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刷單”,為何已經成為互聯網行業發展的毒瘤?

美團外賣怒了!

日前,美團外賣表示,對刷單、刪差評零容忍,目前正積極收集相關信息源,將聯動監管部門堅決打擊灰產。如此舉措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刷單、刪差評已經嚴重影響到正常的互聯網商業體系和生態。

打開淘寶、京東、美團外賣、滴滴、攜程、去哪兒……我們早已習慣不管購買任何商品,還是選擇任一服務,都會先看商家的好評率、售賣數量等,再做出是否消費的決定。被好評率、售賣數量等束縛消費理念的我們,實質上已經成為“數字的俘虜”。

如果好評率、售賣數量是真實通過商業行為積累的,那麽自然值得信任。但刷單、刪差評等灰色產業的肆虐,讓這些數字變得尤為可笑。刷單,刪差評等,已成為讓互聯網變為一潭渾水的毒瘤!

對信譽的瘋狂需求,讓灰色產業無孔不入

“在XX網上定了昆明的酒店,網上評價十分完美,居住舒適、交通便利、服務優秀。但沒想到完全不是那麽回事兒,酒店硬體和服務都太垃圾了!”

“看XX網上一條連衣裙賣出1千多條,評價都是說穿上有‘仙氣兒’。剁手之後,沒想到色差那麽嚴重,穿上還像大媽一樣有中老年氣質。”

“網上不是說這家餐廳超好吃嗎?團購來了,發現菜少得可憐,味道更是一般!”

類似這樣的抱怨、吐槽,我們早已見怪不怪。

我們在很多有高好評率的店家、商家消費時,總會遇到貨不對版、服務較差的問題。就像經過化妝、美顏、濾鏡包裝出的大美女,真人卻是醜到“見光死”。

那麽問題來了,為何商家樂於刷單、刪差評,為自己蒙上一層雲裡霧裡、讓消費者分辨不清的“數字濾鏡”?

首先,商家深刻了解現在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和消費理念。互聯網上的商品和服務,既看不到,又摸不著。這樣的“虛幻”特性,決定了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是通過好評率、售賣數量,判斷是否下單、購買。商家如果在好評率、售賣數量方面沒有上佳的“數字表現”,很難讓消費者產生購買驅動欲。

為了讓消費者對自家的商品、服務“一見鍾情”,刷單、刪差評成為最快、最有效的手段。海量看似美好、優質的商品與服務,通過大量刷單機構被憑空構造出來。而一個構建於好評率、售賣數量上的虛擬互聯網商業生態圈,就這樣被捏造、被追捧。

其次,由好評率、售賣數量等組成的信譽矩陣,決定著商家的“錢景”。據了解,刷單、刪差評能夠為商家直接帶來經濟利益。知乎網友“老斯基”就指出,在外賣行業,一旦某天某門市收到1到2條差評後,本來穩定的訂單量會減少10%至20%。這意味著,一個日均五六十單的商家,可能會減少5到10個訂單,對訂單量帶來嚴重衝擊。

此外,差評不僅會拉低評分,還會對進店及下單轉化率造成影響,甚至降低自然曝光量。由此一來,商家的競價成本也會提高。而且不刷單的話,沒有售賣數量上的支持,也不會被平台推至顯眼位置,人氣始終不高。為了最終的利益,商家自然會不斷去刷單、刪差評。哪怕冒著被平台封殺的風險,也要堅持下去。

筆者認為,正是因為商家對信譽有著瘋狂的追求,最終讓刷單、刪差評這樣的灰色產業無孔不入。這場“數字遊戲”,或許還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持續下去。

刷單弊端顯露,互聯網一片烏煙瘴氣

在筆者看來,商家刷單、刪差評是為了給商品、服務找到精準消費人群,並擴大自身的消費半徑和覆蓋範圍。但隨著刷單、刪差評的常態化和肆虐,已對正常的互聯網商業生態造成沉重打擊。

就目前來看,刷單、刪差評帶來的弊端、後果已然顯現。它們的存在,讓互聯網變成一潭渾水、一片烏煙瘴氣。

首先,刷單、刪差評滲入到衣食住行等多個行業,讓信譽變得不再可信,對整個互聯網的根基造成衝擊。我們日常所接觸的互聯網,其已經覆蓋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如果電商平台的商品和服務經過了“虛假內容”的包裝,又有什麽價值呢?反而會讓互聯網變得不具可信性,讓消費者大幅降低對其的依賴性。當互聯網變得不再可信,其根基也有可能會被動搖。

其次,某些平台對這些行為“縱容”,一旦曝光,更加讓消費者憤怒。我們不否認,大多數平台還是會對刷單、刪差評進行嚴厲打擊。如去年雙十一過後,阿里表示已通過數據技術主動風控識別出2800多個刷單團夥,聯合執法部門,打掉傻推網、整點搶、牛刷刷、藍天碧水、藍天網等大型炒信平台。而今年美團外賣也對刷單、刪差評零容忍,要對這些行為嚴厲打擊。

但還有很多中小平台,為了用戶活躍度、商家入住數、訂單增長率等指標,對刷單、刪差評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些平台看似迅猛的增長勢頭,與刷單、刪差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事實上也對互聯網商業生態造成了一定衝擊——讓投資者、用戶等都陷入“迷陣”。這樣做,其實也會讓自身陷入泥淖。如最近某二手車平台就被曝光銷售量刷單,而這家公司如今已“搖搖欲墜”。

最後,刷單、刪差評提供了大量虛假信息。此前一篇名為《電商刷單江湖:“每天60萬刷手待命”》的報導稱,部分商家在“雙十一”前刷銷量、刷好評,來提升商品在“雙十一”的關注度和銷量。在刷單產業鏈條中,有平台號稱“有60萬刷手”,店家也要求“刷手”履行貨比三家、假聊、收藏寶貝等要求,模擬真實交易以逃避平台監管。

如此龐大的刷單群體,必然會在互聯網上產生海量的虛假信息,讓商品、服務的優劣難以真實顯現出來。對於消費者來說,他們要花費極多時間和精力去判斷真假,由此產生極大困擾和不必要的成本。如此一來,以提供便利為主旨的互聯網,與自身的本質、初衷被背道而馳。

世界著名的媒體文化研究者和批評家尼爾·波茲曼曾經提到,“毀掉我們的,不是我們所憎恨的東西,而恰恰是我們所熱愛的東西。”我們之前太過迷信於互聯網上商家的信譽和那些數字,最終在瘋狂刷單、刪差評下它們變得再不可信。而互聯網,也由此“變了味兒”。或許,是時候對刷單、刪差評的灰色產業展開雷霆打擊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