佳

-END-

長按關注了解更多中藥知識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