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山東一農民收藏一本古書,得知價值後,他無償捐獻給國家

文/馮玄一

明成祖朱棣繼位後,為了彰顯皇帝權威,"造福子孫萬代",決定修一部巨著。其實,這個想法並非來自朱棣的原創,他父親朱元璋就有此想法。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朱元璋就打算修纂一部類書,編輯經史百家之言,初定書名為《類要》,但是並未修成。朱棣繼位之後,繼承了父親的衣缽,決心修成此書。

永樂元年,朱棣任命大學士解縉主持編修。解縉組建了140餘人的編修團隊,用了一年的時間便宣告修成,定名《文獻大成》。朱棣看了之後,認為這部書還不完備,很多還沒有收錄,因此不太滿意。

永樂三年,朱棣再次下令編輯。這次,他選派太子少師姚廣孝作為編修主持人,解縉、鄭賜等為監修。這次規模更大,組建了2100多人的編修團隊,一直到永樂五年方才完工。新書修成,朱棣看了非常高興,並欽定書名為《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全書共計22877卷,目錄60卷,成書共11095冊。內容包括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陰陽醫術,占卜,釋藏道經,戲劇,工藝,農藝涵蓋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知識財富。

《永樂大典》的編輯方式和此前的類書不同,它開創性的按照詞條分類的辦法,把各種典籍中凡出現過這個詞條的記載都抄錄下來,有的甚至抄錄了全書。因此,全書多達3.7億字。而這些摘錄的文字,都注明選自哪本書、哪篇文章、何人所寫。

《永樂大典》成書之後,隻抄錄了一套,史稱"永樂正本"。到嘉靖朝,為了保存大典,又抄錄了一部,稱為"嘉靖副本"。這兩部書都深藏在皇宮裡,沒有刊印。

據一些野史記載,《永樂大典》的正本在永樂皇帝去世之後被當作隨葬品,葬在永陵。但是具體是否真在永陵,現在是否保存完好,尚不得而知。

《永樂大典》的副本經歷了戰亂、火災、偷盜等災禍,已經散失。有一些被國內圖書館收藏,有一些流落海外,還有少量散落到民間。

上世紀八十年代,國家在民間征集《永樂大典》,希望能把那些散落民間的藏書收集起來,更好地保存。

1983年,山東掖縣的一個農民孫洪林偶然看到一張掛歷,上面印著《永樂大典》的宣傳照片,他覺得自己家裡的一本書跟掛歷上的很像。孫洪林是個大字不識的文盲,對這本書毫無所知。因為家裡窮,就把這本書剪,來用製作鞋樣和剪紙。但是因為祖上有"敬惜字紙"的傳統,便沒有把剪有字的部分。孫洪林把這個情況告訴了掖縣文化館,並請求北京圖書館的專家派人來鑒定。經過專家鑒定,這冊書就是《永樂大典》的其中一冊。於是,孫洪林將這冊《永樂大典》捐贈給國家。

假如這本書保存在現在,可以值多少錢呢?那真是價值連城啊。就在上個月,7月7日晚11時,法國博桑—勒費福爾拍賣行公開拍賣了兩冊《永樂大典》,起拍價為5000歐元,最終成交價竟高達812.8萬歐元(含傭金),大約人民幣6400多萬元。據悉買家是一位神秘的華人女性。

假如孫家的那冊《永樂大典》留存到現在,最少也要值3000萬吧!如果有誰能把11095冊《永樂大典》全部找齊全,那這個價值多少,真是無可估量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